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的患者常可出现情感失禁。情感失禁的核心症状是不受控制的情感爆发,表现为不恰当、过多的发笑或哭泣。脑卒中后情感失禁发生率为15%~34%综合多数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与前额叶皮层—脑干—小脑系统损害有关。在神经生化方面,与5-羟色胺能系统损害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对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治疗有良好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 715例中老年人群进行调查,根据受试者有无脑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记录其高血压史、年龄、平均动脉压、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高血压病程将受试者分为无高血压组、≤20a组和20a组3个亚组;根据平均动脉压水平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75mmHg组和165mmHg组3个亚组,采用分层单因素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病程(OR=2.934,P=0.001)、收缩压(OR=3.046,P=0.014)、舒张压(OR=2.384,P=0.000)、平均动脉压(OR=1.879,P=4.273),年龄(OR=1.352,P=0.001),性别(OR=5.934,P=0.023)显著相关;高血压病程与脑卒中的分析中,患者的高血压史越长,发生脑卒中的几率越大(P0.05);平均动脉压水平与脑卒中的分析中,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越高,发生脑卒中的几率越大(P0.05)。结论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年龄、性别是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程越长、平均动脉压越大,发生脑卒中的几率越大,需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3.
陈云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3)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600例2008‐05—2013‐1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600例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2组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T C )、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UA)、入院时血糖、纤维蛋白原和血压水平。对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o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高血压、入院时血糖、纤维蛋白原均为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入院时高血糖均为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和入院时高血糖为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可通过针对性预防和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5,(6)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前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28例。应用失禁相关性皮炎量表和会阴评估量表评估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院前失禁相关性皮炎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128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有36例发生院前IAD,发生率28.13%,其中轻度20例,中度9例,重度7例。(2)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脑卒中史、发病时间≥12 h、体温≥38.0℃、大小便失禁、NIHSS评分≥12、营养状况差、昏迷和免疫功能下降者发生院前IAD的危险性相对较高。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院前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高,有其特征性危险因素。本研究为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个性化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新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01—2014‐04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7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脑卒中后肺炎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70例患者中,31例发生肺炎,发生率18.2%。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NIHSS评分以及吞咽困难均是脑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男性、长期机械通气、吞咽困难以及NIHSS评分均与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风险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青年卒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129例青年卒中的性别、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烟酒嗜好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等临床资料。结果男90例,女39例,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高血压病71例(55%),高血脂症88例(68.2%),吸烟39例(30.2%),酗酒30例(23.3%),高同型半胱氨酸(Hcy)23例(17.8%),糖尿病13例(10.1%),颅内动脉瘤10例(7.8%),颅内动脉炎6例(4.7%)。结论青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青年脑卒中患者病因、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80例患者病因、行血脂、尿酸、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青年脑卒中组尿酸、C反应蛋白、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 结论 青年脑卒中患者与多危险因素相关,积极有效治疗及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失禁(PSEI)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PSEI的诊断使用House的诊断标准。抑郁及焦虑症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总体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评分(MMSE)进行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脑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测定。比较PSEI及非PSEI组间临床因素及神经心理学因素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SF的影响因素。结果 23例(11.1%)患者存在PSEI。PSEI患者具有较高的入院NIHSS评分、HAMD、HAMA及MMSE评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NIHSS评分(OR=1.161,95%CI=1.024-1.318,P=0.021)为PSEI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SEI组SSQOL显著低于非PSEI组,这种差异在校正入院NIHSS评分、HAMD、HAMA及MMSE评分后仍然存在。结论 PSEI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是PSEI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杨陆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7)
<正>本文回顾性分析鹿邑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06—2014-06收治的196例急性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2-06—2014-06收住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96例,男94例,女102例;年龄44~82岁。所有患者在溶栓后24h内、2~14d、15~21d和病情变化时复查颅脑CT,根据复查结果分为静脉溶栓后出血组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健康体检者(A组)、脑卒中后未伴抑郁组(B组)及脑卒中后伴抑郁组(C组)3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测定3组血清IL-1、IL-18、hsCRP等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并观察其与SDS评分之间关系。结果 3组中SDS评分与血清IL-1、IL-18、hsCRP水平均为A组最低、C组最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SDS评分显示均无抑郁症状,但脑卒中的发生依然导致B组评分高于A组,而C组SDS评分与A、B组相比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IL-18、hsCRP水平与SD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1、IL-18、hsCRP水平的升高为脑卒中后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抑郁发生预测依据,在确保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PSD发病的一些相关因素.方法 对145例脑卒中病人PSD的发病率、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PSD发病率37.2%,脑部双侧病灶比单侧病灶发病率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者发病率高(P<0.01).结论 PSD不仅与病灶部位有关,还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06—2013-05我院收治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8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98例;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白细胞、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纤维蛋白原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高危人群,高血糖、高白细胞、高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高纤维蛋白原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57-58
