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免疫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116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于麻醉前(t_1)、术后2 h(t_2)、术后24 h(t_3)、术后48 h(t_4)、术后72h(t_5)检测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CD3^+、CD4^+、CD4^+/CD8^+水平变化情况,记录各时间点简易智力状况监测表(MMSE)评分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同时记录2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以及舒芬太尼追加剂量。结果观察组麻醉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舒芬太尼追加剂量、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_3~t_5时,观察组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t_2时2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t_1,t_3~t_5时2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t_2时(P均<0.05);t_2~t_5时,观察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t_2时2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t_1时,t_3~t_5时2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t_2时(P均<0.05);t_2~t_5时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胃癌根治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麻醉,能有效减少全麻药物的剂量,降低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小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全麻进行手术。监测患者各时点呼吸循环指标、炎症和应激反应指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HR、MAP、Sp(O2)三项指标不同处理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者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Cor、Ne、TAC、CAT四项指标不同处理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四者主效应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TNF-α、IL-6、MDA、SOD四项指标处理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四者主效应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显著减轻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应激及炎症反应程度,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必光 《针刺研究》2001,26(3):162-165
针刺麻醉 (简称针麻 )为 2 0世纪 50年代我国医务工作者首创 ,并应用于临床 ,据统计临床试用百余种手术 ,记载针麻下施行手术 1 0 0余万例 ,同时进行大量的临床和药理研究 ,但临床实践显示针刺镇痛作用肯定 ,从麻醉角度要求针麻下施行手术又存在术中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 (即所谓三关 ) ,严重影响继续选用 ,为此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提出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增强针麻麻醉效果 ,部分适宜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手术 ,首先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效 ,截止目前该项研究仍在继续 ,现仅就个人收集资料回顾如下。1 1 990年前针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减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104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CGEA组),每组各5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吗啡用量。结果:CGEA组术后1h、4h、8h、12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GA组;术后12h,CGEA组重度疼痛发生率为9.6%明显低于GA组的38.5%,吗啡用量明显少于G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明显降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5.
陶安虹 《中医康复》2020,(10):36-38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措施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体温及术后复苏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中予以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术中予以复合保温措施。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肛温、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时间、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出室时间及低温、寒颤、躁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麻醉后30min、60 min、90 min、120min及手术结束时肛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时间、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出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温、寒颤、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施行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缩短麻醉恢复时间,降低温、寒颤及躁动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胆管手术患者心血管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诊治的45例胆囊切除术患者,其中26例为结石性胆囊炎、9例为单纯胆囊结石、7例为胆囊息肉、3例为急性胆囊炎.随机将患者分为复合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全身麻醉组,每组各15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肝功及生化检查等结果显示均没有明显差异.对硬膜外麻醉的患者行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和0.1g鲁米那.对硬膜外麻醉组患者行T8-9为穿刺点,头端置管3.5cm的碳酸利多卡因注射(含量为1.7%,剂量为4ml),5分钟后继续注射9ml,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4-12的范围内.对全身麻醉组患者行全麻诱导,使用0.2mg芬太尼及以剂量比为0.2mg/kg的咪唑安定和2mg/kg的琥珀酰胆碱,通过气管插管吸入l.5%的异氟醚,另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以维持麻醉.对复合麻醉组患者,在行全身麻醉诱导之前,行T8-9为穿刺点,头端置管3.5cm的碳酸利多卡因注射(含量为1.7%,剂量为4ml),当平面确切时,继续注射4ml,随后行于全身麻醉组相同的插管,每45分钟注射一次4ml的局麻药.对患者麻醉开始后的HR、SBP、MAP指标进行不间断观测.结果:手术前各组患者的HR、SBP、MAP指标差异不明显,胆管操作开始之后,复合麻醉组HR、SBP、MAP高于全身麻醉组和外膜麻醉组;器官插管拔管时,上述指标又较另两组低.结论:在对行胆管手术的患者采取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有效控制心血管应激,防治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复合组)和单纯全身麻醉(对照组)用于开胸手术,对患者的血压、心率、术毕清醒程度,全麻药的用量、术后肺部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复合组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苏醒迅速、清醒质量高、全麻药的用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少。因此,硬膜外阻滞复夸全身麻醉用于开胸手术更有利于抑制应激反应、雏持血流动力学乎稳,提高清醒质量、节约全麻药的用量及术后肺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胃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86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单纯采用全麻后实施手术治疗,研究组40例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实施手术治疗,对比两组麻醉实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全麻维持用药剂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清醒时MAC含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胃癌根治术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减少麻醉用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全麻术中复合硬膜外麻醉对上腹部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74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后30minN.麻醉复苏后1h心率、血压,血糖、血清肾上腺素、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变化。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心率、动脉压、血糖、血清肾上腺素、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无显差异,手术开始后30min,研究组患者血压低于对照组,心率高于对照组,血糖及血清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无显差异,复苏后1h,研究组心率、血压低于对照组、血糖、血清肾上腺素、丙二醛及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全麻术中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减轻心血管应激及氧化应激反应,增加麻醉及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攀升,现如今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严重影响身体及心理健康。目前,乳腺癌根治手术作为乳腺癌最基础的治疗手段之一,术中常由于多种原因会对患者进行淋巴清扫。根治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而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这是由于淋巴组织的正常结构被损伤,淋巴液回流受阻而积聚于皮下组织,病情复杂而难以治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基于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中医药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其独特优势辨证施治、因人制宜,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水肿症状新的突破点。本文分析本病应属于中医学“水肿”范畴,若局部症见疼痛,可触及条索状较硬组织,也可归属于“脉痹”范畴。其主要是因为手术治疗致使脉络受损,耗气伤血,使正虚者更虚,邪实者更实,瘀阻脉络,致气血无以鼓动血行,水湿停聚,而泛溢肌肤。其主要病机为正虚不足、脾肾虚弱为其本,瘀血、水湿、癌毒内结是其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水湿泛溢于肌肤。笔者认为治疗应重视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固护脾肾正气;祛湿利水、化瘀消肿、解毒为要,标本兼治贯穿始终为主要治法同时注重辨证论治,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  相似文献   

12.
