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06例AMI患者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随机分为LMWH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和静脉UFH组(普通肝素静脉泵入24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LMWH组与静脉UFH组相比,临床再通率(82.1%vs78.0%)、血管开通率(78.9%vs75.0%)高,临床再通病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8.70%vs12.8%)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LMWH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静脉UFH组(7.14%vs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PCI后均予LMWH抗凝治疗,30d内无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瑞替普酶并LMWH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方便的,LMWH用于PCI后抗凝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各43例,分别应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比较2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溶栓治疗后2,4h血管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病死率、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段使用低分子肝素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中的效果。[方法]将75例AMI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5例,均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A组、B组、C组分别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2 h、6 h、12 h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3组病人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C组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分别为20例、25例、20例;A组、B组、C组出现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分别为17例、8例、17例。[结论]瑞替普酶治疗AMI病人时,静脉溶栓后6h开始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可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段使用低分子肝素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中的效果.[方法]将75例AMI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5例,均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A组、B组、C组分别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2 h、6 h、12 h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3组病人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分别为20例、25例、20例;A组、B组、C组出现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分别为17例、8例、17例.[结论]瑞替普酶治疗AMI病人时,静脉溶栓后6 h开始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可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发病6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应用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辅助全量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UFH组与LWMH组各4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UFH或LWMH联合阿替普酶100mg进行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灌注时间、心肌抢救指数、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临床再通率及平均再灌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最终心梗面积、心肌抢救指数、出血发生率和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3月时的彩超LVED及LVEF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方案可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肌抢救指数,显著降低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应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总再通率:观察组82.6%,对照组50.0%;患者在发病后6h内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观察组89.3%,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5周病死率:观察组6.5%,对照组9.6%。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临床疗效好,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8.
常规剂量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旭波  胡大一  李田昌 《临床荟萃》2005,20(20):1141-1144
目的对比观察常规剂量(10U+10 U)瑞替普酶(派通欣)用于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共有203例AMI患者入选本研究,随机接受常规剂量(10 U+10 U)瑞替普酶或阿替普酶(艾通立)溶栓治疗,观察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5天时,瑞替普酶组死亡7例(6.80%),阿替普酶组死亡9例(9.00%)(P〉0.05);瑞替普酶组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0.97%,阿替普酶组为4.00%(P〉0.05);瑞替普酶组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97%,阿替普酶组为3.00%(P〉0.05);瑞替普酶组有28例(27.18%)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与药物有关的23例(22.33%);阿替普酶组有23例(23.00%)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与药物有关的17例(17.00%)(P〉0.05).结论常规剂量(10 U+10 U)瑞替普酶可安全用于国人治疗AM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瑞替普酶可有效提高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瑞替普酶)、低分子肝素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12—2011-03静脉应用瑞替普酶共治疗STEMI患者102例,观察溶栓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急性期死亡率。结果溶栓后120min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率。r-PA溶栓开始后30min、60min、120min、临床判断再通率分别为35.28%、90.28%、93.3%。出血、心衰及心源性休克3例、死亡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88例。结论瑞替普酶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溶栓药物,联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此溶栓治疗方案适合在基层推广使用,挽救更多AMI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1例75岁以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溶栓组)85例、急诊PCI组(介入组)86例,分别接受静脉溶栓及急诊PCI术治疗,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及治疗后0、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死亡等)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随访结束溶栓组因重度肺炎死亡1例,介入组失访1例,共有169例患者完成随访。IRA再通率介入组显著高于溶栓组(90.70%vs.58.82%,P<0.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溶栓组及介入组LVEF为(53.1±8.7)%vs.(63.2±7.4)%,LVEDD为(54.2±9.4)mm vs.(46.6±9.5)mm;介入组优于溶栓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33.3%vs.17.6%),介入组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较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院前组22例于120救护车上和(或)急诊科进行瑞替普酶溶栓,院内组40例于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60、120min再通率,并发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60、120min院前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明显高于院内组(P〈0.05),住院4周内并发各种出血、心力衰竭、低血压及死亡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组30例,对照组28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组PCI术中即刻静脉予负荷量0.4ug/kg·min^-1×30min,维持量0.15ug/kg·min^-1×36h。两组患者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000~10000U。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300mg,术后各75mg/d,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情况、术后4周内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盐酸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慢复流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监测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否相关、与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是否相关.方法 选择我院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6例,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6例。试验组于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并维持36h,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照组单纯植入金属裸支架。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TIMI血流分级,住院期间和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前TIMI血流、住院期间MACE和LVEF相似(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较高,6个月MACE发生率较低(其中主要是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减少),同时LVEF较高和NYHAI级比例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血并发症较多见(P〈0.05),但主要为不明显出血(P〈0.05);两组均无重度出血和血小板减少。试验组无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结论替罗非班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功能,降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并不增加严重出血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压力导丝检查对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术后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7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术前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压力导丝检查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PCI组和对照组,PCI组:对FFR〈0.75的病变行PCI治疗,其中根据hs-CRP值又分为hs-CRP升高组(≥3mg/L)和hs-CRP正常组(〈3mg/L);对照组:对FFR≥0.75的病变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PCI组中患者病变处及支架植入数量,比较3组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hS—CRP升高PCI组共有31处临界狭窄病变,置入支架45枚;hs-cRP正常PCI组共有26处临界狭窄病变,置人支架29枚;2组患者在临界病变数及植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bCI冲升高PCI组显著高于hs-CRP正常PCI组(P〈0.01);而hs-CRP正常PC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hs-CRP检测联合FFR检查可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并可预测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检测610例急性心梗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并按结果的四分位间距将其分为低水平组、较低水平组、较高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比较各组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再按随访期(6个月)是否发生MACE分为有事件组(108例)和无事件组(50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心梗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血清铁蛋白高水平组(≥348 ng/m L)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高,达33.1%,显著高于低水平组、较低水平组及较高水平组(P均<0.05)。与无事件组比较,有事件组患者的年龄较大,血清铁蛋白、峰值肌钙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概率升高(P65岁)、合并糖尿病是首次发生急性心梗患者6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检测对首次发生急性心梗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