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芍始载于《本经》,其气寒而苦酸,入肝经血分,能化阴补血,和营敛阴,补肝血而养经脉,敛阴精以和营卫,泄肝热,潜肝阳,为肝家要药[1].笔者对白芍的常用药对及其效用归纳如下. 1 白芍配柴胡 疏肝养血,用于肝气郁结诸证.方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柴胡气味俱薄,轻清升散,能和少阳,解郁热,散邪气,透肌表,尤善疏解肝郁;然肝者体阴而用阳,病在用阳,实关体阴,涵养肝体,实乃解郁之本.  相似文献   

2.
任佳丽  张理云 《河南中医》2019,39(5):653-656
《伤寒论》三阳热证发热各有其特点,太阳证翕翕发热、发热恶寒并见;阳明证但热不寒、日晡潮热;少阳证往来寒热。病因病机不同,热型各异,治疗也不尽相同。太阳热证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阳明热证中,知母配甘草滋阴泻火;少阳热证中,黄芩配甘草和胃除烦。甘草配伍在方剂中多作为使药应用,在三阳热证中与不同臣药配伍,既发挥协同作用,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101条写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俗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而张仲景于柴胡剂群中柴胡用量达半斤之多,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张仲景何出此言、何出此举?况且,作为少阳病百病之宗的小柴胡汤证有四大主证: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少阳病有三大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证还有7个或然证。小柴胡汤是当今仍然在广泛应用的千年古方之一,临床时,究竟见到哪一证便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呢?搜集了部分古今医家及伤寒论注家对此条文的见解,以期探求……  相似文献   

4.
常言"病下利者多发于阴",然阳证亦多见下利:(1)病在太阳经表,当以葛根汤疏表止利。若兼阳明经表、入里化热,则以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若兼太阴脾虚,则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太阳变证、邪气内陷,在中焦者,以泻心汤辛开苦降;在下焦,滑脱不止者,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水湿偏渗者以五苓散分利水湿。(2)病入阳明成里热腑实,燥屎当结,当用承气汤急下存阴、通因通用。(3)病在少阳半表半里,胆腑郁热所致下利,应用黄芩汤和胆止利。若兼阳明里实,重者用大柴胡汤、轻者以柴胡加芒硝汤和解通下;若兼太阴不足者,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温阳。  相似文献   

5.
张司农治暑全書,載有“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說。叶天士論瘧又引用此語,諄諄以戒吐人之浪用柴、葛,可謂苦口婆心,而后人不察,奉为金科玉律,信而不疑。但余对此种說法。别有见解提出商討如下: 柴胡葛根,同为清热解表之剂,其性味則涼而不燥,考各家本草所載,柴胡能潤心肺,清泄少阳邪热,葛根生津止渴,堪清阳明胃火。再观叶天士所註本草經解,亦从未有柴胡刧肝阴,葛根而竭胃汁之論。于此柴胡刧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说,似有所不能成立之处。且临床之用柴胡  相似文献   

6.
李健  杨学 《中医药导报》2011,17(12):1-4
就明清医家提出的"柴胡劫肝阴",从柴胡的功效、柴胡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柴胡的临床报道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加以探讨,认为"柴胡劫肝阴"值得商榷,临床上对于柴胡的应用在辨证符合柴胡运用范围时当大胆使用;对于肝阴不足者,应用柴胡当用小剂量,并应配伍大剂量的滋阴之品.但都须注意中病即止,避免柴胡的大剂量、长时间服用.并通过对文献的研...  相似文献   

7.
吴中平  陈孝银  柯雪帆 《中医杂志》2005,46(11):859-860
温病学派的主要医家对小柴胡治疗温病的认识大致有下几点:(1)适当加减仍可应用;(2)可取小柴胡汤立方之法;(3)忌小柴胡汤,而这种认识与"柴胡劫肝阴"有关.小柴胡汤中柴胡剂量独大,从文献来看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温病学派用小柴胡汤治疗某些温热病是病重药轻或药不对证而导致变证丛生,这可能是形成"柴胡劫肝阴"认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柴胡和白芍是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内科疾病时常用的两位中药,二药前者功为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后者长于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两药配伍使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张仲景所作《伤寒论》中"四逆散"一方,方以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为君药,又以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二药配伍以其调肝作用之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经前烦躁障碍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严重类型,肝气郁证是其主要证型之一,该证以情绪低落,抑郁悲伤为主要特点,患者多在黄体月经周期过程中出现,月经后几天消失或减轻,该病发病率在当前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呈持续上升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针对PMDD发病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等微观机制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证目前也已有较多研究。以柴胡配伍白芍为主要组分的方剂在治疗PMDD肝气郁证方面疗效显著,但缺少相关综述。本文以柴胡、白芍和PMDD肝气郁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从历史沿革、药理作用机制分析以及临床应用等角度对柴胡配伍白芍治疗PMDD肝气郁证进行综述,以期在充分体现两药配伍精髓的同时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及新药的研发。  相似文献   

