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40~60mmHg组和〉60mmHg组,采用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及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组(P〈0.01)。患者平均脉压、年龄、平均收缩压、高血压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P〈0.05)。认为脉压增加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aVR导联ST段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6例下壁AMI患者分为aVR导联ST段压低者(A组)和aVR导联ST段不压低者(B组),观察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低血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A组合并右室、后壁及CK—MB活性均大于B组者(P〈0.01及P〈0.05),并发症及死亡率亦高于B组。结论下壁AMI时aVR导联ST段压低者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活动平板试验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脉压变化与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做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进行分组:A组为运动试验停止后6分钟脉压〉60mmHg者,B组为停止运动后6分钟脉压40~60mmHg者,对比分析两组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差异。结果:脉压〉60mmHg组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末内径、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5~〈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脉压恢复延缓,可能与心脏受损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29例首次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44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40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9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0.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46例和血糖升高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38例、血糖升高2组(8.0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27例和血糖升高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11例。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糖升高2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均〈0.05);血糖升高3组CK、AST、乳酸脱氢酶(LDH)和ST段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0.05或P〈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近5年我院门诊和住院MS患者204例(男138例.女66例),按PPI≤0.40、0.41~0.50、0.51~0.60、〉0.60分为4组,按PP≤40mmHg、41~60mmHg、61~80mmHg、〉80mmHg(1mmHg=0.133kPa)分为4组.分析各组间PP、PPI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组的PP、PPI在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MI)、血糖、腹围、舒张压(DBP)、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无显著差别(P〉0.05),在年龄、收缩压(SBP)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不同组的PP及PPI的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脉压指数有显著相关性[EXP(B)=1.614~3.340,P均〈0.05]。结论: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与年龄、SBP、PP、PPI等因素有关,与PPI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彭华 《山东医药》2010,50(41):69-7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非糖尿病AM I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空腹血糖≤6.1 mmol/L)、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2组(8.0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统计两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2组CK、AST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3组CK、AST、LDH和ST段恢复时间明显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糖尿病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AMI(STEMI)患者133例(A组),非糖尿病AMI患者296例(对照组,B组)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肾功能、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PCI史、梗死前心绞痛和冠心病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糖尿病组单支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双支、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1)。两组急诊PCI处理的靶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PCI术前TIMI血流0--1级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糖尿病组TIMI3级血流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O.01);TMPG分级0-1级和2级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TMPG3级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人院到球囊扩张平均时间、支架内血栓和30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平均住院时间、急诊PCI置入2个以上支架数、住院期间择期二次PCI、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KillipIll级以上心功能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5)。结论糖尿病合并AMI患者多支血管病变多见,PCI术后TIMI血流和TMPG低,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年龄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96例观察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9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8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为伴靶器官损害组118例。296例根据动态平均脉压水平分为3个亚组(脉压〈40mmHg组、40mmHg≤脉压〈50mmHg组、脉压≥50mmHg组),对比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将伴靶器官损害组按年龄分为〈60岁、≥60岁2个亚组,观察对比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24h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伴靶器官损害组两年龄间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损伤程度、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158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132例。均于入院后及入院24h内多次测定心肌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I(cTnI),取其峰值;比较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P组cK、cK-MB、LDH、cTnI峰值浓度显著低于NIP组(P〈0.01)。IP组病人心功能不全、心衰、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IP组(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损伤面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及近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体外电复律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院前及院内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排除胸廓及心脏外伤患者以及既往心梗患者,经体外电复律成功后,根据冠脉造影和电复律成功后心电图表现分为非急性心梗组和急性心梗组。分析体外电复律对两组电复律前或即刻和12h血清CK、CK—MB、cTnI的影响。结果非急性心梗组及急性心梗组分别有22例和30例患者,两组电复律累积次数及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2)次比(3.0±1.3)次;(446±275)J比(450±293)J,P〉0.05];体外电复律前或即刻及12h,非急性心梗组与急性心梗组相比,CK12[(452.3±204.2)U/L比(562.2±234.1)U/L]、CK—MB0[(10.6±7.5)U/L比[27.1±12.3)U/LJ、CK—MB12[(30.0±20.5)U/L比(180.5±62.3)U/L]、cTnI0[(0.04±0.04)ng/ml比(0.58±0.86)ng/ml]、cTnI12[(0.06+0.04)ng/ml比(17.47±12.0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外CK0[(129.2±90.5)U/L比(135.3±94.8)U/L,P〉0.05]。