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认为 ,血吸虫寄生于循环系统血管内。Horak等发现寄生于鸟类 (也能寄生于哺乳动物 )的瑞氏毛毕吸虫从脊髓和脑移行至鼻腔 ,并发育成熟、交配、产卵 ,移行到中枢神经系统 ,但不能发育成熟。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该吸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情况。动物宿主为家鸭和 3个品系的小鼠(BALB/c,hr/hr,SCID) ,其中SCID系小鼠免疫受损。将家鸭的腿、小鼠的腿与尾浸入含尾蚴的水中 ,尾蚴含量及浸入时间如下 :家鸭 ,1 50 0~ 80 0 0条尾蚴 ,1h ;BALB/c系小鼠 ,1 50 0~ 1 0 0 0 0条尾蚴 ,1h ;hr/hr系小鼠及SCID系小鼠 ,30 0 0~ 70 0 0条尾蚴 ,30…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南充地区毛毕吸虫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天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6,14(2):155-156
自包鼎成等(1957)[1]在重庆鸭体内发现包氏毛毕吸虫成虫以来,尚无人对四川锥实螺体内的毛毕属吸虫尾蚴进行具体描述,为此,于1988-1991年对南充地区尾蚴性皮炎进行调查。方法和结果1终宿主检查1.1耕牛检查共取鲜牛肝54个,分别用刀切数下而不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分离方法对毛毕吸虫毛蚴的收集率。方法自然沉淀法浓集处理鸭粪。然后采用吸管直接捕吸法、尼龙绢袋过滤法、玻璃毛细管收集法和三角烧瓶顶管法收集毛蚴,每种方法分离鸭粪10份。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均可收集到毛蚴,其中尼龙绢袋过滤法共捕获毛蚴6192只,但所获毛蚴约50%运动不活跃。玻璃毛细管收集法和三角烧瓶顶管法两法所获毛蚴均活力强,但两法所获毛蚴数量不同,前者共获得毛蚴3105只,后者共获得毛蚴5336只。结论毛毕吸虫分类学研究似可采用尼龙绢袋过滤法,三角烧瓶顶管法优于玻璃毛细管收集法,操作简便、快捷,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习性及特征。 方法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在安徽省淮南市郊淮河水系支流窑河渔场,逐月采集耳萝卜螺压片镜检,用感染毛毕吸虫的阳性螺逸尾蚴,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用不同时龄尾蚴感染雏鸭,以三角烧瓶顶管法孵化毛蚴检测雏鸭感染率。 结果 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消长,尾蚴检出率7月份为0.81%,6月为0.65%,4~5月和8~10月均为0.07%~0.26%,逐月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尾蚴逸出数量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每天上午8:00~12:00为逸蚴高峰期,温度和光照影响显著。尾蚴具有强烈的趋光性,自然变温 (18~25℃)下最长寿命为52h,半数死亡时间为41h。对雏鸭感染力与尾蚴时龄关系密切,30min~8h时龄感染力最强,40h以后感染力丧失。 结论 初步探明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习性及特征。 相似文献
5.
毛毕吸虫成虫分离方法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提高毛毕吸虫成虫的收集率。方法对家鸭行离体或在体肝静脉逆行灌注收集肝内和门静脉内成虫;同时对家鸭灌注降主动脉,以收集肝内、门静脉内和肠系膜静脉的成虫。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可收集到大量活的无损伤的成虫。结论灌注法优于解剖法,且简便、快捷,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实螺个体大小对淮河水系毛毕吸虫感染的影响.方法采集椎实螺科耳萝卜螺按大小分组逸毛毕吸虫尾蚴并计数,测定不同大小螺体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在实验室内饲养阴性成螺产卵,收集同日产卵块孵育同一螺龄不同大小螺体;采集阳性鸭粪便孵毛蚴,分别感染前述子螺并测量螺高;24 d后逸尾蚴,计数尾蚴量并测量螺高,观察不同大小螺体人工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感染螺与未感染螺壳高差异.结果野外小螺体的毛毕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低,较大螺体则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高(X2染率=35.909,P<0.01;F感染强度=65.55>F001(1,5)=16.30,P<0.01);在实验室条件下,同一螺龄的大、小螺体间毛毕吸虫感染率差无显著性,而毛毕吸虫感染强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感染率=0.347,P>0.05;F感染强度=25.16>F0.01(1,5)=16.30,P<0.01);感染螺与未感染螺壳高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023,P>0.05).结论毛毕吸虫感染强度受耳萝卜螺本身大小影响,而毛毕吸虫自然感染率受螺龄关联的螺体大小影响.感染螺不大于未感染螺,野外大型感染螺不能归因于毛毕吸虫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7.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淮河水系毛毕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种类、感染情况及繁殖节律。方法 在淮河水系采集椎实螺进行饲养、观察,用直接压片法镜检尾蚴,以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并用其感染雏鸭和人体皮肤,解剖雏鸭分离成虫,收集鸭粪分离虫卵。结果 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是淮河水系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其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65%。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最高(0.87%、0.81%),6月次之(0.60%、0.65%),4~5月及8~10月分别在0.06%~0.21%、0.07%~0.26%之间波动。两种螺均在2月中旬出土活动,至10月底渐潜入泥土越冬,1年可繁殖3代。结论 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在淮河水系广泛分布、活动期长,是毛毕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淮河水系毛毕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种类、感染情况及繁殖节律。