9.
柴胡为临床常用之药,与其它药配伍可治各种疾病。笔者在治疗发热病中妙用柴胡收效甚佳现就临证所得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1解表热柴胡善于疏散表邪故首属辛凉解表药类,常治外感发热,《伤寒论)“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小柴胡汤主之”。柴胡辛凉解表退热最擅长,可根据辨证分型之异,灵活配伍其它药物治之.  相似文献   

10.
柴胡在中药使用史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病证。然而到明清时期却提出"柴胡劫肝阴"的说法,极大的缩小了其运用范围,笔者对其进行考证,发现"柴胡劫肝阴"是对柴胡的错误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本文将从柴胡的功效、"柴胡劫肝阴"的溯源以及自己的见解三方面进行论述柴胡不会劫伤肝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FMD)肺脾湿热证、湿热郁蒸证、毒热动风证与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CD3~+、CD4~+、CD8~+T细胞、NK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90例HFMD患者,肺脾湿热证、湿热郁蒸证、毒热动风证各30例,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PCT、CRP)、T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等指标,分析上述指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毒热动风证IL-6、PCT、CRP水平明显高于肺脾湿热证、湿热郁蒸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CD4~+、CD8~+、NK细胞绝对值毒热动风证与肺脾湿热证组、湿热郁蒸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细胞百分比毒热动风证组与肺脾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湿热郁蒸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细胞百分比毒热动风证组与肺脾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湿热郁蒸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NK细胞百分比毒热动风证组与肺脾湿热证组、湿热郁蒸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MD肺脾湿热证、湿热郁蒸证、毒热动风证在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促炎标志物及T细胞亚群等方面不仅与发病有关,并且与病情轻重及预后密切相关,能够较为有效地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小球疾病阴虚湿热证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湿热贯穿于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始终,且随着病程迁延或病变加重,湿热久恋又会进一步耗伤肝肾之阴,形成阴虚湿热证。笔者对本证的辨治略有体会,现总结如下。阴虚湿热证的形成有一个矛盾着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可以概括为4点:其一,慢性肾小球疾病长时期蛋白和血细胞等精微物质从尿中直接流失,导致肾精不足,且湿浊之邪稽留下焦,肝肾精血暗耗,湿壅生热,形成阴虚夹湿热证。其二,素体肝肾阴虚或房事不节,致肾中相火妄动,与湿热依附为症。其三,过用清利药物或过用辛温燥烈的药物,耗津伤阴。其四,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及免疫抑制剂,助热劫津,导致机体的真阴亏损。且在诸多情况下,这些病理因素又相互影响。阴虚湿热证,根据阴虚与湿热的孰轻孰重,临床可表现为3种证型:肝肾阴虚湿热型,主要见于慢性  相似文献   

