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气管插管全麻复合持续硬膜外阻滞与单纯气管插管全麻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60例择期上腹部的胃、肝、胰、脾等脏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复合持续硬膜外阻滞(A组);另一组为单纯气管插管全麻(B组)。两组病人麻醉诱导药物相同,术中均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卡肌宁维持术中肌松。结果 气管插管全麻复合持续硬膜外阻滞组诱导平稳,插管时的应激反应轻,术中吸入麻醉药的浓度低,术毕病人清醒快,与单纯气管插管全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气管插管全麻复合持续硬膜外阻滞为外科手术提供了一种诱导平稳,作用完善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身麻醉与静脉吸入复合加喉罩通气全麻在小儿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小儿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麻,观察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胺、七氟烷)行喉罩通气。比较2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波动范围,体动反应等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长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小儿上肢骨科麻醉手术。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苏醒时间短,麻醉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小儿腭裂整复术后气管导管代鼻咽通气管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腭裂整复术患者多数为小儿,常采用静脉复合全麻。确保呼吸道通畅是保障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关键。本研究应用经鼻气管插管麻醉,术后退管并利用气管导管充当鼻咽通气管,以预防小儿腭裂整复术后早期的低氧血症。我们观察了30例患儿,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ASAⅠ~Ⅱ  相似文献   

4.
小儿麻醉后脑出血是一罕见的严重并发症 ,且处理颇为棘手。我院遇 1例 ,今报告如下。患儿 ,17个月 ,9kg ,先天性唇腭裂 ,拟全麻下行腭裂整复术。 1年前曾行唇裂修补术。既往无昏厥史、凝血功能障碍史 ,家族史无特殊。术前检查 :除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12 8次 /分 )外 ,余无异常。术前 30分钟阿托品 0 2mg、异丙嗪 10mg肌注。麻醉前氯胺酮 5mg/kg肌注后入室 ,监测心率及SpO2 。氯胺酮2mg/kg、琥珀胆碱 1mg/kg静脉诱导 ,快速气管插管 ,控制呼吸 ,吸入 0 5 %异氟醚及间断氯胺酮维持麻醉。麻醉时间3 5小时 ,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为单纯全麻组,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气变化及全麻药用量。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期各时段HR、MAP变化A组均较B组轻且平稳;两组病人血气分析PaO2、HCO3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但两组无明显差异;A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小于B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较单纯应用全身麻醉,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循环呼吸功能平稳,且便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研究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100例择期行唇腭裂整复手术的小儿,在同样条件下诱导、气管插管后,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35例),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K+P组35例),异丙酚组(P组30例)。观察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手术结束时和拔除气管导管后30min时的心率、呼吸、呼气末CO2分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和记录术中和苏醒期的并发症,记录苏醒时间。结果:K+P组在麻醉后各时段的心率明显慢于K组的值(P<0.01)。K+P组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P<0.01)。K+P组的苏醒期精神方面的并发症低于K组。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气管内全麻用于小儿唇腭裂整复手术的麻醉效果好,心血管的功能稳定,苏醒快,苏醒期精神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儿下腹部手术中静吸复合麻醉下应用喉罩对小儿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对60例2~12岁患儿予七氟烷吸入诱导,患儿吸入6%七氟烷,待其入睡后即睫毛反射消失,吸入浓度改为2%~3%随后开放静脉静注咪唑安定0.005~0.01mg/kg,阿托品0.01mg/kg,诱导后插入喉罩或单纯吸入七氟烷维持。随机分为两组:喉罩通气组(A组)和单纯吸入七氟烷组(B组),每组30例。结果 A组的MAP、HR,显著低于B组(P〈0.05),B组患儿术后清醒时间及离开手术室时间较A组长(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下小儿下腹部手术应用喉罩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妇科手术病人不同麻醉方法绩效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妇科手术病人单纯全麻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的绩效.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病人30例,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单纯全麻组(G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G组).EG组硬膜外注射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3 ml.