方法在淮河水系采集椎实螺进行饲养、观察,用直接压片法镜检尾蚴,以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并用其感染雏鸭和人体皮肤,解剖雏鸭分离成虫,收集鸭粪分离虫卵。结果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是淮河水系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其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65%。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最高(0.87%、0.81%),6月次之(0.60%、0.65%),4~5月及8~10月分别在0.06%~0.21%、0.07%~0.26%之间波动。两种螺均在2月中旬出土活动,至10月底渐潜入泥土越冬,1年可繁殖3代。结论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在淮河水系广泛分布、活动期长,是毛毕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生的基础病理过程,逆转和治疗肝纤维化是防止肝硬化发生的重要治疗手段.毛菊苣,作为传统中药材,已知其保肝作用,本文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并进一步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有效部位.目的研究毛菊苣提取物:CG-Ⅰ(95%乙醇提取物)、CG-Ⅱ(70%乙醇提取物)、CG-Ⅲ(50%乙醇提取物)、CG-Ⅳ(水提取物)对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0%食用酒精代饮用水,背部皮下注射20%CCl4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药物治疗组(CG-Ⅰ组、CG-Ⅱ组、CG-Ⅲ组、CG-Ⅳ组),考察肝脏系数、脾脏系数,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肝组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水平,并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的AST、ALT、AKP及LDH水平都显著升高,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CG-Ⅲ组可以降低脾脏系数(P<0.05);药物治疗组均可降低小鼠血清中AST、ALT的水平(P<0.01);药物治疗组除了CG-Ⅲ组均可以升高小鼠肝组织中GSH-Px的活性水平(P<0.01或P<0.05);药物治疗组CG-Ⅰ和CG-Ⅱ可降低小鼠肝组织中AKP、LDH的含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切片,可以看出药物治疗组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肝脏病理组织纤维化,而CG-Ⅰ组和CG-Ⅱ组效果显著.结论维药毛菊苣提取物对小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CG-Ⅰ组和CG-Ⅱ组即95%和70%乙醇提取物组的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12.
华政辉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4,31(3):135-136
寄生在门静脉系统的血吸虫能持续排卵,排出的卵沉积在肠组织和肝细胞中,并引起肉芽肿过敏性反应。有报道表明,嗜中性粒细胞能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α、IL-10、IL-12以及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说明嗜中性粒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它是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EOS)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特征性气道炎症的关键效应细胞,但应用白细胞介素5(IL-5)抗体以阻断IL-5的作用后能否完全阻止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引起的EOS募集尚无定论。我们采用小鼠哮喘模型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自然衰老过程中小鼠学习记忆行为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比较了自然衰老过程中小鼠学习记忆行为的变化。选用1、3、6、12和18月龄小鼠,用开场行为检测小鼠的探究反应和自发活动,用Y-迷宫检测分辨分辨学习记忆能力,用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观测记忆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抗嗜酸粒细胞血清(AES)对嗜酸粒细胞(Eos)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感染小鼠体内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小鼠经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wk后,用200条尾蚴攻击感染,并经AES处理,肺部回收童虫数明显高于用正常兔血清(NRS)处理的对照组;正常小鼠经被动转移免疫血清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用AES处理,肺部回收童虫数比NRS对照组明显增多。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皮下致敏小鼠,2wk后经尾静脉注射虫卵形成肺肉芽肿反应,经AES处理后,肺虫卵肉芽肿内Eos受到明显抑制,肉芽肿平均直径明显小于NRS对照组。试验结果提示,Eos是宿主体内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有效的杀伤细胞之一,其杀伤作用是抗体依赖的Eos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ES能特异性地仰制肉芽肿内的Eos,并对不同时期肉芽肿的直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嗜黏蛋白阿克曼(AKK)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脂代谢及炎症因子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SPF级雄性C57BL/6J及ApoE-/- 4周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喂养6周后,选取高于C57BL/6J小鼠平均体质量10%的ApoE-/-小鼠20只,随机编号,奇数为模型组(n=10),偶数为AKK干预组(n=10),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n=10)。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灌胃不含AKK的甘油制剂,AKK干预组灌胃含1×109CFU AKK的甘油制剂。每日灌胃1次,每次0.1ml。灌胃4周后,称量小鼠空腹体质量,采集血清及附睾脂肪组织。