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缺陷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H7(EHEC O157)突变株,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机制提供可用工具.方法:将pSC101和mini-Tn5Km2分别通过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Sakai菌株中,筛选粘附力缺陷的转化子感染Caco-2细胞株,观察Caco-2单层细胞中的微菌落数量和mini-Tn5Km2插入位点.结果:经诱变,共分离到3组粘附缺陷突变株,1组完全丧失了粘附力,2组粘附力减弱,3组的粘附力更弱.1组和3组拥有LEE岛上多基因的转座子插入,而2组mini-Tn5Km2的插入位点在LEE岛之外.结论:O157Sakai的肠道粘附能力可能与LEE岛的III型分泌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力增强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突变株,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及其粘附机制提供可行的手段.[方法]分别将pSC101和mini-Tn5Km2通过电穿孔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H7-Sakai菌株中,筛选粘附力增强的转化子感染Caco-2细胞株和实验小鼠,观察Caco-2单层细胞中的微菌落数量和小鼠粪便中突变株脱落的时程.[结果]经诱变,共分离筛选出8株突变株,其形成微菌落的数量大于野毒株至少3倍以上;8个突变株中有6株转座子的插入位置为E.coli K-12同源区的yhiE基因处,其突变株在小鼠粪便中的脱落时程明显高于野毒株,P<0.01.[结论]O157Sakai中的yhiE基因可能具有调节O157粘附肠道上皮细胞能力的作用,尽管其调节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阐明,但本文结果显示其可能具有负调节的作用.另外,本文分离到的O157Sakai粘附增强突变株将为进一步在体内和体外研究EHEC对宿主肠上皮粘附的调节机制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力增强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O157)突变株 ,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及其粘附机制提供可行的手段。〔方法〕分别将pSC10 1和mini -Tn5Km2通过电穿孔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H7Sakai菌株中 ,筛选粘附力增强的转化子感染Caco -2细胞株和实验小鼠 ,观察Caco -2单层细胞中的微菌落数量和小鼠粪便中突变株脱落的时程。〔结果〕经诱变 ,共分离筛选出 8株突变株 ,其形成微菌落的数量大于野毒株至少 3倍以上 ;8个突变株中有 6株转座子的插入位置为E .coliK -12同源区的yhiE基因处 ,其突变株在小鼠粪便中的脱落时程明显高于野毒株 ,P <0 .0 1。〔结论〕O157Sakai中的yhiE基因可能具有调节O157粘附肠道上皮细胞能力的作用 ,尽管其调节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但本文结果显示其可能具有负调节的作用。另外 ,本文分离到的O157Sakai粘附增强突变株将为进一步在体内和体外研究EHEC对宿主肠上皮粘附的调节机制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大肠埃希菌LEE毒力岛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携LEE毒力岛大肠埃希菌在杭州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临床来源的大肠埃希菌菌株的LEE毒力岛,并对检出的intinmin基因3’端部分以PCR法和限制性酶切分析法进一步分型,结果:在杭州市区2周岁以下的腹泻婴幼儿中,携LEE毒力岛的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达20.0%,而在2岁以上的腹泻人群中检出率仅为3.0%,检获的大肠埃希菌LEE毒力岛的intimin基因以β型为主(占45.0%),并有20.0%不能按本PCR方法分型,限制酶切分析表明,β型可进一步分为2个亚型,本文分离菌株的γ型intimin基因与EHEC O157:H7 933株的γ型intimin基因酶切图谱差异较大,检获的携LEE毒力岛的大肠运往希菌菌株中,仅有1/5能用国内目前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确定O抗原。结论:携LEE毒力岛大肠埃希菌为杭州市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LEE毒力岛的检测应成为EPEC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建立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DNA文库,筛选致病岛LEE。方法:提取EHEC O157:H7 EDL933染色体,Xmal部分酶切并与pJB8X连接,包装,感染E.coli DH5a,鉴定库容,结果:库容约700克隆子,大于608个理论值,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了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DNA文库,为目的片段筛选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肠埃希菌O157∶H7携带stx2::IS1203v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携带志贺毒素基因变异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志贺毒素基因,使用核苷酸序列测定判断是否存在志贺毒素的新变种,用HeLa细胞毒性实验研究其细胞毒性的变化。