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前后舌象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临床中直接动态观察粘膜变化困难。祖国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通过经络与气化功能反应于舌。为此,我们对76例CAG治疗前后的舌象变化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6例CAG病人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证实,同步检查幽门螺杆菌(HP)。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31~72岁;病史4~26年。1.2 观察方法 在自然光下详细观察舌象的变化,对舌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本地区胃病的种类和发病率。方法对我院648例胃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8例胃黏膜活检组织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36例,占82.7%;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占1.8%;胃溃疡11例,占1.8%;胃息肉69例,占10.6%;胃癌20例,占3.1%;以上病变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45例,占53%。结论纤维内窥胃镜结合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胃病诊断的正确性,对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1977年12月16日至1978年12月11日,我们用GF—B及GIF—K型纤维胃镜分别对81例、319例共400例胃病患者进行了413次检查,其中男345例,女55例,年令最小者22岁,最大者76岁,以40~60岁最多。为观察胃镜检查对心脏的影响,对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作了心电图测定。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舌诊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先进行舌诊,然后在常规操作下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必要时进行组织活检或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通过纤维胃镜分析,反映出不同的上消化道疾病其舌象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可反映出疾病本质。结论舌诊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10216例胃病患者消化内镜与舌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胃粘膜病变与舌诊的关系,采用GIF-P20、GIF-P30纤维内镜对10216例胃病患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舌诊观察,包括舌苔和舌质。结果表明,胃病患以黄苔多见,占65.3%,舌质以红舌多见,占74.38%;糜烂性胃炎以黄苔发生率最高,为93.5%,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发生率分别为72.98%和69.57%;萎缩性胃炎以薄苔或剥脱苔为主,占84.1%;十二指肠溃疡多见正常舌象,与胃溃疡舌红苔黄不同; 胃癌以厚苔、暗红或紫舌多见,分别为69.93%及71.17%。结论:舌象与胃粘膜病变有密切的联系,舌诊能 比较灵敏地反映胃粘膜的气血寒热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地区胃病的种类和发病率。方法:收集我院3574例胃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74例胃黏膜活检组织中慢性浅表性胃炎21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55例,慢性活动性胃炎249例,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71例,坏死组织中见异型细胞57例,胃黏膜息肉24例,胃黏膜恶性病变387例。结论:纤维内窥胃镜结合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胃病诊断的正确性,对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医务工作者曾经对中医学舌象进行过大量研究,其中有些较集中地探讨了舌象与胃肠疾疒的关系。近年来,还有以纤维胃镜研究胃粘膜疒变与舌象关系的报导,并据此提出可以根据舌诊特点推断某些胃疾疒的见解。但从中西医结合临床疒理的角度来探讨舌象与胃疾疒的内在联系还较少报导。为此,我们结合临床诊治,以“胃腕痛”为主症的疒人为对象,进行胃镜和舌诊检查,对胃粘膜疒变与舌象改变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按中医的辩证分型归纳对比。结果证实,舌质、舌苔的变化与胃粘膜疒变具有着一定的规律性联系;并启示结合中医辩证分型可作为推断胃粘膜疒变性质的一种简易而具参考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舌象的观察可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及疾病性质。临床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迅速而明显,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能比较早期地、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这对癌症的早期发现和辅助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笔者通过对临床已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的舌象变化进行观察,就癌症的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舌象及其对临床辨证指导意义,加以探讨。一、癌病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舌象癌症舌质舌色在初期常见偏红或嫩红,这可能与热毒内蕴有关。临床多见于甲状腺癌、肺癌、纤维肉瘤、纵隔肿瘤、食道癌、贲门癌、直肠癌、乳腺癌、淋巴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郁肾虚型慢性盆腔炎的舌象特点及通过中药治疗后的舌象变化。方法:收集54例慢性盆腔炎病例,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肾虚型32例,非肝郁肾虚型22例。将前两组与正常人群组31例,进行数字化舌象分析和比较。对肝郁肾虚型患者进行辨证论治,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舌象指数变化。结果:肝郁肾虚型慢性盆腔炎舌象在裂纹指数、厚薄指数、胖瘦指数、瘀斑指数上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胖瘦指数上肝郁肾虚型与非肝郁肾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胖瘦指数明显上升(P〈0.05),瘀斑指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的辨证分型与舌像指数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中医药治疗,肝郁肾虚型患者的舌象指数(胖瘦指数、瘀斑指数)在治疗前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对临床疗效的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残胃内镜69例分析福州市第二医院内科吴和木我院内镜和病理确诊的残胃病变69例良性胃病手术,经纤维胃镜观察及残胃粘膜活检进行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良性胃病胃大部分切除后纤维胃镜共检查69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11.6:1。