韩捷 《中医药学刊》2005,23(9):1657-1659
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回顾和综合,认为其体现出的辨证法思维包括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以取类比象为特征的形象思维,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的灵感思维以及人体稳态结构和失稳态结构两个层次,实际包括多种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多层次一元辨证观和辨证统一体系的建立,对中医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加之以现代医学观点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使中医辨证论治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中医辨证论治在实际操作时因其人为参与因素过多,容易偏离客观实际,故还需在客观化和规范化方面努力,而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病名的结合乃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单霄 《天津中医药》2014,31(4):254-256
<正>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色素沉着为主的易诊难治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学古籍文献中所记载的"肝斑"、"黧黑斑"。其皮损特点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被较好的阐释:"皯黯如尘久始暗。"黄褐斑往往由多因素综合致病,在影响美观的同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及社会压力。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整体观点认为皮肤病为人体脏腑、气血、经络、营卫不和的外在表现,按照古人五色归五脏的说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苏红[1]认为本病主要有3个病机: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71-1673
前列腺癌术后并发症多,中医药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治疗方面体现其独特优势,能根据病患不同证型辨证处方,起到扶正祛邪,增效减毒的作用,减少手术引起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ASAⅠ~Ⅱ级胃癌、胆总管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组20例(胃癌17例,胆总管手术3例)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GE)组20例(胃癌18例,胆总管手术2例)。2组患者术前用药、全麻诱导方法、全麻维持均相同。GE组麻醉诱导前于T8—9作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5 cm,注入1.5%利多卡因+0.2%地卡因试验剂量3~5 mL,并测定平面。手术切皮前注入首剂量5~6 mL,以后每隔1 h注入追加量4~5 mL。观察2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探查时(T3)和术毕拔管后(T4)各时点的SBP、DBP、HR变化及术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SBP:G组逐渐升高,GE组逐渐降低值拔管后回升;T1、T2、T3、T4组间比较,P<0.05;DBP:T1、T2、T3组间比较P<0.05,T4趋近;HR:T1、T2、T3GE组明显低于G组;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GE组(6.50±2)min、(11.0±2.5)min;G组(17.3±3.0)min、(27.5±4.0)min。P<0.05。GE组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G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更完善,围术期患者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23例失眠患者,其中肝郁化火型38例,肝血不足型40例,心脾两虚型42例,痰扰心神型31例,阴虚火旺型27例,肾阳不足型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辨证进行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①各型治疗总有效率:肝郁化火为97.37%,肝血不足为95.00%,心脾两虚为90.48%,痰扰心神为96.77%,阴虚火旺为92.59%,肾阳不足为95.56%,各型之间差别不明显(P>0.05).②整体疗效:223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62%.结论:中医辨证对失眠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时对循环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4 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B组单纯全麻。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及Sp(O2 )。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后2min、进腹探查时、术中2h和插管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血糖、皮质醇、胰岛素值。结果 A组血压、心率较B组稳定(P <0 .0 5 ) ,A组麻醉前后内分泌各测定值无明显变化,而B组显著升高(P <0 .0 1)。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时对循环和内分泌功能影响小,麻醉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韩捷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9):1657-1659
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回顾和综合,认为其体现出的辨证法思维包括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以取类比象为特征的形象思维,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的灵感思维以及人体稳态结构和失稳态结构两个层次,实际包括多种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多层次一元辨证观和辨证统一体系的建立,对中医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加之以现代医学观点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使中医辨证论治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中医辨证论治在实际操作时因其人为参与因素过多,容易偏离客观实际,故还需在客观化和规范化方面努力,而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病名的结合乃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6例 ,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6例 ) ,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4例 ) ,C组 (对照组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 6例 )三组。结果A、B两组优良率 (Ⅰ Ⅱ级 )分别为 1 0 0 %和 92 % ,C组优良率 (Ⅰ Ⅱ级 )为 1 2 .5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1 )。三组硬膜外麻醉药均应用 1 .5%利多卡因 ,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 (1 .5%利多卡因 ,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3.50 %和 34.0 0 % (P <0 .0 1 ) ;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  相似文献   

20.
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的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于 1 998年 1 0月起执行 ,共 2年时间。本专题的攻关任务是 ,在“八五”攻关课题开展针药复合麻醉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 ,揭示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 ,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 ,从而为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针药复合麻醉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开展针药结合镇痛研究方面 :①北京妇产医院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 ,在分娩镇痛方面完成2 6 0例 ,分为Hans刺激、Hans 安定、安定、Hans 曲马多、曲马多及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