两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氟哌利多、芬太尼、异丙酚和琥珀酰胆碱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G组吸入七氟醚及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EG组吸入七氟醚及间断硬膜外注射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维持麻醉;两组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毕入PACU,G组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EG组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七氟醚、芬太尼、肌松药和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于术后6、24、48 h时记录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的VAS评分以及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麻醉有关费用.结果 与G组比较,EG组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七氟醚和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6 h时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或0.01),苏醒时间、各时点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全麻相比,妇科手术病人硬膜外复合全麻麻醉药物用量少,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好,且麻醉总费用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每组25例,A组用咪唑安定0.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2 mg/kg行全麻诱导。B组于全麻前于T8~9椎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4 cm。用2%利多卡因做试验量,确定硬膜外麻醉平面后,按A组方法行全麻诱导插管,两组插管后麻醉机维持呼吸。VT8~10 ml/kg,RR 12~14次/min,I∶E=1∶2,麻醉维持:A组术中1%~2%安氟醚吸入,间断静推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B组经硬膜外导管给予1%利多卡因8~10 ml不等,并用0.5%~0.8%安氟醚吸入,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记录两组患者麻醉维持用药量、术毕清醒时间、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吸入空气SpO2达90%的时间,两组患者诱导前(T1)、CO2气腹前(T2)和CO2气腹后5 min(T3),放气后5 min(T4)的MAP、HR和PETCO2。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安氟醚吸入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维库溴铵用量只有A组的52%,B组术毕清醒只需13 min,和A组24 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MAP,HR,PETCO2与T1比较,A组在T3时MAP,HR显著增高(P<0.05)。而B组各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A组T3时MAP,HR显著高于B组同时点(P<0.05)。两组T3时PETCO2显著高于T1时(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激反应,使各项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4岁,45kg,诊断为乙型肝炎性终末失代偿性肝硬化。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前常规用药,麻醉选择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10mg、芬太尼5μg·kg-1、异丙酚2mg·kg-1、哌库溴铵0.15mg·kg-1。维持期间断静推芬太尼、咪唑安定、哌库溴铵,安氟醚间断吸入。术中重视中心体温的调节,维持T在34.40℃±0.28℃。术中出血约  相似文献   

11.
小儿麻醉呼吸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0~1989年,作者等实施小儿麻醉17778人次(A组),其中<1岁5219人次,1~<5岁8182人次,5~10岁2834人次,>10岁1547人次。1990~1994年实施小儿麻醉16419人次(B组),其中<1岁4819人次,1~<5岁7755人次,5~10岁2617人次,>10岁1428人次。包括门诊、急诊、普外、胸外、骨科等。麻醉方法:全麻(乙醚吸入、静脉复合、静吸复合)、氯胺酮麻醉、硬膜外和骶管阻滞,其他神经阻滞和腰麻等。术前常规给予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加适量镇静剂,入手术室后,A组:婴幼儿及不合作者,一般用硫喷妥钠10~20mg·kg~(-1)或氯胺酮4~6mg·kg~(-1)。B组:氯胺酮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传统的氯胺酮静脉麻醉这两种小儿手术中的复合麻醉法的比较,探讨怎么样更有效和安全的对小儿手术进行麻醉.方法:200例小儿外科病儿用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PI组=100)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KT组=100),P1组用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至患儿入睡后,再通过回路或加压面罩半开放吸入吸氧和异氟醚至手术结束.KT组用咪唑安定0.1-0.2 mg/kg,氯胺酮1-2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患儿睡后,再以0.1%的氯胺酮液,术中维持直至术毕前10分钟停掉.通过对麻醉时间,麻醉的苏醒时间,循环,小儿的呼吸,以及在小儿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对比,得出结论: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麻醉时间和氯胺酮静脉麻醉法麻醉时间相似.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静脉麻醉法的苏醒时间.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的呼吸抑制比较明显,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在麻醉期间的血压,心率明显比氯胺酮静脉麻醉法低.所以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法更适合应用在小儿手术中,它的安全性高,而且在小儿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全麻患者术中知晓发生情况,探讨术中知晓的预防措施.方法 根据手术中麻醉维持方法的不同,539例全麻下行择期外科手术患者分为三组:A组278例,采用分次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119例,术中以微泵持续静注丙泊酚2~4 mg·kg1·h-1,间断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铵;C组142例,在A组静脉复合全麻基础上,持续吸入0.5%~2.5%异氟醚.分析术中知晓发生情况,计算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539例全麻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发生术中知晓28例,发生率为5.20%.