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透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留置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的经验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本院留置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患者23例,均为右颈内静脉。结果带管时间12月~41月,平均19.7月;血栓的发生率为66.2%(15/23),导管内血栓占93.3%(14/15),导管内血栓均完全治愈;感染的发生率为22%(5/23),平均0.9例次/1000天,治疗有效率60%(3/5)。结论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对需要维持性血透而无血管通路患者是理想的选择,其并发症可以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原发疾病诊断、手术方式、既往史、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体温超过38℃天数以及肠外营养相关指标,包括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总热能、非蛋白热能、脂肪乳剂、蛋白质和葡萄糖用量、非蛋白热能与氮比值以及糖脂比。结果36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1.8±6.9)岁,肠外营养时间(10.6±6.3)d,总导管留置时间3336d。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5%(9/3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57和2.518(均P〈0.01)。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是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留置针的感染控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血管内留置针通常用来静脉补液和用药 ,输入血制品 ,肠外营养 ,重症病人的血管流动力学监测 ,近年来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或需手术病人的静脉通路。但是 ,对人体来说 ,留置针作为血管内的异物与外界相通 ,对人体同样增加感染机会。现就我院近三年发生的 32例血管内留置针并发症简要报告如一下。1 临床资料  近两年两院共行管内穿刺置管 36 6例 ,发生各类并发症32例 (附表 ) ,其中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1~ 80岁。2 结果   32例并发症中中心静脉留置针占 40 6 % ( 17/ 32 =5 3 18% ) ,6 1 5 % ( 14/ 32 =43 7% )发生于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防治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及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570例中52例(3.3%)并发症,其中气胸26例(1.7%),血胸2例(0.13%),发热34例(2.2%),导管周围感染7例(0.45%),导管脱出11例(0.70%)。结论采用预防性措施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技术的并发症可降低。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长期留置合并导管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感染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感染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46例导管留置时间3~80个月,平均32个月。出口感染6例12次,隧道感染3例5次,导管相关性菌血症20例36次,共29例53次。31例次导管血培养阳性,分离出细菌3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42%),表皮葡萄糖菌8株(27%),枯草芽孢杆菌4株(13%),大肠杆菌3株(9%),肠球菌2株(6%),肿炎克雷伯菌1株(3%)。结论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留置和长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利于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黄彩燕  黎春慧 《右江医学》1999,27(4):247-248
胃肠外营养(TPN)治疗是应用于重症病人及大手术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新方法,它是通过导管把预先配制好的营养液直接输入静脉内,使病人获得丰富合理的营养,从而达到补给营养、促进创口愈合和机体功能恢复之目的。我院于1995~1996年在简易条件下,进行TPN治疗20例,经精心护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平均56.5岁。行TPN治疗后除1例出现导管感染外,均无严重代谢并发症的发生。吻合口瘘和短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手术后应用肠外营养(PN)和早期肠内营养(EEN)的效果分析和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32例上消化道术后病人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EEN组和PN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相关营养指标变化、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分析不同营养方式相关护理问题、护理风险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主要相关营养指标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EEN组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液时间、导管护理量、潜在并发症均少于PN组;③导管相关并发症EEN组发生营养管堵塞2例、腹胀2例、腹泻2例;PN组发生中心静脉管堵塞2例、贴膜过敏1例、穿刺点渗液、渗血5例、局部皮肤破溃3例、感染1例。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相对于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有利于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减少了术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费用低廉,临床护理工作量少,易于维护,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长期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1年3~12月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98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危重新生儿均成功置入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73/98),导管留置时间(19.7±2.0) d,成功过渡到肠内营养完全建立并成功拔管的92例(93.9%),发生并发症共10例,发生率为10.5/1000导管日,其中感染0例,静脉炎1例,导管脱落3例,导管堵塞3例,穿刺点渗血3例。因并发症拔管6例,采取对症治疗后继续PICC治疗4例。结论 PICC可作为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的静脉通路,掌握正确的PICC方法,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静脉留置通常用来静脉补液、用药、输入血制品、肠外营养及重症病人的血管流动力学检测等。近年来又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或需手术病人的静脉通路。但是,对人体来说,留置针作为血管内的异物与外界相通,对人体同样增加感染机会。自2000年1月~2003年10月,我院共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428例,发生各类并发症32例(7.5%),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留置股静脉导管的经验,探讨股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997年3月-2006年2月,我院血液透析室行临时性股静脉留置导管44例。分析此种置管方法的临床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 误穿股动脉2例(4.5%),皮下血肿1例(2.35),穿刺部位渗血1例(2.3%),导管堵塞6例(13.7%),导管脱落1例(2.3%),置管侧深静脉血栓1例(2.3%)。带管时间3天-241天。结论 股静脉留置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血管通路的一种方便快捷方法,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且可以防治,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血管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血透长期通路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我科2004年7月~2006年10月行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8例,观察导管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并以尿素下降率(URR)和尿素清除率(Kt/V)为指标评价透析效果。