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撕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发生切口撕裂的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子宫切口撕裂占同期剖宫产术的6.2%(46/741).枕后位、胎先露≥+3、宫口扩张≥7 cm、麻醉效果差、巨大儿、子宫下段形成差者子宫切口撕裂率高,反之子宫切口撕裂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前正确判断胎方位、胎先露下降及宫口扩张程度、胎儿大小、子宫下段形成情况,并采取改变麻醉方法、切口方向、手术方式等相应措施,可有效避免子宫切口撕裂.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74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患者占总数的10.58%,胎先露≥+2.5cm、枕后位、巨大儿、再次剖宫产者、麻醉效果差者的撕裂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先露、胎方位、胎儿体重等因素与切口撕裂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黄明晓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722-372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收集行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的患者215例进行分析。结果切口撕裂54例,过度试产、持续枕后位、枕横位、麻醉差引起切口撕裂率明显增加。结论切口撕裂的原因与胎方位为持续枕后位、枕横位、取头时未转为枕前位、过度试产引起胎头嵌顿较深、取头困难、麻醉效果欠佳均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撕裂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对860例首次剖宫产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切口撕裂伤128例,占14.88%;枕后位较枕前位、枕横位易发生切口撕裂,发生率分别占(64.06%,10.16%,25.78%)。128例子宫切口撕裂中麻醉效果不佳占35.94%,子宫下段形成差占25.75%。结论:剖宫产前必须判断麻醉效果,结合胎方位,子宫下段形成情况,先露下阵情况等因素,以免子宫切口撕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双层连续缝合法辅助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应用于剖宫产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两组均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单层连续缝合法,观察组采用双层连续缝合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年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腔粘连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双层连续缝合法辅助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应用于剖宫产产妇能降低产后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改善盆腔粘连情况,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胡敏 《临床医学》2011,31(1):84-8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横切口裂伤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裂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子宫下段横切口裂伤与临产、异常胎位、巨大胎儿、胎头深嵌等密切相关,且易发生于切口左侧。结论子宫下段横切口裂伤是剖宫产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行剖腹产的产妇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采用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新生儿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胎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切口疼痛、切口延裂、盆腔粘连、术中血尿、胎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更佳,能有效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加快产妇术后康复,提高新生儿分娩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选取传统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936例纳入传统组,改良式剖宫产术420例纳入观察组,对比相关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腹前出血浸润纱布块数低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产褥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式剖腹产优于横切口高位子宫下段剖腹产,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产妇康复更好、更快。  相似文献   

9.
权红琴 《临床医学》2012,32(1):83-84
目的 探讨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胎头娩出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河南省宁陵县妇幼保健院自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者10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产妇中胎头娩出困难的原因为胎头高浮35例,占33.33%;胎头深定骨盆29例,占27.62%;麻醉效果欠佳16例,占15.24%;巨大儿8例,占7.62%;胎儿过度仰伸7例,占6.67%;腹壁切口或子宫切口相对较小6例(包括子宫狭窄环2例),占5.71%;其他4例,占3.81%.结论 正确把握剖宫产时机,术前充分估计胎头娩出的难易程度、适当的手术切口、良好的麻醉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有利于母婴安全,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多采用双层结合。我院自1990年改用单层缝合,具有子宫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现切口裂开或出血病人,操作简便。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0年12月~1996年12月在我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661例。产妇年龄20~43岁,平均28.9岁;孕周32~46周,平均39.3周。其中1122例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单层缝合为实验组,另外539例采用双层缝合为对照组。实验组剖宫产术指征:胎儿窘迫534例,头盆不称196例,臀位101例,高龄初产或珍贵儿79例,前胎剖宫产62例,妊高征51例,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26例,其他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宫产术式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0例。