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40例。采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治疗方法。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随访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围术期任何脑卒中或死亡,随访期供血区脑卒中复发和支架再狭窄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2.3±9.6)%,术后平均狭窄率为(23.3±12.0)%。围术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死亡。随访3~64(34.9±18.5)个月。随访期内因支架内闭塞发生严重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1例(2.5%)。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复查25例(62.5%),支架内再狭窄12例(48.0%),包括支架内闭塞3例。Enterprise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Wingspan支架及Apollo支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vs 38.5%、40.0%,P>0.05)。治疗后支架残余狭窄率>35%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残余狭窄率<35%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vs 42.9%,P>0.05)。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术后ISR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我院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55例,对其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及术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CD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患者有65处椎基底动脉狭窄,共置入支架65枚,术中1例出现后循环急性梗死,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技术成功率98.18%(54/55),血管术前狭窄(74.24±12.90)%降至术后(2.69±5.30)%( P<0.05),术后残余狭窄≤20%。平均随访时间为(24.16±13.94)个月(3个月-4年),CDI随访25例,CTA随访23例,DSA随访7例。共12例患者13处支架(13/65,20%)出现血管直径缩短≥50%的ISR。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2型糖尿病、病变血管成角扭曲致ISR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 )分别为7.59,6.70。结论2型糖尿病、病变血管成角扭曲是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评估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相关影像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136支狭窄血管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70处血管狭窄恢复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20%,7处残余狭窄为50%~80%。5例因支架不能输送到位而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1例。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36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脑血管造影结果并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是保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30例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定治疗前后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改善情况,观察术后症状及并发症情况.记录随访期间的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狭窄程度由(74.6±13.6)%降为(14.8±4.5)%(t=13.469,P <0.01),术后并发症比例为10%,随访期间共计出现5例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6.67%,均为无症状性再狭窄,无患者死亡.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神经功能与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 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引起脑缺血的颅内、外段动脉狭窄的手术策略.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109例,其中93例行单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6例行多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狭窄动脉病变远心端并存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94例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术前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9.2±13.4)%,术后为(18.1±9.20)%.平均随访时间(10.8±4.2)个月,129处狭窄病变术后9处(7.0%)发生轻度再狭窄,无重大脑卒中发生.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外段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并存多支血管狭窄病变或其他血管病变时应充分了解颅内血流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策略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1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9.2±4.5)%与(15.3±4.3)%,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MCA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发病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24.5 d。评估术后终点事件(术后≤30 d任何卒中、死亡及30 d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原狭窄处因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CTA或DSA)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1)82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2.7%(76例)。78例(95.1%)接受随访,失访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四分位数:9,29个月)。10例发生终点事件,7例为缺血性卒中,1例为脑出血,2例为无症状重度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的患者。3例终点事件发生于术后≤30 d(均发生于术后≤24 h)。Kaplan-Meier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8.6%、11.0%、13.0%。(2)60例(73.2%)患者接受影像学(11例行CTA,49例行DSA)检查,其中17例(28.3%)发生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3例),无症状的为23.3%(14例)。结论经综合评估、严格筛选后,血管成形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①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75.4(54.3~99.0)%下降至10.0(0~40.0)%。②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数(M),范围]30.5(2~7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19例获得平均9个月(0.5~47)个月的DSA造影随访,14例获得平均8(2~35)个月的CT血管造影或MR血管造影随访。3例(7.5%)患者于30 d内发生了卒中,其中1例为术后24 h内发生的非致残性小卒中,1例为24 h内的栓塞事件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为术后1周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2.5%)患者发生30 d后非致残性的小卒中。随访中4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9%,4/31),其中3例位于入颅段,1例为症状性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中短期疗效较好。但支架置于入颅段椎动脉狭窄处,再狭窄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长支架置入术(LBPTALS))治疗糖尿病下体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同侧或对侧股动脉,以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行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后放置长支架。结果:56例(68条患肢)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踝肱指数由0.42±0.17增至术后7天的0.75±0.28(P〈0.05)。56例随访7天~8月,平均随访3月,肢体通畅率92.8%(52/56)。结论: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长支架置入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糖尿病下体缺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常规的药物治疗对于椎动脉狭窄患者常不能获得持久疗效,预后较差[1,2]。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开始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它对于重建血管路径,增加脑血流量,降低卒中发病率有明显效  相似文献   

15.