结果1992—2002年中国部分地区分离到的289株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中有3株菌携带的志贺毒素2(stx2)基因有1.3kb的插入序列(IS)插入,且这段IS和IS1203变种(IS1203 variant,IS1203v)有100%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IS1203v插入到3株大肠埃希菌O157:H7 stx2基因的位置及开放性读码框(ORF)方向有所不同。除此之外,3株菌原有的stx2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且为Stx2原型毒素。和Stx2原型毒素相比,这3株携带stx2::IS1203v基因的菌株对HeLa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结论分离到IS1203v插入stx2基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IS1203v的插入可导致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12株疑似O157:H7大肠菌PER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2株疑似O157:H7大肠菌采用PCR法进行鉴定。方法:利用单一PCR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检测不同来源菌株志贺样毒素(stx1和stx2)、溶血素(hly)、粘附抹平因子(eaeA)、β-葡糖醛酸糖苷酶(uidA)、O157抗原编码(血E)、H7鞭毛抗原编码(niC)基因。结果:4株大肠菌rfbE和fliC基因检测为阳性,确认为EHEC O157:H7,其中1株菌株扩增出全部毒力基因,另3株菌株扩增出除stx1外其它全部毒力基因;2株大肠菌rfbE基因检测阳性,确认为O157:H7-大肠菌;其它均为非O157:H7其它大肠菌。结论:PCR技术的应用能对可疑O157:117大肠菌进行有效鉴定与分析,应成为今后病原学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城区动物携带O157大肠杆菌状况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重庆市区及近郊家禽家畜中O157大肠杆菌的存在和致病力情况以及对人群可能存在的威胁。方法 采集重庆近郊5个区养殖场动物粪便和环境标本共570份检测O157大肠杆菌,对分离菌株问的流行病学关系及菌株的致病力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 分离出17株O157大肠杆菌,其中有3株无动力O157:NM,总分离率2.89%。通过质粒图谱和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发现2株菌有流行病学相关性,属同一克隆株。通过溶血因子检测、小鼠毒力实验、Vero细胞毒实验及PCR毒力基因检测,发现多数大肠杆菌O157不含志贺毒素基因、不产志贺毒素,但却携带eae和hly基因,同时有溶血活性并均能致实验小鼠死亡。结论 重庆市区的养殖场动物携带有O157大肠杆菌,并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污染细菌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表明本地区已存在O157大肠杆菌感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宁夏地区人源大肠杆菌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和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岛的分子流行情况。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参考序列设计HPI核心区基因(irp2和fyuA)和LEE毒力岛核心区基因(ler和eaeA)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了两种毒力岛的双重PCR检测方法;采用已建立的PCR方法对167株人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HPI和LEE毒力岛的分布检测,并进行基因克隆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irp2和fyuA基因的阳性率均为68.86%(115/167);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岛ler和eaeA基因的阳性率均为1.80%(3/167),且irp2、fyuA、ler、eae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5.41%~98.85%。结论 HPI毒力岛可能是引起本地大肠杆菌病的主要原因之一,irp2、fyuA、ler、eaeA四个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当前国际上常用的rfbO157、fliCH7、hlyA、eaeA、stx2及其变种5对引物,对45株疑似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H7)检测鉴定,全面了解此类菌的致病力情况。方法:分纯并富集被鉴定菌株,首先以单克隆诊断血清学凝集,阳性者再经100℃水煮制成粗模板,应用PCR检测各菌株是否具有rfbO157、fliCH7、hlyA、eaeA、stx2及stx2及其变种5种基因,扩增结果经EB染色后在凝胶成像仪下观察特异性条带并拍照。结果:45株被检测菌经PCR扩增检测,5种基因全部阳性的有10株,4种基因出现阳性的只有1株,3种基因阳性的有6株,2种基因阳性的有17株,1种基因阳性的有10株,1株菌的5种基因检测均为阴性。45株菌中和。,阳性的有44株fliCH7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0株,hlyA阳性的菌株只有10株,eaeA阳性基因的菌株有21株,stx2及其变种阳性的也只有11株。结论:这次45株菌中有5株具有全部的5种基因,44株为EHEC O157,其中30株为EHEC O157:H7,这次选择的5种基因不仅能给被检测菌株定性,而且能较全面地反应其毒力强度,适合于有条件的基层实验室开展。  相似文献   

11.
