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平乐按摩理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平乐按摩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平乐按摩理筋手法治疗,3周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1.8%,对照组有效率68.09%,JOA下腰痛评价表评分,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平乐按摩理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传统整复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6-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腰肌劳损2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组治疗手法均隔日1次,共治疗5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和临床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均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均降低更明显,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传统手法配合淋巴按摩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肩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手法与淋巴按摩手法相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中医传统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在20 d、3个月差异有显著性,半年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医传统手法与淋巴按摩手法相结合治疗肩周炎近期效果优于单纯中医传统手法,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5.
王洪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1):4954-4955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的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3.44%,治疗时间6.1±2.3d;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8.57%,骨折治疗时间9.9±1.4d,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的固定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利于恢复,并发症较少,可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对于骶髂关节错缝所致的疼痛及髋关节内、外旋角度改变的即刻疗效。方法:将60例骶髂关节错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比2组即刻镇痛及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即刻疼痛均减轻(P0.05);治疗组髋关节内、外旋角度变化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8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即刻镇痛和髋关节内、外旋角度变化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理筋治疗。  相似文献   

7.
针刺、TDP加特定手法综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加特定手法综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采用针刺、TDP加特定手法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针刺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2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TDP加特定手法综合治疗肩周炎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门诊收治新鲜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0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应用自拟的混合手法治疗,并以拔伸足蹬法治疗的49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配合自拟接骨膏外敷患处3d,三角巾悬吊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4.5%,对照组优良率77.6%,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的混合手法比传统的拔伸足蹬法在治疗肩关节前脱位上更有选择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种康复手法扩大肩周炎患者关节活动度(ROM)的疗效.方法:对16例肩周炎患者用非生理性被动活动加传统按摩手法治疗,作为复合治疗组,另外20例相似病人只用传统按摩手法治疗作为对照组,给予同样的治疗时间,辅以相同的物理因子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前屈、后伸、外展、HBB(Hand behind back)四项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生理性被动活动对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泰兴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8例PC-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68例Dix-Hallpike诱发试验均出现旋转向地性眼震.治疗组36例给予Epley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20倒经1次治疗后症状消失,8例经2次治疗、6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也消失,2例无效,总成功率为94.4%(34/36),对照组药物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20例,总成功率为62.5%(20/3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且安全、经济、方便,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筋理筋膜手法治疗落枕的临床效果,分析分筋理筋手法在社区的应用价值和优势,从而更好为社区居民服务,更好地发掘利用和推广分筋理筋技术。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新二和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诊治的120例落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拔罐治疗,观察组采用分筋理筋手法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1次和3次后的VAS疼痛评分、VAS强直评分。结果:采用分筋理筋手法治疗的观察组其总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采用拔罐治疗的对照组88.3%,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次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78±0.89)、(4.41±1.67)分,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次后,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仍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次及治疗3次后,观察组的VAS强直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分筋理筋手法治疗落枕具有较佳的疗效,方法简便,医疗风险较低,适宜在社区卫生中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敷脐散治疗小儿迁延性非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3例,采用自拟敷脐散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口服思密达、妈咪爱治疗.结果:试验组显效率53.5%,有效率86.0%,对照组分别为28.6%、66.7%,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自拟敷脐散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疗效较单纯西医药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13.
范国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27-2327
目的 探讨手法与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手法复位60例,优良率91.7%,手术治疗56例,优良率9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肱骨髁上稳定性骨折,优先选择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肱骨髁上不稳定骨折,优先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王志军 《中国康复》2006,21(4):233-234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NF-α、IL-6含量的影响.方法:164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99例采用电针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65例按照传统取穴方法针刺治疗.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TNF-α及IL-6含量检测.结果:经过平均10次治疗,临床疗效评定,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58.6%和95.0%、33.8%和72.3%,P<0.05).TNF-α、IL-6含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呈下降趋势,但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且接近正常值水平.结论:电针结合手法复位可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而达到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目的,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取穴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35-1236
探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0例的疗效。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为手法复位,研究组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对比两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研究组和对照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疗效分别为100%、66.7%,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本文认为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口服配合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法复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温阳健骨汤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腕关节活动度、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试验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腕关节旋后度、旋前度、掌屈度、背伸度、桡偏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口服配合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提高腕关节活动度,增强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复位在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中的配合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9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8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按照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针手术内固定方式,治疗组在中医手法复位基础上加用小夹板外固定,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消肿时间、平均治疗费用,同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消肿时间、平均治疗费用分为(5.14±1.49)h、(5 428.37±453.78)元和(8.13±2.26)h、(8 759.49±664.73)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优良率为96.67%,与对照组(78.57%)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随访中有10.71%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手术内固定,患者住院治疗费用少,消肿时间短,且随访后的优良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优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被动位下手法治疗中重度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被动位下手法治疗中重度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被动位下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用常规手法治疗。1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法治疗中重度肩周炎采用被动位下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BPPV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仅予以Epley手法复位,观察组给予Epley手法复位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2周,比较2组复位成功率,复位后不适症状群的发生率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3.75%(60/64)和93.18%(59/64),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与观察组复位后分别有29例和28例出现头昏等复位后不适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位后不适的恢复时间为(4.96±2.06)d,短于对照组的(6.79±2.69)d(P<0.05)。结论:Epley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效,配合药物治疗可缩短复位后不适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肾气丸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单纯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治疗组自拟方剂肾气丸加味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单纯用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0%,对照组为76.0%,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气丸加味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