最小年龄20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CKD分期慢性肾衰患者的舌象特征。方法:使用中医舌、面诊检测仪采集慢性肾衰患者的舌诊信息,比较不同CKD分期慢性肾衰患者的舌象客观化参数差异。结果:(1)舌苔参数:与正常组相比,CKD3、CKD4、CKD5期慢性肾衰患者苔色R值、苔色B值、厚薄特征值均明显下降(P0.05),CKD3、CKD4期慢性肾衰患者的苔色G值明显下降(P0.05),与CKD3期相比,CKD4和CKD5期的厚薄特征值明显下降(P0.05);(2)舌体参数:与正常组相比,CKD3、CKD4、CKD5期患者的舌色R值、舌色G值均明显升高(P0.05),CKD4期患者的胖瘦特征值明显升高(P0.05),与CKD4期组相比,CKD3期患者的胖瘦特征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医舌、面诊检测仪可以客观地描述不同CKD分期的慢性肾衰患者的舌象特征,结果表明舌诊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别慢性肾衰不同CKD分期的中医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舌侧开沟槽后超强纤维固定治疗前牙重度牙周炎松牙临床效果。方法:对选取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舌侧开沟槽后超强纤维固定治疗,对照组予尼龙丝结扎外敷复合树脂治疗。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舒适度、美观度、咀嚼有无力量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舌侧开沟槽后超强纤维固定治疗前牙重度牙周炎松牙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和胃息肉的关系十分密切,临床分型多采用纤维胃镜、组织学、胃分泌功能和免疫学的方法。我们自1980年3—9月对纤维胃镜拟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进行了检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们观察了30例肺心病患者的胃粘膜 ,并分析了内镜肉眼及病理的表现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对象选择 :确诊慢性肺心病 ,但无胃肠病史30例 ,男26例 ,女4例 ,年龄50~70岁 ;同时选同期年龄、性别与慢性肺心病基本相同 ,有胃病史经活检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而无慢性肺心病患者40例作对照。1 2分组 :检查组 :据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 (大连 )修订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 ,确诊肺心病30例。对照组 :有胃病史而无肺心病 ,病理证实为浅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者40例。1 3观察方法 :采用胃镜观察胃和十一指肠…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的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舌头的状况来判断患者的病况。中医称之为舌象的诊断。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是否处于正常状况。舌体正常的舌体颜色淡红,鲜明润泽;舌体扁平,不厚不薄,胖瘦大小适中,柔软而运动灵活,伸缩自如;无红肿、齿痕、瘦瘪、萎软、短缩、强硬、裂纹、歪斜、颤抖和吐弄舌等异常现象;舌体两边无红色点刺,或紫色淤斑、淤点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在1973年首由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制成XW—Ⅰ型观察用内窥镜。其后又生产XW—Ⅱ型、XS—3A型纤维胃镜。国内也还有其他厂家生产。但除82年始引进日本生产的XS—3B型、XS—4型纤维胃镜皆无摄影装置。  相似文献   

17.
胃液唾液酸直接测定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7— 0 7~ 2 0 0 1— 0 9对正常人及各种胃病患者的空腹胃液唾液酸进行测定 ,发现胃癌患者 (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空腹胃液中唾液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和其他胃病患者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对胃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 4 6例 ,女 2 3例。年龄 16~ 76岁 ,平均 4 0 .8岁。正常人 19例 ,溃疡病人 2 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 12例 (经胃镜和病理证实 ) ,胃癌病人 18例 (手术后病理证实 )。1.2 测定方法门诊和住院病房经内窥镜、X线、病理等证实的胃部疾病患者。利用常规胃管或内窥镜检…  相似文献   

18.
付善云  王畅 《贵州医药》2007,31(3):272-273
应用内镜可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的各类病变,并可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还可将之摄影、录像留存备分析[1],故电子胃镜已成为胃病诊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2006年元月1日至8月31日,我院利用电子胃镜对1 056例胃病患者进行诊断,通过对检查结果及疾病谱、职业、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欠发达地区主要胃病预防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我所自1975年7月至1979年10月,采用纤维胃镜共检查胃病患者2007例次,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273例,(不包括恶性溃疡)。兹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前后的舌象变化,初步探讨舌象形成的机制,为舌象应用于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慢性盆腔炎辨证依据,收集肝郁肾虚证和湿热瘀阻证患者共66例,运用ZBOX-Ⅰ型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治疗前后的舌象客观化参数,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舌象客观化参数,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与各舌象客观化参数相关的主要因素。结果 (1)66例肝郁肾虚证和湿热瘀阻证患者,舌象客观化参数比较后发现治疗前两组在腐腻指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瘀阻证大于肝郁肾虚证;治疗后,两组在瘀斑指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肾虚证小于湿热瘀阻证。治疗后,肝郁肾虚证患者瘀斑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瘀阻证患者的腐腻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合实验室指标,对各舌象客观化参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瘀斑指数的的血小板偏回归系数为0.396,经t检验,其对瘀斑指数的形成作用显著;胖瘦指数的血沉偏回归系数为0.016,经t检验,其对胖瘦指数的形成作用显著;剥苔指数的血小板偏回归系数为0.007,CRP的偏回归系数为0.108,血沉的偏回归系数为-0.115,经t检验,三者对剥苔指数的形成作用显著。结论不同证型的慢性盆腔炎舌象分布不同,不同治法对舌象客观化参数的影响不同;各种舌象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因素,表现为血小板与瘀斑指数的形成密切相关,血沉与胖瘦指数的形成密切相关,血小板、CRP、血沉与剥苔指数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