大肠埃希菌O157:H7分离鉴定过程中赫尔曼埃希菌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鉴别大肠埃希菌O157:H7和赫尔曼埃希菌。方法:观察菌株在山梨醇麦康凯,营养琼脂及Chromagar O157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生化试验检测菌株的生化特性,血清凝集试验检测菌株的O157和H7抗原,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O157和H7特异性基因。结果: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5株赫尔曼埃希菌均产黄色色素,2株O157:H7菌不产色素;在Chromagar O157培养基上,2株O157:H7菌株呈紫红色,2株赫尔曼埃希菌株呈蓝色,其余3株赫尔曼埃希菌株呈黄绿色。O157:H7菌株KCN试验均为阴性,而赫尔曼埃希菌阳性。O157和H7抗血清坡片凝集试验,7析均为强凝集。O157:H7菌株与O157单克隆抗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均为强凝集,而赫尔曼埃希菌均不凝集。O157:H7菌株O157和H7特异性基因均为阳性,赫尔曼埃希菌均为阴性。结论:赫尔曼埃希菌与O157多克隆抗血清有交叉反应,但单克隆抗血清能区分O157:H7和赫尔曼埃希菌。KCN试验和特异性基因检测亦能鉴别这两种菌。在营养琼脂和Chromagar O157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成也有助于两菌的区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郯城县O157大肠杆菌动物宿主带菌情况。方法:标本直接接种mEC肉汤增菌液,先用免疫金标法筛选,后用免疫磁珠富集分离山梨醇麦康凯、麦康凯琼脂平板,点种CHROMagar O157显色琼脂平板,纯化菌进行生化反应、血清学等检测。结果:入户采集牛、驴、羊、猪、鸡等新鲜粪便,2000年共采集275份,检出4株O157:H7,6株O157:H-,2株O157:H38,1株O157:H19,1株O157:H45,共计14株(5.09%);2001年共采集629份,检出4株O157:H7,1株O157:H-,1株O157:H8,共计6株(0.95%)。结论:2000~2001年调查的动物宿主带菌率为2.21%。2001年调查的动物粪便带菌率比2000年明显下降(X^2=13.29,P〈0.01)。  相似文献   

13.
O157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coli O157携带噬菌体的情况及噬菌体特性。[方法]从3种血清型E.coli O157菌株中分离筛选噬菌体,并分别从O157:H7和O157:NM检出的噬菌体中各筛选出5株对同源菌进行裂解试验。[结果]3种不同血清型的E.coli O157携带噬菌体的检出率O157:H7为29.9%,对同源菌的裂解率为75.0%;O157:NM检出率为17.3%,对同源菌的裂解率为23.1%;O157:H7为8.1%。[结论]3种不同血清型的E.coli O157均携带温和噬菌体,裂解力较差,噬菌斑均为磨玻璃状,符合前噬菌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省食品中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中生化特征、毒力因子的携带与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富集法进行O157:H7大肠杆菌分离,对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生化、噬菌体、血清学鉴定后,应用PCR技术检测其毒力因子,应用纸片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277份样品中分离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总检出率为0.72%;对这2株O157:肿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PCR毒力因子的测定,其中1株为携带eaeA、Hly和SLT2毒力因子的强毒株.而另1株分离株未检出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两个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5大类的部分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结论:广东省食品中存在O157:H7大肠杆菌强毒株的污染。O157:肿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的出现,提示应关注我国畜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漳州市家畜家禽携带O157大肠杆菌的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家畜家禽的新鲜粪便或肛拭标本,EC肉汤增菌,O157大肠杆菌病原体快检金卡筛选,SMAC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对可疑菌落进行血清学、生化试验鉴定,及PCR检测rfbO157、fliCH7基因。[结果]从1122份猪、鸭、鹅、鸡粪便或肛拭标本中检出19株O157大肠杆菌,其中猪源17株、鸭1株、鹅1株。