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使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autointrinsic conduction search,AICS)对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成功植入St Jude公司双腔起搏器(型号为5376或5386)的患者50例。分别观察打开和关闭AICS功能1个月后患者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的变化及测试血浆脑利钠肽(BNP)值。结果:使用AICS功能后,与关闭AICS功能后比较,心室起搏比例明显下降[(4.2±1.3)%vs(43.3±7.1)%],BNP水平亦明显降低[(57.3±22.4)pg/ml vs(377.7±42.5)p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使用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可明显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鼓励自身房室传导,减少起搏器电池耗竭,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最小化心室起搏中心室起搏管理(MVP)与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功能对右室起搏比例(V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50例症状性窦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分为MVP组和Search AV(+)组,程控MVP组关闭Search AV(+)功能,开启MVP功能;Search AV(+)组开启Search AV(+)功能.于术后随访,比较其6个月的心房起搏、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及LVEF的值.结果:50例患者完成随访,MVP组比Search AV(+)组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显著降低,分别为(11.4±8.3)%,(36.7±7.4)%和(32±10)次,(86±16)次;6个月的LVEF值较术前有显著差异,两组心房起搏比例、12个月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P功能与SearchAV(+)功能相比可更加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的起搏器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为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在置人前及置人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组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39.38±4.16)mmvs(43.41±5.34)mm]、LVEDD[(47.12±7.22)mmvs(51.76±9.26)mm]显著降低,LVEF(0.60±0.08vs0.55±0.11)升高,6min步行试验距离[(339.79±45.82)mvs(314.38±41.74)m]更长(P〈0.05),BNP水平[(108.23±62.10)ng/lvs(143.87±72.85)ng/1]显著降低(P〈0.05),累计心室起搏比例(0.21±0.08vs0.55±0.12)明显降低(P〈0.01),而房颤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P功能可以明显减少累计心室起搏比例,并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装DDD心脏起搏器的患者31例。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 VIP)功能分为对照组(n=15)与观察组(n=16),随访起搏器参数,并观察累计心室起搏比例( Cum%VP)、左房内径( 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的变化。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um%VP比例明显降低( P<0.01);LVEDD显著减少( P<0.01);6 min 步行试验距离显著增加( P <0.05)。DDD心脏起搏器 VIP 功能可以显著减少累计心室起搏比例,从而更好的保护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彭晖  马文英 《中国医刊》2012,47(8):40-43
目的 对植入具有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两种设计运行(MVP和Search AV+)方法的Adapta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种起搏模式在减少心室起搏、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影响心脏重塑方面的差异.方法 入选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对照原则,观察同一患者在不同起搏模式下,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房高频事件,同时观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不同起搏模式分别观察3个月后,双腔起搏器+MVP较Search AV+更多降低心室起搏百分比(0.54%±0.10%比2.80% ±0.16%),心房高频事件发生减少(2.00±0.84比3.06±0.88).与术前比较,MVP及Search AV+模式均可使左房内径缩小(3.61±0.49比3.50±0.44;3.61±0.49比3.51±0.45),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显示,左房内径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 与Search AV+模式相比,MVP起搏模式能更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室起搏百分比短期内(3个月)可影响心脏结构重塑,但未引起心室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起搏器减少右心室起搏程序模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Medtronic AdaptaADD01型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2例,分别以心室起搏管理(MVP)模式、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模式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模式起搏2个月后,比较此三种能减少右心室起搏工作模式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在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未观察到与起搏器相关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MVP模式下,心室起搏百分比最低,为0.35%,明显低于Search AV+模式的0.70%和LAVD模式的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arch AV+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略高于LAVD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中,MVP模式优于Search AV+模式和LAVD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具有自身房室传导搜索功能(Autointrinsic Conduction Search,AICS)双腔起搏器减少右心室起搏比例的效果。方法选择1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排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观察应用AICS功能前后患者自身房室传导的比例变化。结果除2例失访外,16例在自身房室传导功能打开后,总心室起搏比例明显下降(5.43&#177;1.7%vs29.5&#177;10.05%,P&lt;0.05),心室起搏百分比&gt;10%的患者比例亦明显减少(5/16例vs10/16例)。结论自身房室传导自动搜索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右心室起搏的比例,因而可以减少起搏器的能量消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腔心室自动闽值夺获起搏器的长期各参数变化,节能功能及起搏安全性。方法:对65例患者植入具有AC功能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和极化电位及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结果:术后心室起搏阈值早期升高1.10V±0.18V以后逐渐稳定,长期心室起搏电压仅在0.45V±0.13V。63例在术后测定各参数即刻启动AC功能并于术后1周及6个月随访心室各参数变化。1例术中R波振幅15.2mV,ER值为10.4mV,极化电位0.4mV,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给普罗帕酮600mg转律,测试时发现AC功能自动关闭,当时ER值9.4mV,极化电位0.8mV,再测ER值10.2mV,极化电位0.4mV,AC功能可以打开并工作正常。比较术中、术后1周起搏阈值升高,P〈0.05,术后一周与6个月相比起搏阈值下降,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高效能保护起搏电压,耗能低而且安全性好,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具有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在打开与关闭状态下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44例置入具有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DDD(R)患者,观察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在打开与关闭状态下,患者心室起搏(VP)、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6min步行试验(6MWT)情况。