脑卒中是21世纪全球老年人群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更是我国已步人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重大和医学难题。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卒中发生后神经功能缺失或逐步阶梯式与发病46h~2周内继续恶化的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SIP)属难治性脑卒中,其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12%~42%)。临床常规治疗欠佳,致残率、病死率较一般卒中高,病死率增加4倍以上并为其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收集2011-10—2012-06我院脑卒中筛查门诊病例120例,实施护理干预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0~72岁,平均52岁;未实施护理干预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7~74岁,平均50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PI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5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对PIS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PI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比例在进展组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入院时血糖值、NIHS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进展组也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糖尿病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时血糖值高是PIS发生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3.796、1.251、3.883、P<0.05).结论 有糖尿病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血糖值高是PIS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对于防治PIS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展性脑卒中(SIP)是指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症状在起病6h至2周仍逐渐加重[1],是脑血栓形成的一个亚型,属难治性脑血管病,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回顾分析我科收治诊断明确的SIP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血压、血糖、血脂和24h内的体温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近几年我科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分析脑卒中后疲劳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别以post-stroke fatigue、PSF、factor、prevalence、risk factor等英文词汇作为检索词,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英国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中关于脑卒中后疲劳危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结果;采用Jadad量表和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6986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获得23项临床研究计9135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分析显示,脑卒中前疲劳(OR=4.790,95%CI:0.790~29.160;P=0.000)、抑郁(OR=3.530,95%CI:2.580~4.850;P=0.000)、焦虑(OR=1.200,95%CI:1.070~1.350;P=0.041)是脑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前疲劳、抑郁、焦虑是脑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并治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急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新疆地区急性脑卒中77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非急性脑卒中7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脑卒中登记方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病例组与对照组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P=0.028,OR=1.384),年龄(P=0.010,OR=1.014),族别(P=0.014,OR=1.346),饮酒(P〈0.001,OR=2.739),脑卒中家族史(P〈0.001,OR=0.374),糖尿病病史(P〈0.001,OR=2.093),高血压病病史(P〈0.001,OR=5.713),高脂血症(P=0.009,OR=0.656)均与急性脑卒中相关。(2)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779例急性脑卒中,其在男女性别比例上无显著性差异。维吾尔族相比汉族脑卒中患者,其在吸烟、饮酒及糖尿病病史的比例要低于汉族(P〈0.05),而患高血压病病史的比例高于汉族(P〈0.05)。结论性别、年龄、民族、饮酒、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是新疆地区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73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表现,发生率为36.9%,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数目,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4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是否睡眠障碍,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睡眠障碍95例,发生率为46.6%(95/204).女性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57.6%),其次为<50岁(41.5%)、50~69岁人群(32.9%),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64.2%),其次为大脑皮质(27.4%)、小脑(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部位位于左半球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球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卒中后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SCL-90 9项指标、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均较高,而Barthel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并与性别、年龄、卒中部位有关,可导致抑郁、焦虑、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下降,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sleep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our patients with strok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June 2010, were chosen;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atients had sleep disorder; the prevalences of sleep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s, genders and lesions of stroke were compare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sleep disorder;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s (HAMD), Barthel index,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were employ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depression, viability and neurologic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sleep disorder.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 was 46.6% (95/204), and it was higher in female group (53.8% vs 38.8%; x2=3.851, P=0.033). Patients aged ≥70 years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sleep disorder (57.6%), followed by patients aged <50 years (41.5%),and then patients aged between 50 and 69 years showed the lowest rate (32.9%). The sites of stroke located in the subcortex, cortex, and cerebellum enjoyed their prevalences of 64.2%, 27.4% and 4.5%,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sleep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located in the left hemispher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ight hemisphere (x2=7.688, P=0.008). The results of 9 indexes of SCL-90, scores of HAMD and NIHS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out sleep disorder, while the Barthel index was in the opposite position with obvious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High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is noted,which is related to gender, age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sites of stroke, and may lead to depression, anxiety,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and decrease of life quality. And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nursing care during all the treat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