根据血清学及动力试验,11株O157:H7;3株O157:H?;5株O157:NM。[结论]漳州市部分家畜家禽中存在3种类型的0157大肠杆菌,在防制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建立快速敏感的肠道病原菌的诊断分型方法,有效地追踪溯源和控制传染源。方法:用脉冲场电泳胶与噬菌体分型实验方法对29株S.sonnei分离株与12株EHEC O157:H7菌株进行分型。结果:4起S.sonnei暴发事件的PFGE的试验结果显示,同起事件的DNA条带几乎一致;2起EHEC O157:H7暴发事件中,同起事件的PFGE条纹几乎一致,而3株散发菌株的PFGE条纹各异;另外对12株EHEC O157:H7进行噬菌体分型试验,也显示了比较好的分型力。结论:PFGE具分型力强、重复性高等特点,能直观地判断肠道致病菌的亲缘关系,及时查明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O157:H7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厦门市家畜,水产品,外环境中O157:H7大肠菌的带菌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2年5~10月采集本市家畜粪便标本。外环境污水及水产品等标本。用E.coli O157试条对样品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样品再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用VITEK(GNS—120卡)对所分离菌进行NCCLS推荐的14种药敏实验。结果 在厦门市107头猪和44只羊中各分离出一株O157:H7,在324份水产品中分离出3株O157:H7,所分离的5株O157:H7对所测14种药物敏感度高。结论 本次所分离5株O157:H714种药敏实验全部敏感。可指导临床用药。本市家畜和水产品中存在O157:H7大肠杆菌,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特异的检测大肠埃希菌O157的多重PCR(multiplex PCR)方法。[方法]选用针对大肠埃希菌O157志贺样毒素1、2(stx1、stx2)基因、溶血素(hlyA)基因、粘附抹平因子(eae)基因和O157特异性基因(rfbEO157)的5对引物,在同一扩增体系中进行PCR,检测9株不同来源的O157和其他大肠埃希菌21株。[结果]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和循环参数,5对特异性引物只扩增相应的基因片段,检测结果与应用常规PCR获得的结果一致。[结论]该多重PCR方法能够在一次扩增中同时反应待测菌株是否为大肠埃希菌O157及其携带毒力基因的情况,可为大肠埃希菌O157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种简便、经济、快速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O157的分子分型及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的分子流行特征和遗传变异关系并完善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制度。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1988-2005年部分地区分离到的249株EHECO157:H7(其中产志贺毒素的245株,不产志贺毒素的4株)和51株O157非H7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stx2基因在我国的EHECO157:H7菌株中有着很高的分布率,部分菌株携带stx2基因变种。300株O157共分为161种带型,其中51株O157非H7菌株共有42种带型,4株O157:H7非产毒株分别为4种带型,245株EHECO157:H7共有115种带型。结论EHECO157间的基因变异较大;产stx2原毒素的菌株和5衄2毒素发生变异的菌株带型相差较大。部分菌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说明虽然这两大类菌株有其特有的流行克隆系,但是它们的克隆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O157:H7大肠杆菌毒力及特征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福建省分离的80株E.coli O157:H7菌株进行毒力及特征基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志贺毒素基因(stx),粘附抹平因子基因(eaeA),溶血素基因(hlyA),O157抗原编码基因(rfbO157)和H7抗原编码基因(fliCH7)为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福建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为6.25%(5/80)。菌株毒力基因图谱为stx eaeA hlyA和eaeA hlyA。rfb O157基因阳性与O157血清型符合率为100%。结论 福建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6.25%)低于江苏省疾病高发地区(85.7%,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