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近10年来,国内外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和争论,本文对其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脏的搬动移位,远端吻合口质量和完全心肌再血管化等问题近5年来的国内外的临床发展和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以加深我们对冠脉搭桥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86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院86例冠心病实施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常温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机预备,胸骨正中切口,取左或右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利用CTS胸骨牵开器和固定器实施OPCAB。结果:1例术后死亡,1例术中被迫改为体外循环手术,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结果:OPCAB这种术式是可行的,但其远期效果及其适用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虽然仅有50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较快。1948年,Bailey等成功实施了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分离手术。1958年,我国兰锡纯首次实施这种手术并获成功。1957年,Lillehei等在直视下应用缩小瓣环的方法纠正二尖瓣关闭不全。1958年,我国也实施了二尖瓣直视成形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改良迷宫手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减少严重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心脏不停跳下行改良迷宫术的经验。结果:16例患者全部存活。随访3-14个月,14例为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复发;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心脏不停跳改良迷宫手术有以下优点;(1)心脏不停跳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2)用电热凝代替左心房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3)无水酒精注射代谢冷冻简单可靠;(4)术中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下动脉导管未闭 (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2 7例PDA患者 ,导管直径 0 .4~ 2 .8cm。均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行PDA内口缝闭术。 9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 ,10例采用低温 ,8例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对合并心内畸形同期矫正。结果  1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经药物治疗纠正。 1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 ,4周后恢复。全组病例术后心脏杂音消失 ,无导管再通或残余分流 ,无死亡 ,均康复出院。结论 对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和PD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需同期矫正等复杂病例 ,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下 ,尤其是心脏不停跳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PDA内口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组42例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3~19岁,其中心室双人口19例,三尖瓣闭锁10例,二尖瓣闭锁3例,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0例。均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其中8例加行开窗术;1例先做了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术后2年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结果术后早期和晚期各死亡1例,分别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和反复肺部感染,随访1.0~4.5年,40例心功能为Ⅰ级和Ⅱ级,动脉血氧饱合度92%~96%。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的近、中期效果满意.可在单一心室修复中选用。  相似文献   

7.
心脏不停跳下心外管道作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心脏不停跳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1月 ,我们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0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2 0例中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41~ 70岁 ,平均 5 5 2岁。合并高血压 14例、糖尿病 8例 ,伴陈旧性心肌梗死 9例 ,PTCA术后再狭窄 1例。射血分数 0 38~ 0 5 2。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3支病变 15例 ,2支病变 4例 ,单支左主干 90 %狭窄 1例。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 12例 ,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8例。游离内乳动脉及大隐静脉备用。体外循环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术中鼻咽温 2 8 6~31 7℃ ,必要时应用局部…  相似文献   

9.
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则莉 《护理学杂志》1999,14(4):205-206
25例病人在浅低温(33±05)℃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该方法可维持跳动心脏的基本血供,避免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手术顺利。重点介绍了术后采用床边全电脑监控仪监测病人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体温、神志等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 1994年 6月~ 1999年 10月采用右胸小切口、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行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5例 ,男 2例 ,女 3例。年龄 2 3~ 70岁 ,平均年龄35 .4岁。病程 6个月~ 3年。不规则低热伴晕厥 2例 ,劳力性心悸、气促 2例 ,左侧偏瘫 1例 ,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例 ,心脏病 2次手术 1例。心尖部均可闻及 ~ 级收缩期杂音和轻度舒张期杂音。胸部 X线片示双肺有轻至中度淤血 ,心胸比率 0 .5 4~ 0 .6 2 ,平均 0 .5 5。心电图示房性早搏 2例 ,心房颤动伴 ST段下移 1例 ,其余正常。超声心动图示…  相似文献   