观察组采用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宫产术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对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子宫口撕裂和娩头困难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术式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以及并发症方面较之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具明显优势,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In most instances, the rising rate of cesarean sections is not justified by markedly lower maternal or fetal mortality. Fifty to 60 per cent of patients previously delivered by cesarean section subsequently may have vaginal deliveries. Judicious use of Pitocin can eliminate primary cesarean section for cephalopelvic disproportion and uterine inertia. Fetal distress, transverse presentat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some cases of midpelvic arrest of the fetus may justify cesarean se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2例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原因。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第二产程中行剖宫产术202例病例资料分析,并与同期810例在第一产程行剖宫产的病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的出血量,出血的发生率及出血原因。结果在第二产程行剖宫产术中出血量(368±261)ml和出血发生率(1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在第二产程行剖宫产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48.5%),子宫切口裂伤(33.3%),胎盘因素(18.2%),第二产程组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切口裂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第二产程中行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切口裂伤是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产妇的评估及产程的观察,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才能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以及术中的出血量和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简称切口妊娠)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切口妊娠患者经腹部或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临床治疗及病理结果。结果 15例超声及临床诊断为切口妊娠的病例中,4例表现为切口区混合性包块,1例切口内见妊娠囊,8例妊娠囊壁局部突入切口内,大部分位于宫腔下段,2例妊娠囊位于宫腔中央,切口区见子宫蜕膜突入。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提供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均未复发。结论:剖宫产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医源性因素,手术时应用纱布垫保护子宫周围术野,缝合子宫壁时避免缝针穿过子宫内膜层,关腹后冲洗腹壁切口,降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削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刮宫产术后因经期延长、月经淋漓就诊患者,阴道超声检查时见子宫前壁下段、子宫体和子宫颈交界处有大小、深浅不等的突向肌层的裂隙及液性暗区。结论剖宫产术中注意子宫切口缝合技巧可预防子宫切口憩室发生,阴道超声或联合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刮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侯红瑛  李萍  彭其才  吴玲玲  范建辉 《新医学》2010,41(10):637-639
目的:探讨潜伏期与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后改行剖宫产的手术指征的差异。方法:选择足月初产妇108例,根据分娩镇痛实施时宫口开张情况分为潜伏期组(宫口〈3cm)65例和活跃期组(宫口〉13cm)43例。取同期152例未实施分娩镇痛、因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的产妇为对照组。记录3组产妇的剖宫产指征、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及新生儿阿普加评分。结果:潜伏期组剖宫产指征的前3位依次为活跃期停滞、胎方位异常、胎儿窘迫;活跃期组则依次为胎儿窘迫、胎方位异常、活跃期停滞。潜伏期组和活跃期产妇因胎方位异常、胎儿窘迫而改行剖宫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潜伏期产妇因活跃期停滞而行剖宫产的比例明显高于活跃期组及对照组(P均〈0.05)。在不同时期实施分娩镇痛后改行剖宫产产妇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普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实施分娩镇痛后改行剖宫产的主要指征均为胎方位异常、胎儿窘迫、活跃期停滞。在潜伏期无法耐受产痛的产妇可尽早实施分娩镇痛,但要重视产程中发生宫缩抑制等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8月在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子宫切口憩室患者均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净,经期7~24(15.2±3.5)d,其中1例表现为不孕,3例有经期下腹坠痛。术前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检查显示,憩室宽度为15~28(20.2±4.0)mm,深度为6~20(12.3±3.6)mm。患者剖宫产手术指征为瘢痕子宫(3例)、胎膜早破(2例)、难产(1例)和胎儿窘迫(3例)。5例剖宫产术中切口缝合1层,4例缝合2层。9例患者均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子宫切口憩室,无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无输血。9例均月经复潮且症状得到改善,经期缩短为6~9(7.5±2.0)d。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子宫切口憩室的治愈率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对子宫切口部位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结合剖宫产术后结果,回顾性分析21例子宫切口部位胎盘植入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 21例子宫切口部位胎盘植入者产前正确诊断20例,诊断符合率95.2%(20/21);漏诊1例。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19例,低置胎盘2例。19例子宫切口部位胎盘植入患者为典型声像图表现:1前置胎盘;2子宫前壁下段子宫切口部位胎盘后间隙消失;3胎盘内陷凹;4CDFI示弓形动脉走行呈节段性血流信号中断,呈簇状、团状血流。2例患者声像图表现为非典型。结论产前超声检查能显示子宫切口部位胎盘植入的范围和血流情况,也能显示胎盘位置及其与宫颈内口、子宫切口部位的关系,可为临床手术医师提供重要的术前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取胎困难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720例剖宫产术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中发生取胎困难的42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84例剖宫产为对照组。结果:取胎困难的主要原因:胎头高浮(45.24%)、子宫下截形成不佳(30.95%)、切口过小(14.29%)、麻醉效果不佳(11.91%)、巨大儿(9.52%)。以上多种因素合并存在35例占83.33%。观察组取胎时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妇并发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子宫下截形成不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剖宫产术中取胎是关键。发生取胎困难,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产妇损伤。术前对胎头高低、子宫下截情况、麻醉及胎儿大小应有充分估计,并备好相应助产器械,术中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发生取胎困难,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