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21年1月通过单纯显微手术切除及复合手术治疗的38例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Ⅲ级24例,Ⅳ级9例,Ⅴ级5例。畸形血管团平均大小为5.9 cm(3.5~12.3 cm),位于功能区27例,非功能区11例,术前行CTA、DSA及MRI检查,术后行CT、CTA或DSA检查,定期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神经功能障碍。结果 所有患者中,28例接受介入加手术综合治疗,10例接受单纯显微手术切除。术后影像学示,35例(92.1%)全切,3例(7.9%)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随访6~79个月,其中恢复良好34例(GOS=4~5分),中度残障2例(GOS=3分),重度残障1例(GOS=2分),死亡1例(GOS=1分)。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紧密结合,加之术前精准影像学评估,术中导航、荧光血流监测技术的应用及术中科学的显微操作,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血管栓塞治疗(研究组),20例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疗效。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GOS评分、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级颅内AVM研究组全切率89.3%,对照组为58.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级颅内AVM 2组全切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出血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各10例,比较两组术前GCS评分、SpetzlerMartin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后3个月m RS、GOS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复合手术组能大部分完整AVM切除,避免二次手术;(2)复合手术室下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较单纯显微外科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合手术室下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术后并发症,明显小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致残率方面,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明显优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出血脑动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手术技巧。方法 6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7例、Ⅱ级20例、Ⅲ级23例、Ⅳ级10例、Ⅴ级5例;畸形团最长径2~7 cm,平均3.50 cm;位于大脑皮质表面31例、脑深部34例,分别为额叶19例、颞叶12例、顶叶16例、枕叶9例、小脑3例、基底节2例、侧裂4例;供血动脉分别为大脑前动脉及分支11例、大脑中动脉29例、大脑后动脉15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5例,椎动脉3例;浅静脉引流29例、深静脉引流15例、深浅静脉同时引流21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单纯畸形团切除术45例、畸形团切除术+血肿清除术20例;单纯额叶入路6例、眶颧部入路3例、皮质入路2例、额顶叶入路8例、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3例、颞顶叶入路4例、单纯顶叶入路7例、纵裂入路7例、顶枕叶入路8例、枕下入路3例、皮质脑室入路4例。结果 65例患者中4例(6.15%)术前联合栓塞治疗,其中60例(92.31%)动.静脉畸形团全切除,5例(7.69%)于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21例(32.31%)、1分23例(35.38%)、2分9例(13.85%)、3分7例(10.77%)、4分3例(4.62%)、5分2例(3.08%)。平均随访12个月,6例恢复良好、3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视野缺损、2例语言障碍、1例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仍癫发作而服用抗癫药物;2例死亡,1例呼吸衰竭致死亡,1例死因不明。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尤其是复杂动.静脉畸形,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2006年12月-2010年10月因颅内巨大型动脉瘤而施行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患者的临床经过,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良好率、病死率和搭桥血管闭塞率,Glasgow预后分级(GOS)标准评价患者近远期预后.结果 25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近期(出院时)疗效良好率(GOS评分4~5分)为56.OO%(14/25)、不良率(GOS评分1~3分)44.00%(11/25).手术相关病死率8.00%(2/25),血管闭塞率12.OO%(3125);远期(随访期间)疗效良好率(GOS评分4~5分)78.95%(15119),不良率(GOS评分1~3分)21.05%(4/19),病死率15.79%(3/19).搭桥血管闭塞率10.53%(2/19).结论 颅内外动脉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颅内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措施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重庆市急救中心收治的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70例患者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OS量表评分优良率达84.29%,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均有明显效果,但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显微外科夹闭术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夹闭组(52例)和栓塞组(52例),分别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和腔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水平、术后GOS分级、mRS评分、生活质量、手术前后炎症相关指标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术后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住院总费用显著多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术后6个月GOS分级、术后6个月mRS评分、出院时SF-36评分及术后6个月BI评分显著优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术后7 d炎症相关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前(P<0.05); 同时2组瘤体破裂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夹闭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栓塞组(P<0.05); 栓塞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结论 腔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可显著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减轻病变严重程度,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并有助于避免颅内感染出现,而显微外科夹闭术应用则能够减少医疗费用,预防血管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总结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最佳治疗方式,以及相关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7例儿童(<18岁)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Spetzler-Martin分级和畸形血管团致密度分型评价显微外科手术、伽马刀放射治疗或多模式治疗方式的风险,了解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构、走行;以手术全切除率、患儿预后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共计74.47%(35/47)患儿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1周手术者28.57%(10/35)、> 1周者71.43%(25/35);12.77%(6/47)密切随访;6.38%(3/47)伽马刀放射治疗;6.38%(3/47)采取多模式治疗[显微外科手术+栓塞术和(或)伽马刀放射治疗]。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Ⅲ级(低级别)患儿占80.85%(38/47),76.32%(29/38)行显微外科手术,多模式治疗占2.63%(1/38)和伽马刀放射治疗占5.26%(2/38),15.79%(6/38)密切随访;手术全切除Ⅰ级9/9例、Ⅱ级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60岁以上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为提高患者手术疗效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岁进行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的2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显微开颅夹闭术组113例,血管介入栓塞术组113例。分别观察2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手术时间(79.45±16.43)min,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为(83.12±14.61)min,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开颅夹闭术组术后住院时间(35.35±8.24)d,血管介入栓塞术组术后住院时间(27.16±9.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随访结果,显微开颅夹闭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8.8%,残余稳定15.0%,复发/扩增6.2%。