结果 44例患者按计划完成随访,自动房室搜索打开状态下总心室起搏比例、NT-proBNP水平低,6MWT距离增加,与关闭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者心房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腔起搏器可以减少右心室起搏,改善DDD(R)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心功能,增加6 min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 RVOTS 组(521例)和 RVA 组(480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 w 及术后1、6、12、18、24个月心室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RVOTS 组术后即刻起搏阈值[(0.77±0.28)V]比 RVA 组[(0.53±0.17)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VOTS 组术中曝光时间[(18.76±8.43)min]比 RVA 组[(9.66±4.35)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术后1 w 及术后1、6、12、18、24个月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在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起搏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长期保持稳定。RVOTS 组心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 RV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测量各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 >0.05)。RVA 组随访中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 RVOTS 组高(P <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在 RVOTS 起搏是可行的,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但是当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 RVOTS并指向前壁或游离壁可能增加心脏穿孔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20例行RVOT间隔部起搏,根据心室是否依赖起搏分为心室起搏依赖组(48例)和心室起搏非依赖组(72例),记录两组术中、术后的各项参数及术后起搏导管的稳定性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及亚组分析显示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囊袋形成耗时、寻找头静脉耗时及心室起搏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依赖组主动导线置入即刻起搏阈值及阻抗明显升高,15 min后可达到理想阈值。两组术后1、3个月随访,心室起搏参数与置入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心室起搏依赖组在术后3 d发生心房被动导线脱位1例,2组RVOT主动固定导线在术后3~12个月的随访中未见脱位。结论:不论心室起搏依赖或非依赖者,使用主动固定导线行RVOT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杜小兵 《四川医学》2012,33(3):464-466
目的探讨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以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170例置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组,n=83)和右室间隔起搏组(HRVS组,n=87)。分别测量两组成功置入后即刻和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及心电图、术后3个月组织多普勒同步性指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观察随访1年中有无并发症。结果成功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HRVS组与RVA组在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及阻抗方面均无明显差异,HRVS组比RVA组QRS波明显更窄。组织多普勒(TDI)检测RVE组与HRVS组同步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VS组三项差值均达到同步标准,RVAP组三项差值均不同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LVEF值,HRVS组高于RVE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统计学意义差异更加显著(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左室舒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中未发现电极脱位、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HRVS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了保证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较小。高位右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右心室起搏阈值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91例,术前使用临时起搏电极在右心室底部、游离壁和流出道分别测定心脏起搏阈值,取三者平均值,根据平均值分为正常起搏阈值组55例(起搏阈值≤1V)和高起搏阈值组36例(起搏阈值>1V),术中测得中心静脉压力(CVP),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周均行B型脑钠肽(BNP)和心超检查测定心功能[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EF值)]。结果正常起搏阈值组术前CVP、BNP、LVEDD和EF分别为(10.13±1.12) mmHg、(103.42±10.12) pg/mL、(42.56±5.67) mm和(51.21±6.43)%,高起搏阈值组分别为(13.36±1.45) mmHg、(121.42±12.24) pg/mL、(45.68±5.89) mm和(48.02±5.89)%,术前两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起搏阈值组术后BNP、LVEDD和EF分别为(81.36±8.07) pg/mL、(40.12±5.18) mm和(53.87±7.09)%,高起搏阈值组分别为(98.79±9.81) pg/mL、(44.51±5.32) mm和(50.83±6.15)%,术后两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右心室起搏阈值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两组起搏器QRS波时限、总计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和各项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RVA起搏组患者QRS波时限较RVOT起搏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总计起搏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RVA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RVA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对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6.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139.5±19.42,<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 128.94±21.36,<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32.6±11.03,<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0.584,<0.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mid-RVS起搏组,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浆IL-6?A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LVEF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较mid-RVS起搏组显著升高 (P < 0.01);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IL-6?ANP水平和LAD?LVEDD等明显升高(P < 0.05),LVEF有降低趋势?术后mid-RVS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 < 0.001)?结论:右室中间隔起搏有助于避免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血浆IL-6和ANP水平增高以及左房?左室的扩大,可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