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德教育模式应当有自身的特点才能取得成效。医学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医德教育模式不能等同于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也不应当是其“压缩饼干”。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施医德教育的基础及核心,多维教育模式是实施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实施医德教育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厘清医德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从学理上阐释了二者的本末关系,医德具有更核心、更内在的本质,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正确从事医疗活动的根本动机和指南。恰当把握二者关系,合理调整医学生教育的课程结构。做到医德教育以医学人文教育为佐证和补充,增强医德教育的全面性、实证性和趣味性;医学人文教育以医德教育为宗旨和要义,彰显医学人文教育的伦理性、深刻性和目的性。为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德教育模式应当有自身的特点才能取得成效。医学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医德教育模式不能等同于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也不应当是其“压缩饼干”。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施医德教育的基础及核心,多维教育模式是实施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实施医德教育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健康中国战略对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医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诉求出发,深入分析目前医学院校存在的医德认知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医德教育的内容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医德教育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贯通,形成整体的医德教育合力等医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建设健康中国培养更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新时期医学现状对医学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切入点,强化医德教育,改革医学课程设置,以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探索新时期医学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课程,其中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核心课程,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础性、导向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目标,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对在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和现实脱节、教育方法同对象的实际脱节等缺陷。医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医学伦理学基础知识不牢、过于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轻视高尚人生观的追求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强化在校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继续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知识的教育,同时,特别注意要强化医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法,加强人文哲学素质教育,培养其多方面的才能。另外,还应该加大对医学伦理学课程本身的创新性研究,使其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使医学生的医德养成成为一个愉悦和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医德教育不仅影响学生个人发展,也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行风建设和医患关系的改善有着重要影响。医学院校要在教育性、交往性和服务性等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医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创新医德教育方法,改进医德评价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培养素质高、专业强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等医学院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医学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新形势赋予了医德教育以新的内涵,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更引发了新的思考。1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的重...  相似文献   

10.
医学生医德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医学生医德教育过程中倡导自我教育符合医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吻合高校人性化管理理念,既是适应网络时代发展和医德教育长期性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需要。自我教育要遵循医德教育规律,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通过加强医德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唤醒医学生自主意识、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