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针灸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86例SCI后NB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评估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膀胱逼尿肌波幅、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病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小腹坠胀、排尿困难共两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4%(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膀胱RU及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两组患者的肛门括约肌扩张或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指标中膀胱容量(VH2O)、膀胱的顺应性(BC)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的发生率为6.98%、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6%、9.30%(P<0.05)。结论:间歇导尿配合针灸治疗SCI后NB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小腹坠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提高膀胱功能,增强逼尿肌兴奋性,促进尿流动力学改善,并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结石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SCI后NB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69.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每日单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每日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指标值均较治疗前升高,残余尿量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SCI后NB尿潴留疗效较好,可帮助患者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促进膀胱反射...  相似文献   

3.
曾朝阳  周国平  谭琛 《新中医》2014,46(8):143-146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膀胱功能锻炼治疗子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和可能机制。方法:前瞻性分析两家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子宫颈癌术后患者180例,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58例、膀胱功能锻炼组62例、联合治疗组60例,3组均于术后5天开始治疗。电针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膀胱功:功能锻炼组采用膀胱功能锻炼。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膀胱功能锻炼治疗。观察术后2周自主排尿成功率、膀胱症状、尿动力学检测指标。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2周自主排尿成功率高于电针治疗组及膀胱功能锻炼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2周膀胱症状均优于电针治疗组及膀胱功能锻炼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2周膀胱初感容积均小于电针治疗组及膀胱功能锻炼组,术后2周最大膀胱容量及最大尿流率均高于电针治疗组及膀胱功能锻炼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膀胱功能锻炼治疗可以提高术后自主排尿成功率、减轻术后膀胱症状,机制可能为减轻逼尿肌收缩力受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6只、电针组16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于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治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骶髓排尿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最大膀胱内压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较模型组减弱(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c-fos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电针结合经会阴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治疗脊髓神经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脊髓损伤后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5例于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BTX-A+电针组(20例)和BTX-A组(15例)。两组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行经会阴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 200IU(4mL),BTX-A+电针组辅以电针治疗,穴取中极、关元、肾俞、会阳、八!,每日1次,每次40min,每周治疗6天,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状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测尿道压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平均尿失禁次数、平均导尿量及尿失禁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BTX-A+电针组优于BTX-A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压力、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闭合压及最大尿流率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BTX-A+电针组对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最大尿道闭合压的改善较BTX-A组显著(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经会阴注射BTX-A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评价应用。方法: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前后,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和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膀胱充盈量、首次排尿感、强烈排尿感、膀胱压力、膀胱容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膀胱尿压测评系统测得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能够准确评估膀胱功能、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并可以指导膀胱训练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建立OAB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其余三组电针干预后再用0.9%NS进行膀胱灌注,观察干预前后各组大鼠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升高,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P0.01)。电针治疗后,各组大鼠基础膀胱压无明显变化(P0.05);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大鼠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0.05或P0.01);三阴交组大鼠收缩后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中髎/次髎组较治疗前降低(P0.01);合谷组除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外(P0.01),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大鼠之间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OAB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延长膀胱收缩时间及排尿间隔时间、升高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收缩后膀胱内压,从而改善OAB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膀胱体表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S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S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加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LUTS评分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增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电针组各项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2 例。2 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 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的变化情况,以及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 2 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1.88%(23/3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膀胱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针八髎穴配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SCI后NB尿潴留型患者,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两组,普通电针刺组(对照组)及电针联合穴位注射mNGF组(观察组);两组同时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膀胱功能积分、排尿情况、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均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建立治疗的信心,缩短建立反射性排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间隙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流动力学(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逼尿肌压和最大尿流率)、排尿次数以及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 h排尿次数、LUT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及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症状、尿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RMF)、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最大尿道压(PMU)、剩余尿量(VPR)、功能性尿道长度(LSF)、膀胱顺应性(BC)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RMF、PQmax、BC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PMU、VPR、LSF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佳,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尿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对各类合并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接受训练指导、间歇导尿以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同时予电针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间歇导尿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日间歇导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和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尽快建立反射性排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自拟利肾通瘀汤联合穴位推拿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合并膀胱功能障碍(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单纯的西医治疗及康复,联合组在除基础组治疗外,再加入自拟利肾通瘀汤联合特定穴位推拿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联合组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均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3.17%(P0.05)。结论采用自拟利肾通瘀汤联合穴位推拿治疗SCI后合并NB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腹针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膀胱容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平均单次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逼尿肌无力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尿动力学检测和离体逼尿肌条牵拉实验,动态观察电针的效应。方法 1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40只。采用液氮冻伤方法建立逼尿肌无力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做造模处理,仅给予开腹后缝合;模型组逼尿肌无力造模成功后不予治疗;电针组逼尿肌无力造模成功后,予电针次髎、会阳穴;药物组逼尿肌无力造模成功后,予皮下注射0.1%新斯的明0.02 mL,每日2次。为了进行动态观察,每组又随机分为4小组(对应不同时段分为处理后2 h、24 h、48 h、72 h),每小组10只。采用尿动力检测技术分析膀胱动力学特征,离体逼尿肌条牵拉实验分析膀胱离体逼尿肌条收缩性。结果造模后大鼠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较假手术大鼠增加(P0.05);经过电针及皮下注射新斯的明治疗后逼尿肌无力大鼠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较模型组降低,平均排尿速度较模型组升高(P0.05);且电针治疗后2 h大鼠平均排尿速度高于其他3个时间段(P0.05)。逼尿肌无力模型组大鼠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及皮下注射新斯的明治疗后逼尿肌无力大鼠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幅度、频率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且电针治疗后2 h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幅度大于其他3个时间段(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功能,改善膀胱尿动力。且电针的效应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治疗后2 h逼尿肌无力大鼠平均排尿速度和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幅度的改善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患者的泌尿系治疗与康复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有着特殊而复杂的病理机制。由于脊髓损伤的类型和程度不同 ,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也有明显差异 ,而尿流动力学检查在了解神经原性尿道功能障碍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法很多 ,在以尿流动力学为基础的分类中 ,KraneSiroky法较常用。该法将上述疾病分为 7类 :①逼尿肌反射亢进 +括约肌协同正常 ;②逼尿肌反射亢进+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③逼尿肌反射亢进 +内括约肌协同失调 ;④逼尿肌无反射 +括约肌协同正常 ;⑤逼尿肌无反射 +不能松弛的外括约肌 ;⑥逼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合募穴与单纯针刺两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SCI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合募穴治疗组40例与单纯针刺对照组40例。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疗前疗后在膀胱功能(日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单次排尿量显著增多(P0.05),并且治疗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降低较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电针合募穴与单纯针灸治疗SCI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清洁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90?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排尿情况以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1日与治疗第30、60、90日尿路感染发生率,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日均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排尿期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排尿期最大尿流量、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0、90日,治疗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清洁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改善患者排尿期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水平,并且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