支架成形术治疗不同Mori分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对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资料,按照Mori分型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比较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选择、同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预后的情况。结果①按Mori分型,18例患者中MoriA型8例,MoriB犁4例,MoriC型6例。②对MoilA型和MoriB型患者均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C型1例患者选用球囊扩张支架,5例选用Wingspan自膨式支架。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③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30天复查TCD,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均未出现再狭窄。④除1例MoriC型患者于术后24h脑桥有少量出InL之外,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未出现神经系统新发症状。⑤17例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中,14例术后症状消失,其中MoriA型6例,MoriB型3例,MoriC型5例。结论在支架成形术中,对MoriA型、MoriB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可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C型患者可选用Wingspan支架。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早期预后良好,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with or without stenting of steno-occlusions in the supra-aortic arch vessels in aortoarteriti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esidual stenosis and restenosis, particularly in those with diffuse disease. The use of the new 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 (Boston Scientific Interventional Technologies, San Diego, CA, USA) in these lesions in aortoarteritis has not been described. We report here the first 2 cases of stand alone cutting angioplasty for 2 patients (3 arteries). On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 critical stenosi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We obtained a good immediate result but a restenosis appeared at 6 months, easily treated by a new angioplasty with cutting balloon and stent implantation. The second patient had an occlusion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associated with a severe ost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The immediate result was excellent and the 6-month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control showed no resten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和其中1例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手术。结果 19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同侧颅内脑血管循环时间和染色趋于正常。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3~18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缺血事件;B超复查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对高龄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但需重视预防和及时处理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结果①87例共置入86个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8%。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5例(5.7%)。前循环组3例(3/63,4.8%),后循环组2例(2/2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5例通过DSA或电话获得随访(86.2%;前循环组58例,后循环组17例),平均15(12~48)个月。随访期6例(6/75,8%)发生缺血事件,卒中、TIA各3例,其中前循环组卒中和TIA各2例,后循环组各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2例(71.3%;前循环组48例,后循环组14例)术后1年行DSA检查。术后1年血管狭窄率为(23±10)%,与术后即刻的(2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1例(11/62,17.7%)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前、后循环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8.8%(9/48)、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循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术后残余狭窄率>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7/9,2/2)。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后循环部位病变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经皮球囊成形术或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136例下肢严重间歇性跛行或慢性缺血的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髂动脉阻塞81例,股浅动脉阻塞43例,胭动脉阻塞12例,所有病变首先均进行经皮球囊成形术,如果有夹层或残余狭窄〉30%,则置入支架。随访1年,在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估再狭窄和临床疗效。结果共进行36例经皮球囊成形术和99例选择性支架置入术。术前病变狭窄程度70%~100%(88.6%±7.5%),狭窄长度1.5~18.0cm[(6.2±2.9)cm],治疗节段2.0~19.0cm[(7.3±3.2)cm],术后残余狭窄0%~30.0%(8.7%±5.1%)。手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6个月随访发现,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胭动脉和所有病变分别为7.3%、19.4%和12.3%,球囊成形术组和支架置入术组再狭窄率分别为17.8%比10.2%(P〉0.05);12个月随访发现,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胭动脉和所有病变分别为12.5%、29.9%和19.6%,球囊成形术组和支架置入术组再狭窄率分别为28.9%比16.1%(P〉0.05)。但6min最大步行距离和踝肱收缩压比球囊成形术组均显著小于支架置入术组(P〈0.001)。12个月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和小卒中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阻塞安全有效。中期疗效显示,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组的再狭窄率与球囊成形术组相当,但6min最大步行距离和踝肱收缩压比优于球囊成形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