结果采用颈内静脉置管8例次,采用股静脉置管3例次,导管使用时间为2—26个月,平均(11.3±8.2)个月,进行维持性血透1400余次。常见并发症:导管内血栓形成4例,3例再通,1例放弃长期导管;3例患者共发生5次导管相关性感染,经抗炎治疗导管均继续使用。8例的平均URR67%,平均Kt/V 1.3。结论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和护理,可以提高导管的使用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卷尺导管在肠外营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56例胃肠癌术后患者采用卷尺导管(外周静脉穿刺植入)肠外营养,并与54例胃肠癌术后患者采用套管针肠外营养进行比较,观察静脉炎和渗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率经x2检验,x2=9.509,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卷尺导管有效地减少了肠外营养期间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发生;选择好血管是置管成功的保证,严格无菌操作和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感染和导管堵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重症监护病房静脉导管感染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本医院ICU2001年1月~2006年5月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所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感染菌群中革兰阴性菌占53.3%,非发酵菌为最主要病原菌,占分离菌的50%,革兰阳性菌占23.3%,真菌占23.3%,感染菌呈多重耐药。结论非发酵菌已成为ICU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对碳青霉烯及头孢三代类药物耐药严重,ICU医师应根据药敏监测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赵园 《中国医疗前沿》2013,(10):34-34,26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对69例危重患者进行PN(肠外营养)、EN(肠内营养)相结合的个性化营养支持,观察效果和并发症。结果营养支持时间7-45d,平均13d,其中TPN(全肠外营养)0-10d,PN+EN 3-32d,TEN(全肠内营养)0-22d。并发症为PN深静脉导管感染1例、难治性高血糖1例,EN严重腹泻1例。结论 PN、EN相结合的营养支持对患者内环境的影响小,可以满足机体对热量和氮的需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短肠综合征患者营养康复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和探索短肠综合征患者营养康复治疗的观察和护理重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选择短肠综合征患者119例,在其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旌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及肠康复治疗。结果:108例完成预定治疗方案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肠道吸收功能显著增强;实旌PN共3507次,有9例发生1~2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EN过程中有27例患者发生腹泻(3~7次/d);12例患者因饮食不当引起腹泻(5~9次/d);13例患者共发生15次喂养管堵塞;3例患者发生高血糖,均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结论:短肠综合征患者病情重,病程长,营养康复治疗中的仔细观察与良好护理是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深静脉导管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治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52例深静脉导管病原菌培养结果,并对不同导管来源、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的深静脉导管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培养结果阳性60例(23.8%)。其中急诊带入导管的感染率80%(24/30例)、ICU置管11.1%(20/180例)、其他科室带入38.1%(16/42例);颈内深静脉导管的感染25.3%(19/75)、锁骨下6%(6/100)、股内深静脉45.5%(35/77);导管留置时间≤7d的感染率为17%(30/176),〉7d39.5%(30/7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导管来源、置管时间、留置部位均为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急诊带入导管的阳性球菌、阴性杆菌感染率高于ICU和其他科室(P〈0.01);其他科室带入导管的真菌感染率高于ICU和急诊(P〈0.01)。锁骨下深静脉导管的阳性球菌、阴性杆菌感染率低于颈内和股内(P〈0.05)。翻置导管时间≤7d与〉7d的真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原菌中阳性球菌14例(23.3%)、阴性杆菌24例(40%)、真菌20例(33.3%)、混合菌生长2例(3.3%)。结论不同导管来源、留置时间、留置部位与深静脉导管感染率和病原菌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9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患者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组45例患者接受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第7天、第14天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患者内毒素水平下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内进行比较,治疗组患者第14天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患者内毒素水平下降优于第7天,对照组患者第14天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患者内毒素水平下降优于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稳定了患者营养状况,稳定患者内环境,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的180例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55例,B组58例,C组67例。A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操作,B组行肠外营养支持操作,C组行肠内肠外联合的营养支持操作。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1"3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显著优于A、B二组(P〈0.05),而A、B二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此外,三组患者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术后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程度显著高于单纯的肠内或场外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及肠外营养疗效观察。方法5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住院患者行禁食水、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后,分肠内及肠外营养组分剐进行治疗。结果肠内营养组无腹泻、腹痛、腹腔内感染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6天,平均费用24000元。肠内营养组腹痛、腹泻症状者11例,平均住院时间21天。平均费用38000元。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平均住院费用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医疗费用及胃肠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1组为肠内营养,1组为肠外营养。比较各组在肠源性感染指标上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55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8.33%;观察组治愈56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6.67%。均未发生消化道穿孔、胰周脓肿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腹胀4例,腹泻6例,经过调节输入速度和体位后缓解,观察组未见明显异常;在肠源性感染指标上,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在WBC、CRP、内毒素上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肠内营养中,入院后第2天肠内营养和入院后第4天、第6天肠内营养在WBC、CRP、内毒素上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