其中,A组发生术中知晓19例(6.84%),明显高于B组的5例(4.20%)和C组的4例(2.82%)(P<0.05).结论 用微泵持续静注适量丙泊酚的全凭静脉复合全麻或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可有效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腺样体扁桃体手术的麻醉王心怡,王恕成我院1989年以来共作腺样体扁桃体手术的麻醉75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71例在静脉诱导后以安氟醚吸入维持,少数吸入异氟醚,部分采用静吸复合麻醉,4例单用静脉复合麻醉维持,部分病人术中加用0.25%利多卡因或0....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5例重症肌无力病人应用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15例重症肌无力病人根据Osserman分级,Ⅰ级病人采用硫喷妥钠、司可林快速诱导,Ⅱ级病人表麻加γ-OH、安定静推后气管插管,均采用静滴普鲁卡因复合液(2%普鲁卡因200ml,氯胺酮200mg,咪唑安定20mg),并用氨氟醚1~2%吸入维持麻醉,术毕均带管送回ICU。结果:本组患者术中镇痛和肌松均较满意,术中血压、心率平稳,SaQ_2和呼气末CO_2分压一直保持正常,均在术后6h内顺利拔除气管导管。结论:重症肌无力病人麻醉的主要问题是呼吸危象的防治,术中应尽可能不用对神经肌肉传导及呼吸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应用普鲁卡因复合液加氨氟醚小剂量吸入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单凭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术中病人的血糖、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抑制手术时应激反应差异。方法:将46例ASAⅠ~Ⅱ级食管癌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按常规方法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全麻,B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分别在入室、插管时、切皮时、切皮后45min、拔管后四个时点记录血糖、平均动脉压、心率等参数。结果:A组血糖在切皮后45min,拔管时均明显高于B组。A组、MAP、HR在插管时、切皮时、拔管时均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食管癌手术,使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使病人在术中更为安全平稳,麻醉效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7.
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在小儿眼科肿瘤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与传统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小儿眼科肿瘤检查中应用的优劣。方法择期眼肿瘤患儿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组(S组)和静脉氯胺酮组(K组),每组30例。S组七氟醚吸入诱导后置入喉罩,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吸入1.5%~2.5%七氟醚维持麻醉。K组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记录两组术中呼吸循环及眼内压(IOP)的变化、诱导、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K组术中HR较S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术中体动、SpO2<95%例数也高于S组(P<0.05);K组术中、术毕IOP高于S组(P<0.01),诱导及苏醒时间较S组明显延长且较多术后并发症(P<0.05或P<0.01)。结论与氯胺酮麻醉相比,七氟醚全麻喉罩通气是眼肿瘤患儿检查的一种较佳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儿腹腔镜手术患者插管及拔管前后心率、并发症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6例腹腔镜手术患儿分为骶管复合气管插管全麻组(A组)、骶管复合喉罩全麻组(B组)、单纯喉罩全麻组(C组)、单纯气管插管全麻组(D组),每组14例。患儿10个月~5岁,体重9.5~21 kg。分别于麻醉插管后即刻、拔管前1 min、拔管后即刻记录心率变化,观察拔管时有无喉痉挛、呼吸道分泌物情况,术中记录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BIS值。术后2 h内观察有无咽喉部疼痛不适、声音嘶哑、哭闹、咳嗽、呼吸异常及意识恢复情况。结果:B组插管后即刻、拔管后即刻对心率的影响较其他三组小,患儿术后清醒时咽喉部疼痛、咳嗽、喉痉挛、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耐受的BIS指数更高。拔除喉罩患儿呼吸更平稳、清醒更彻底。结论:小儿腹腔镜手术行骶管复合喉罩全麻患儿麻醉前后心率的变化波动较小,术后患儿清醒更彻底,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在儿童短小手术中应用氯胺酮联合不同镇静麻醉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本院93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3组,A组予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进行麻醉,B组给予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麻醉,C组给予氯胺酮单纯麻醉,比较3组用药后的麻醉效果.结果 在麻醉给药前、手术开始10分钟、手术结束时分别比较各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平均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及术后清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和B组较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氯胺酮复合不同镇静麻醉药用于儿童短小手术时血压和心率更加平稳,术后副反应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较氯胺酮单纯麻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对143例小儿颌面部手术的麻醉方式进行了总结比较归纳为如下三种结果:手术难度大,需时较长,患儿全身情况较差者应采取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以策安全(B组);如能以吸人全身麻醉维持更为合适(C组);小手术仍可使用氯胺酮为主的复合静脉麻醉(A组)。但颌面部手术必须强调术中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与二氧化碳蓄积,术中应常规进行无创HR、BP、SPO_2监测,有条件时Etco_2及血糖的测定也应作为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