11.
心脏不停跳下心脏换瓣术的麻醉与灌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芬太尼-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高流量心肺转流同时应用自行设计的灌注装置,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然后改为顺行灌注,再行二尖瓣置换术或其它合并症的矫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病人12例。术中麻醉平稳,灌注满意,阻断主动脉前后的血气分析、电解质、心肌酶的测定无明显变化,术后无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和严重心律失常,恢复良好,提示该麻醉和灌注方法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院自1997年2月~2001年2月对26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本文总结了此类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经验,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65例冠心病病人,男209例,女56例,年龄29~79岁,ASAⅡ级180例、Ⅲ级85例。术前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劳力性心绞痛98例、不稳定心绞痛167例、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12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40%~60%2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停跳与不停跳下单纯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施行右侧腋下小切口单纯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5例。包括心脏不停跳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2±2.1)岁,体重(13.1±4.0)kg,房间隔缺损中央型20例,下腔型2例,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2.2±5.1)mm;心脏停跳组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5±2.5)岁,体重(12.94±3.3)kg,房间隔缺损中央型18例,上腔静脉窦型3例,下腔型2例,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1.64±4.7)mm。测定患者术前、停机时、术后6h和术后24h外周静脉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右肺不张1例,右侧气胸1例。心脏不停跳组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心脏停跳组(P〈0.05),但两组病例在术中输血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h胸腔引流量以及术后心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K、CK-MB、AST和cTnI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外循环术后均不同程度升高,心脏停跳组上升更快(P〈0.05);心脏不停跳组术后CK、CK.MB、AST和cTnI均低于心脏停跳组(P〈0.05)。结论对于单纯性房间隔缺损病例,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切口美观、手术时间短且心肌损伤程度较轻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常温不停跳冠脉搭桥对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研究常温心脏不停跳和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手术对血液动力学及移植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35例冠脉搭桥手术病人分为心脏不停跳组(20例)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组(15例)。经Swan-Ganz漂移导接BaxterCCO监测仪监测血液动力学,Doppler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并测定全身及心肌炎的氧供需。结果:(1)搭桥后,心脏不停跳组CI显著升高,MPAP、SV、HR无明显变化;心脏停跳组CI无明显变化,SV降低,HR和MPAP增加。搭桥后两组CO较手术前无统计学差别;(2)搭桥后两组病人CaO2和Cv^-O2均显著下降,VO2、O2ER和VO2I呈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搭桥后两组病人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无明显差异,移植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的MDO2、MVO2和MDO2/MVO2也无明显差异。结论:常温不停跳搭桥手术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小,而对全身氧供需的平衡及移植血管功能的影响与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搭桥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5.
无钳缝合法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近端吻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期间当使用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进行吻合时,需钳夹部分升主动脉侧壁,由此可能引起钳夹部位升主动脉动脉硬化瘢块脱落,增加脑栓塞的发生率,同时还可能引起大隐静脉桥阻塞、降低其通畅率。本研究在9例患有严重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手术中应用“无钳缝合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凝及无水乙醇注射方式,对78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于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实施改良迷宫手术.结果 手术经过顺利,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出血;随访6~27个月,维持窦性心律73例,心房颤动复发5例,其中服用乙胺碘呋酮恢复窦性心律3例,失败2例.提出护士详细掌握手术步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护理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热凝及无水乙醇注射方式,对78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于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实施改良迷宫手术。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出血;随访6~27个月,维持窦性心律73例。心房颤动复发5例,其中服用乙胺碘呋酮恢复窦性心律3例.失败2例。提出护士详细掌握手术步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护理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告55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冠脉搭桥术)。方法 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取胸骨正中切口,备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冠脉搭桥术。术中使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1~4支。结果 本组病例中术后死亡1例,急性心包填塞2例,急性肺水肿3例。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安全性好,减少了体外循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曾建业,韦涌初,袁春德,阮揩文,黄辉凡我院自1983年8月1994年1月应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为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矫治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见附表2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心肺转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1],而国内外对这种手术条件下甲状腺功能改变的研究较少,我们对其甲状腺功能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和分组 根据术中心脏跳动情况、是否灌注心脏停搏液和术中温度的高低分为3组。对照组、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浅低温组)和常温心脏不停跳组(常温组)。对照组共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19.08±1132岁。11例中室间隔缺损(VSD)1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风湿性心脏病(RHD)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