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根据罗马Ⅲ标准可以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不定型四型,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下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型.  相似文献   

3.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排便习惯和便质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多为"便秘""腹泻""腹泻便秘交替发作"3种类型。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导致的IBS现已成为IBS最常见的发病原因之一。IBS并没有直接与之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多归属于中医学"泄泻""便秘""泄泻便秘交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属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范畴,患者症状可间歇或持续发作。据2006年公布的“IBS罗马III诊断标准”该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特点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伴有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的改变[1].临床上将IBS根据罗马Ⅲ标准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4种亚型,其中又以IBS-D最为常见.目前尚未完全阐明IBS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影响IBS发病的因素包括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肠黏膜屏障异常、免疫与感染、脑-肠轴失调、、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遗传因素等[2].根据IBS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于"泄泻""便秘""腹痛"范畴[3].关于脾虚湿盛型IBS的症状,在各种经典中也可找到相应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风盛则动……湿盛则濡泻";《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类经·卷三十》记载了肝脾与泄泻的关系:"木强则侮土,故善泻也";《医宗必读》中亦有论述脾虚生湿导致的泄泻:"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脾虚湿盛型IBS作为临床上胃肠疾病方面常见的证型之一,其诊断与治法的归纳对于日后的治疗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近年来脾虚湿盛型IBS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按照不同的大便形态可以将IBS分为4个亚型: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D-U)。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的症候群,又称为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IBS分腹泻型和便秘型,本篇讨论的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8.
陈璇  张传红  丁小星 《新中医》2008,40(11):118-12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部小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为特征,但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根据临床症状主要分为IBS便秘型(IBS-C)、IBS腹泻型(IBS-D)、IBS混合型(IBS-M)、IBS不确定型(IBS-U)等4个亚型,其中腹泻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方治疗腹泄型肠易激综合征6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且无器质性疾病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分为腹泄型、便秘型、腹泄便秘交替型.腹泄型IBS中医辨证多属"腹痛"、"泄泻"、"滞下"等范畴,病机为脾肾两虚、湿热阻滞.2005-06- 2006-12,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使用仲景乌梅丸汤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67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郁脾虚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威 《光明中医》2006,21(1):11-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为主要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属中医的"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  相似文献   

11.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有大便习惯改变为特点,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消化性疾病~([1])。罗马Ⅲ诊断标准把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不确定型(IBS-U),其中以IBS-D最为多见~([2])。现将近年来IBS中医研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IBS属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肠郁"等范畴。张振中认为肝郁脾虚气滞湿阻是IBS主要病机。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易致脾胃虚弱,脾虚日久生湿;发病多与情绪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1],在南方地区以便秘型IBS最为常见.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IBS的发病率约为5%~25%[2-3].临床上多采用改变胃动力的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症状,但长期口服易造成患者对药物的依赖,使便秘进行性加重[4].中药在治疗便秘型IBS方面有较大优势,且不良反应少.笔者整理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IBS的文献,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肠易缴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大致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该病发病的重要因素[1].笔者采用痛泻要方配合西药治疗该病,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惹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特征,将之归属于"泄泻"、"便秘"以及"腹痛"等范畴。笔者2005年3月~2010年1月对55例IB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疗效满意,总结  相似文献   

15.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和大便性状的改变,多为慢性、间歇性发作,经检查通常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根据罗马Ⅲ分型方法,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不定型。笔者2006年9月—2009年9月采用桂枝芍药汤加减联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IBS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性发作,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有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三个亚型,而以腹泻型居多.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大肠泄"、"腹痛"、"便秘"范畴,其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根据罗马Ⅲ标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分型[1]。笔者跟从导师于2009年12月~2010年4月收集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属肝郁脾虚证患者47例,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获得满  相似文献   

18.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以持续或间歇性发作的腹痛、腹胀、大便性状及排便习惯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生物学异常改变能够解释的临床症状缺乏,同时,病理学异常改变能够解释的临床症状也缺乏~([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发病人群主要为中青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2]),根据大便的形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型~([3]),而在我国在中老年人群中以便秘型较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改变和生化异常.一般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腹痛和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治疗方法不一,常用的有心理疗法、饮食疗法、解痉药等,但对腹泻型IBS的疗效欠佳.肠易激综合症属中医泄泻、腹痛、便秘、腹胀等范畴,临床上以腹泻型常见.我科从2000年~2008年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慢性起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而无可解释其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临床证据。其发病以青年和中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目前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可能与遗传、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食物过敏、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异常等因素相关。中医无特定病名,依据其主要表现归属于"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针灸等治疗IBS疗效良好。研究显示IBS患者结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1],提示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密切相关。笔者查阅近年来关于"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IBS"的相关文献,从中、西医角度对相关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