13.
就明清医家提出的“柴胡劫肝阴”,从柴胡的功效、柴胡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柴胡的临床报道和药理研究等方面加以探讨,认为“柴胡劫肝阴”值得商榷,临床上对于柴胡的应用在辨证符合柴胡运用范围时当大胆使用;对于肝阴不足者,应用柴胡当用小剂量,并应配伍大剂量的滋阴之品。但都须注意中病即止,避免柴胡的大剂量、长时间服用。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整理,总结柴胡的禁忌症为中虚湿郁者,脾虚失运、寒饮内停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虚火上炎、牙龈出血或阴虚吐血者,上盛下虚、肝火偏盛者或肝阳上亢者。临床除明确辨证外,对柴胡剂量的调整和配伍的把握是减少或避免柴胡副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柴胡劫肝阴”的理论提出和后世对此的看法,结合临证体会,认为对此言论应当从药物的性味功能、配伍应用、剂量和患者的辨证情况加以分析,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高玉杰  张卫华 《陕西中医》2007,28(2):216-217
目的:拓展柴胡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方法:分析柴胡配伍黄芩、白芍、升麻等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及“柴胡劫肝阴”的说法。结果:临床上柴胡只要配伍得当,自可放手用之。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6,(4):496-497
笔者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柴胡的方剂进行整理研究,得出仲景凡用柴胡,必与养阴药配伍使用。不管柴胡是否如后世所说的劫肝阴,柴胡与养阴药配伍,与病症更贴切,更能发挥柴胡的功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及核心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病例,按照统一的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动态观察,主要根据舌象将证候分为湿热证、温热证,湿热证又分为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临床资料确定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核心病机。结果 327例患儿证候分型为:湿重于热证208例(63.8%)、热重于湿证79例(24.2%)、温热证40例(12.2%);热重于湿证与温热证的入组前最高体温高于湿重于热证(P<0.01);湿重于热证入组前病程长于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的住院天数较温热证有延长的趋势(P=0.083);热重于湿证皮疹色泽较红,口腔皮疹比例高于湿重于热证及温热证(P<0.05);温热证出现嗜睡及颈项强直比例要高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出现易惊的比例要高于温热证(P<0.05)。不同证型的病原学分布频率无差异。结论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是以湿热疫疠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心、肝,核心病机为湿热动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易见易惊等动风表现,湿重于热证热像不显,热势不彰,病情发展较缓,缠绵难愈;热重于湿证疹色较红且口腔皮疹多见;温热证则易见颈项强直、嗜睡表现。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少阳病主方的小柴胡汤,在《伤寒论》少阳病篇中却只有两条条文,而在太阳病中条文最多,阳明病篇中次之。从条文解析可以看出,小柴胡汤证常表现为里证或外证,易与其他方证相混淆;仲景使用小柴胡汤并非为和解少阳而设;小柴胡汤在太阳病篇可用于解外发汗,主要解除伤寒证或中风证;外证(伤寒证或中风证)与太阳表证不是同等概念,不可混淆;小柴胡汤脉象不典型,并非传统认识的脉弦细,可见浮、沉、细、紧、实、涩等脉象;小柴胡汤证的发作有时是因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血结"表现为半在里半在外,故而导致小柴胡汤证常可表现为外证,让世人误以为小柴胡汤可解表,小柴胡汤证亦可表现为里证,让世人不识柴胡证而下之。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中医中药恢复慢性肝炎病人的肝功能(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恢复各项肝功能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通过综合调理可使各项异常肝功能得以复常。一、辨证论治:对慢性肝炎的辨证分型,各地报道不一,本文所列文献,分46种证型,如湿热俱盛、湿热内蕴、肝胆湿热,肝热脾湿、痰热结胸;脾虚、气虚、脾虚湿困、肝郁脾虚、脾阳不足与肝郁、肝郁气滞、肝失疏泄等;也有肝肾阴虚、肝阴内伤、心阴不足、阴虚火旺等。各有特征,但治法基本雷同。若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柴胡灵活广泛,认为柴胡具有理肝胆而除中满、升大气而挽下陷、解少阳寒热之邪、交通三焦利小便、入少阳提疟透膈等功效,并提出柴胡的用量应根据治疗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书中记载了张锡纯创制的柴胡新方,包括升麻黄芪汤、鸡胵汤、气淋汤、升陷汤、理郁升陷汤、培脾疏肝汤、通变大柴胡汤、加味小柴胡汤、玉烛汤、升肝舒郁汤,可治疗多种疾病,如癃闭、淋浊、大气下陷、伤寒、疟疾以及女科阴挺、崩漏、热入血室等。在柴胡的配伍方面,张锡纯用其配伍薄荷增强和解少阳之功,配伍石膏以上下分消少阳阳明热邪,配伍鸡内金可治疗肝积、臌胀、疟母,配伍黄芪、升麻可添升陷之力。同时,《医学衷中参西录》也记载了临床慎用、忌用柴胡的情况。张锡纯运用柴胡治疗疾病经验丰富、观点独特,对现今临床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