血管介入栓塞术组动脉瘤消失者占75.2%,残余稳定16.8%,复发/扩增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显微开颅夹闭术组预后评分中5分占65.5%,3~4占23.0%,1~2分占11.5%。血管介入栓塞术组预后评分5分占76.1%,3~4分占16.8%,1~2分占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均取得确切疗效,可有效控制病情。但血管介入栓塞术住院时间较短,在患者恢复和预后方面略优于显微开颅夹闭术,较适合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MRI导航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行术中MRI导航联合术中电生理学监测下显微外科手术,同时于术前和术中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将BOLD-f MRI与DTI图像融合,形成病变、脑功能区和锥体束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和变化。结果 53例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患者,畸形团直径2~7 cm、平均(3.41±0.85)cm,病变毗邻感觉功能区6例、运动功能区7例、锥体束10例、语言功能区14例、视觉皮质2例、视辐射9例、基底节2例、脑干3例。49例在保留重要功能前提下全切除畸形团,4例因术中MRI导航确定畸形团与脑功能区关系密切而残留部分畸形团。术后8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双侧视野缺损1例、肌张力降低3例、面瘫1例、失语2例、肌张力降低合并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时间[19.37(6.00,30.0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45例(84.91%)、4分3例(5.66%)、3分2例(3.77%)、2分1例(1.89%)、1分2例(3.77%),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采用术中MRI导航联合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可以适当扩大位于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ation,AVM)的治疗及其防治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4~2014.4以手术切除为主,联合栓塞及伽玛刀治疗的18例巨大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死亡病例,有2例术前昏迷的患者,术后昏迷程度减轻。格拉斯哥预后(GOS),5分12例,4分3例,3分1例,2分2例。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重视细节,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术前栓塞或/和术后放疗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巨大AVM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显微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显微夹闭术治疗20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治疗20例(栓塞组)。结果 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33例(GOS评分4~5分),预后差6例(GOS评分2~3分),死亡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17例,术后发生脑缺血3例、颅神经麻痹5例,动脉瘤瘤颈残留1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6例,术后发生脑缺血2例、颅神经麻痹1例,动脉瘤瘤颈残留9例。夹闭组动脉瘤瘤颈残留发生率(5.0%,1/20)明显低于栓塞组(45.0%,9/20;P<0.05),而两组预后良好率、术后脑缺血发生率、颅神经麻痹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需要显微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协同,权衡每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以获得期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加深对脑动静脉畸形(AVM)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血管内栓塞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DSA均可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获得明确的诊断.98例脑AVM中病灶最大直径4.0 cm以下者57例,位于深部46例,单支供血动脉17例,深部引流16例,单支引流静脉37例(P<0.05).52例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单纯真丝线段栓塞36例,真丝线段和NBCA联合栓塞16例.栓塞程度: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者12例,畸形血管团减少75%以上者21例,畸形血管团减少在50%~74%之间者11例,畸形血管团缩小不足50%者8例.结论DSA检查是脑动静脉畸形可靠的诊断方法,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显微外科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Hunt-Hess分级和术后3~6个月随访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评价,得出结论。结果 1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17例2个动脉瘤,1例3个动脉瘤;动脉瘤分布于一侧+中线部位10例,分布于左右两侧7例,分布于前循环+后循环1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7个动脉瘤,夹闭37个;手术单侧一切口16例,双侧两切口2例;3~6个月后随访,GOS评分5分14例,4分1例,3分1例,3分以下2例,无死亡病例。以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标准,预后良好率为83.3%。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一个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入路要个性化选择,对于入路对侧和深部动脉瘤要选择性夹闭,不可强行冒险夹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并发颅内血肿的外科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科治疗的33例前交通动脉瘤并发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单纯动脉瘤夹闭7例,单纯血管内栓塞10例,夹闭或栓塞术后联合降低颅内压手术16例,电话或门诊随访,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随访时间3-40个月,平均随访22.8个月,GOS 5分13例,GOS 4分11例,GOS 3分1例,GOS 2分3例,死亡5例.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并发颅内血肿患者病情复杂,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或脑室外引流等降低颅内压在外科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硬脑膜动脉供血的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合并硬脑膜动脉供血的高级别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4例,意识障碍1例,肢体无力1例,顽固性癫痫1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Ⅳ6例,Ⅴ级1例。所有患者均Onyx-18胶栓塞硬脑膜供血动脉和/或部分高流量的颅内供血动脉、深部供血动脉,栓塞术后48 h内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AVM,术后1周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估手术切除效果。结果 6例患者成功栓塞10支硬脑膜动脉及其对应的畸形团,1例患者仅栓塞供血动脉近端,同时栓塞4例大脑后动脉(其中1例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分支(1例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动脉瘤),1例小脑上动脉。所有患者AVM均被完全切除。1例患者肌力较术前下降,2例出现颅内感染。临床随访7例,改良Rank评分0~1分7例,6例血管造影复查AVM未显影。结论 硬脑膜动脉供血的脑AVM以高级别多见,同时兼备脑AVM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显微外科手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能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在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03-2015-03收治的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A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B组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GOS评分5分40例(97.6%),显著高于B组的27例(65.8%)。B组复发2例(4.9%),死亡1例(2.4%)显著低于A组的7例(17.1%),死亡4例(9.8%)。结论根据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大小、位置、一般情况等,选择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5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术前、术后1、3 d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外周血IgG、IgM、IgA等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GOS评分5分17例,4分5例,3分3例,2分1例,1分0例;对照组分别为9、8、6、2、1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3 d外周血IgA、IgG、IgM等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 d外周血IgA、IgG、IgM等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是术后3 d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观察组术后1、3 d外周血IgA、IgG、IgM等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近期疗效显著,对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