体外电复律后12h较电复律前或即刻CK、CK—MB、cTnI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CK—MB0、CK—MB12、cTn10、cTnI12阳性率,非急性心梗组分别为9.1%、54.5%、0、0,急性心梗组分别为53.3%、90.0%、20.0%、93.3%。结论体外电复律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CK、CK—MB、eTnI升高,但eTnI升高程度并不影响急性心梗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自体冷血停跳液保护未成熟心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自体冷血停跳液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保护未成熟心肌的价值。方法婴幼儿(体重≤8k)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30例,随机分为自体冷血(A组)、冷血(B组)和晶体(C组)停跳液组,每组10例。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24、48h经桡动脉抽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术中记录复跳时间、室颤发生率和自动复跳率,术后监测心脏指数(CI)。结果术后cTnI和CK—MB明显升高,以后逐渐下降,同组手术前、后比较,cTnI术毕明显升高(P〈0.01),CK—MB术后24h达到高峰(P〈0.05、P〈0.01)。A组与B组、C组比较,复跳时间、cTnI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IA组优于B和C组;室颤发生率和自动复跳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复跳时间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B组优于C组。结论自体冷血停跳液优于冷血和晶体停跳液,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保护未成熟心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57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的脉压水平.分为脉压≤65mmHg(1mmHg-0.133kPa)和〉65mmHg两组;又按AHA及ACC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类方法,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类。然后统计不同组别间冠脉各种病变的发生率.并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A、B型及单支、双支病变发生率相似.但脉压〉65mmHg组的C型及三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65mmHg组的(P〈0.05);且脉压与病变狭窄度、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356、=0.298.P〈0.05)。结论: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在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对脉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蛋白尿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蛋白尿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脉压将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40mmHg,41-60mmHg,61-80mmHg和>80mmHg四个组,比较各组血脂和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发现,各组间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差异均无显著性,脉压的增加是收缩压增高(P<0.01)、舒张压降低(P<0.05)所致,随脉压的增加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但当脉压≤40mmHg时蛋白尿的发生率没有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墓碑形”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资料将28例心电图呈“墓碑样”改变的AMI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选取心电图ST段呈常态改变的AMI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B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病变多发于前降支,除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外,心源性休克、AMI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3个并发症及病死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A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段呈墓碑样改变的AMI患者近期预后较凶险。  相似文献   

16.
徐志伟  刘伏元 《山东医药》2011,51(49):49-50
目的探讨Slox-1、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Slox-1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137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Slox-1、hs—CRP、cTNI、CK—MB水平。结果AMI组和UA组外周血清Slox-1、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或〈0.05)。Slox-1与hs—CRP呈正相关(r=0.364,P〈0.01)。结论ACS患者中血清Slox-1水平明显升高,Slox-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参与了ACS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早期溶栓治疗终止急性心肌梗死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治疗终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频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以给栓溶剂后2h内胸痛基本消失,抬高的ST段降低/〉5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但峰值≤正常高限的2倍,作为终止AMI的定义。将接受溶栓治疗的1120例AMI患者分为真正AMI与终止AMI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溶栓开始时间与AMI终止率的关系等临床特点。结果溶栓治疗后血管开通率为80.5%;7.1%达AMI终止标准。起病1h开始溶栓者中AMI终止率为22.0%,明显高于其他各时间段(P〈0.01);终止率在尿激酶(UK)组为7.0%,链激酶(SK)组为6.7%,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n.PAt)为7.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终止组的急性期Killip Ⅲ/Ⅳ、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发生率、30天病死率分别是3.9%、18.0%、1.3%、0;低于真正AMI组的17.1%、30.0%、8.0%、6.0%(P〈0.01)。结论早期溶栓可终止少数AMI发生并改善预后,AMI终止的发生与起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相关,与溶栓药物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初发AMI骗人.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6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5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斌  郝建  王伟  程曦  黄鹤  沈亚伟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2):1570-1571
目的探讨研究COPD患者血清CK-MB、NO、IL-6、TNF-α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A组38例患者及B组35例患者,测定其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CK—MB、NO、IL-6、TNF-α的含量。结果A组患者血清CK—MB、NO、IL6、TNF-α的浓度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1)。治疗后,A组患血清CK-MB、NO、IM、TNF-α的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当COPD患者伴心力衰竭时,炎性细胞因子可显著升高,参与心肌损害,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心衰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对急性ST段抬高心梗(ASTEMI)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ASTEMI患者234例,根据入院后即刻、24h、48h血清钠离子浓度(Na^+)低值分组:N组Na^+〉136.0mmol/L,M组Na^+120.0-136.0mmol/L,L组Na^+〈120.0mmol/L。比较各组心肌酶、梗死面积及住院病死率。结果①L组住院病死率(30.0%,6/20)高于N组(7.8%,8/103)与M组(8.1%,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与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组心肌酶(CK、CK—MB)[(3376±314)U/L、(201±19)U/L]、梗死面积[(20.0±2.4)%]大于N组[(2042±172)U/L、(114±13)U/L、(15.0±1.9)%]和M组[(2138±209)U/L、(122±14)U/L、1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与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3例,死亡组Na^+[(122.00±7.25)mmol/L]低于存活组[(133.00±5.2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STEMI后30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降低与ASTEMI后30d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30d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Na^+降低而升高。结论在ASTEMI中出现的低钠血症与患者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低钠血症可能是ASTE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