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代谢指标水平,白细胞介素(IL)-1、IL-6、IL-8、IL-10、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指标水平。称量附睾脂肪组织质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附睾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及大小,测量脂肪组织细胞平均面积。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灌胃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AKK干预组小鼠空腹体质量、附睾脂肪组织质量及体脂百分比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K干预组血脂代谢指标TG[(0.85±0.17)和(1.65±0.15)、(1.08±0.09)mmol/L]及LDL-C[(3.20±0.85)和(6.47±0.87)、(4.89±0.56)mmol/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及对照组,HDL-C[(919.89±116.19)和(433.59±183.85)、(721.11±222.70)mmol/L]显著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TC[(3.00±0.64)和(5.12±0.71)mmol/L]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KK干预组炎症因子指标IL-1[(74.10±25.28)和(191.42±31.36)、(123.91±25.29)pg/ml]、IL-6[(63.10±9.53)和(100.76±11.42)、(77.76±8.20)pg/ml]、IL-8[(64.34±10.36)和(104.59±8.46)、(82.64±11.79)pg/ml]、CRP[(88.85±24.33)和(172.53±25.41)、(122.72±22.08)ng/ml]、TNF-α[(372.30±47.05)和(672.13±66.18)、(509.97±54.50)pg/ml]及MCP-1[(11.90±1.58)和(25.18±2.03)、(18.59±2.11)pg/ml]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0有升高趋势,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显示,AKK干预组较模型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细胞平均面积[(330.45±55.84)和(879.58±36.74)μm2)]显著减小(P<0.05),形态规整,单个视野下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AKK可改善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ApoE-/-小鼠的血脂异常,并降低肥胖ApoE-/-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揭示氟化物的摄入是否可以加剧丙戊酸(VPA)小鼠的孤独症样行为表现,并探索造成这一现象的机制和作用途径。方法 动物试验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试验将3周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丙戊酸处理组(VPA组)、低浓度氟化物组(F1组)、中浓度氟化物组(F2组)和高浓度氟化物组(F3组),每组12只,在小鼠7周龄时进行埋藏食物实验、三箱社交实验、旷场实验、埋珠实验以及高架十字迷宫相关行为学检测。测定大脑皮层NR2A、NR2B、BDNF、GABRA1、GAD65和GAD67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并进行右旋糖酐法以及DAO和D-乳酸活性检测肠道通透性。为验证迷走神经在氟化物影响下的参与作用,第二次试验将3周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VPA伪切断(SC组)、VPA切断组(VC组)、VPA伪切断+F(SF组)、VPA切断+F(VF组),在小鼠7周龄时进行埋藏食物实验、三箱社交实验、旷场实验相关行为学检测。结果VPA组小鼠的孤独症样行为较Control组小鼠更为显著;中、高浓度的氟化物摄入使VPA小鼠相关因子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肠道通透性检测结果显示,中、高... 相似文献
18.
氟在体外对兔成骨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幼兔成骨细胞,观察不同浓度的氟对成骨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方法用幼兔肋骨培养成骨细胞,纯化、鉴定.用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处理(20、160、240、400μmol/L),MTT法测定氟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嗜银蛋白(AgNoRs)分析计数细胞核内AgNORs颗粒数.结果低浓度的氟(20μmol/L)在体外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而高浓度的氟(160、240、400 μmol/L)则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低浓度氟处理组(20μmol/L)细胞核内AgNORs颗粒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而高浓度氟处理组(240、400μmol/L)胞核内AgNORs颗粒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低浓度的氟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高浓度的氟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氟对成骨细胞的作用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19.
20.
卫氏并殖吸虫在小鼠体内的检出情况与感染次数和感染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总数30或50个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囊蚴,一次或多次,等量或不等量,分批感染小鼠46只,14~576d后分期剖杀。在小鼠胸腔、腹腔、脏器和肌肉等部位,均检获童虫,虫体检出率为36.7%~72.0%。所有童虫均为排泄囊内充满黑色颗粒、生殖器官尚未发育的滞育童虫。最长虫龄576d的滞育童虫,大小为689.7±123.3×430.1±47.1μm,稍大于脱囊后尾蚴(516.6=68.1×265.7±12.7μm),虫体活跃,伸缩自如,结构清晰。小鼠多次感染后,虫体检出率不减,检获虫数随感染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童虫寿命似可超过小鼠寿命。研究证实,鼠类在并殖吸虫病传播中,对病原体的贮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