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ASC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ASCS评分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椎-基底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无效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2组患者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颈肩痛、头痛积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左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患者脑部血液流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椎动脉TCD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给予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评估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解痉散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以及尼莫地平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解痉散瘀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以及平均脑血流量变化情况,评估2组治疗后效果,并随访1年观察2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均较治疗前加快(P均0.05),平均脑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快于或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3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25/32),观察组复发率为3.1%(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1%(9/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解痉散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二陈汤加减治疗痰湿阻滞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痰湿阻滞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二陈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眩晕、颈肩痛、头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脑血流参数[颅内椎-基底动脉的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的变化情况,并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2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和Vd、Vp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及Vd、V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二陈汤加减治疗痰湿阻滞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脑血流参数,提高椎-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祛痰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轻症椎动脉型颈椎病对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气虚血瘀型轻症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口服服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祛痰活血汤治疗,都进行14 d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显效率是96.3%,对照组的总显效率是87.5%,在总显效率上,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眩晕与头痛评分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经过治疗,在眩晕与头痛评分上,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的颅内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和颈椎曲度、颈椎屈伸活动程度都明显上升(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收缩期峰、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和颈椎曲度、颈椎屈伸活动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痰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轻症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增加颅内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有利于颈椎病理状况的改善,提高总体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颈部功能、疼痛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患者应用激光照射治疗,研究组47例患者应用针刺联合激光照射治疗,治疗10 d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对2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测定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椎功能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颈椎功能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刺联合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改善颈椎功能与减轻疼痛方面效果颇为显著,有助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改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11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研究组在推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治疗时间30 d。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9%(χ~2=4.235,P=0.039)。两组患者的ESCV评分和CASCS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t=0.498,P=0.619;t=-1.730,P=0.086)。治疗后两组的ESCV评分和CASCS评分均明显升高(t=17.282,P=0.000;t=11.177,P=0.000;t=33.994,P=0.000;t=19.601,P=0.000);其中,研究组治疗后的ESCV评分和CAS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716,P=0.000;t=9.885,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MFV、PSV均明显升高,而PI及RI值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TMFV、PSV显著高于对照组(t=2.707,P=0.008;t=2.099,P=0.038),PI及RI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t=-2.619,P=0.010;t=-2.508,P=0.014)。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提高ESCV评分和CASCS评分,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眩晕评分及椎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眩晕评分(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片及动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颈椎X线片、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X线影像、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X线片中颈椎生理曲度、棘突偏歪、寰枢关节紊乱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明显,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13.
赵强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45-446
目的:探讨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组和药物颈牵组,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以及TCD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①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②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下降,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按揉理筋拔伸法安全、疗效好,病人易接受和配合,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片及动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颈椎X线片、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X线影像、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X线片中颈椎生理曲度、棘突偏歪、寰枢关节紊乱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明显,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15.
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药物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针刺穴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对椎-基底动脉异常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热层析联合超声,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取针刺疗法,对照组用火山泥湿热敷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采集患者颈项部热层析成像图,并行超声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颈项部温度变化及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患者热层析成像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针刺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更显著(P0.05)。结论:热层析成像新方法联合超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判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指标的影响,探讨TCD的临床价值。方法 1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TCD检查,观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关指标[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同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双侧Vp、Vm、Vd水平及基底动脉Vp、V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PI水平降低,基底动脉Vp、Vm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降低、左侧PI水平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d、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TCD指标,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颈椎容易因各种动力及静力因素刺激而受到损伤,针灸疗法创伤小,安全系数高,故探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脱落4例,两组实际纳入研究对象均为46例,对照组行针刺治疗,观察组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颈椎病临床客观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CASCS)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差异。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包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均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ESCV总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SCV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CASCS总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SCS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VD、VS、VM、RI、PI等血流指标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VS、VM等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RI、PI等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针刺疗法,针灸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仅临床效果更显著,且未明显增加治疗成本及治疗风险,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TCD评价针刺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疗法治疗。采用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根基底动脉Vm、Vs、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症状评分量表(SOV)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8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SOV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