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PT、APTT、FIB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轻度肝炎的Pr,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中度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阿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对慢性重度和慢性重型性肝炎的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轻度和中度性肝炎的APTT、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的APTT、FIB有显著性差异(0.05〉P〉0.02),对重度和重型性肝炎的APTT、FIB,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肝炎患者PT、APTT、FIB凝血指标变化的检测,能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肝病病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琪  马晓艳  王虹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417-1418,F0002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非妊娠妇女、正常妊娠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含量。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妇女的PLT、PT、AP,IT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和非妊娠妇女(P〈0.05);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较非妊娠妇女的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FIB含量高于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妊娠组FIB含量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产前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前清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止凝血相关指标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人分别测定PA、ChE、PT、APTT、FIB、TT,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患者组PA、ChE和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患者组PT、APTT、TT三项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阳性检出率为PA(90.0%)〉ChE(77.5%)〉PT(72.5%)〉TT(57.5%)〉APTT(52.5%)〉FIB(50.0%)。结论联合检测PA、ChE和PT、APTT、FIB、TT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CTP及MELD两个评分系统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并了解评分系统优劣。方法101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 A级37例、Child B级18例、Child C级46例,按MELD评分分为〈18分和≥18分两组分别为69例和32例,另选正常对照组32例,检测其PLT、ALB、PT并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各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各组的PLT、ALB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硬化A级与C级患者的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各级患者的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评分各组及对照组之间的PLT、ALB、P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与PLT、ALB之间还存在负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检测PLT、ALB、PT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的判断。CTP及MELD两个评分系统在本院均适用,MELD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的孕妇及30例正常(出血量〈500ml)剖宫产孕妇作对照,采用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剖宫产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结果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孕妇与30例对照组比较发现:孕子剖宫产前后PT/PTINR、API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产前明显高于产后(P〈0.05),FIB产前明显低于产后(P〈0.05),TT产前产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孕期5~10周早期妊娠妇女和孕足月(37~42周1妊娠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选择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孕妇各30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25名正常健康妇女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IB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O.05),TT差异不明显,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IB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P〈0.01)、APTT(P〈0.05)、TT(P〈0.01)、t-PA(P〈0.0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P〈0.05)、ATⅢ(P〈0.01)、PLG活性(P〈0.01)、PC(P〈0.01)、PAI(P〈0.0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抗凝活性下降及易发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程度,防止出血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凝血功能与乙肝临床分型及血清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乙肝患者330例为研究组,收集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HBV-DNA含量,比较临床分型各组的PT、APTT、FIB的关系和按血清的HBV—DNA定量分组的各组PT、APTT、FIB的关系。结果除了慢性乙肝(轻度)组的PT值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乙肝患者的PT、APTT值都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慢性乙肝(重度)和乙肝后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慢性乙肝(轻度)组相比3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血清HBV—DNA定量分组的各组患者的PT、APTT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NA定量大于或等于10^3copy/mL的各组患者的APTT值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随临床分型的加重而加重,但与病毒拷贝数的增加无正相关。APTT值的检测是反映乙肝患者凝血功能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0.
吴金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0-1911,1913
目的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h、术后3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TT、PT、APTT、Fib的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TT、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及时对此类患者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方法:19例行原位肝移植术晚期肝病患者,观察在术前(T0)、手术60min(T1)、无肝10rain(T2)、新肝5min(T3)和新肝120min(T4)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PL),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rate)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分析Sonoclot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比较,T3时ACT、APTT明显延长,PL明显升高,PLT及PF均降低(P〈0.05)。(2)ACT与APTT,凝血速率与FIB浓度在T0~T4明显相关(P〈0.05);PF与PLT计数在T0和T4明显相关(P〈0.05),而在T1~T3无明显相关性(P〉0.05)。(3)Soncolot能够及时反映机体纤溶亢进及低凝状态。结论: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能对肝移植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作出较为快速、准确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孕妇血浆中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普利生双通道(2000—2)血凝分析仪,对门诊及住院妊娠各期及产褥期孕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早期、中期至晚期进行性缩短(P〈0.05),晚期到临产期无显著变化(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早期至中期明显缩短(P〈0.01),维持晚期妊娠,到临产期又缩短显著(P〈O.05);纤维蛋白原(FIB)早期到中期升高显著(P〈0.01),维持晚期妊娠,到临产期急剧升高(P〈0.01);凝血活酶时间(TT)妊娠期直到临产期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随着妊娠期的延长,出现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这一妊娠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妊娠期应密切检测PT,APTT,TT及FIB。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d、3d、7d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其中21例同时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Ⅲ complex,TAT)。并与正常健康对照19名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TAT升高(P〈0.05),2例进展性卒中患者TAT明显增高(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TT、PT、APTT无明显动态变化(P〉0.05),FIB含量入院后7d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普通凝血指标不能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TAT明显增高对进展性卒中早期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国江  李妍  马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552-355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26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和8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检测其PT、APTT、FIB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肝恶性肿瘤PT、APTT结果增高,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除肝癌合并丙肝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的表达有助于辅助诊断肝脏损伤程度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等有关指标的改变与复发性流产发生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和50例复发性流产疾病患者,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疾病组与正常足月妊娠组相比,PT、APTT、FIB、ATUI、PLT、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抗凝血指标说明复发性流产疾病孕妇比正常孕妇具有更高的凝血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17.
凝血四项指标在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一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我院产科148例孕妇正常分娩前后和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自动检测。结果孕妇正常分娩前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PT—INR、APTT、TT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正常分娩后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正常分娩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72h后恢复。在分娩前后联合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并动态观察,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孕产妇凝血功能情况,对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出血以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汤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2例2010年至2012年于清远市中医院ICU住院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按照指南要求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汤治疗。治疗前及治疗7d后两组均检测PLT、PT、APTT、FIB、D—D等凝血相关指标,并记录APACHE-Ⅱ评分,随访统计住院天数及28d病死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PLT、PT、APTF、FIB、D—D等凝血指标均有改善(P均〈0.01),对照组仅PLT、FIB、D-D有改善(P均〈0.01);且治疗后,治疗组PLT、FIB高于对照组(P均〈0.05),PT、APTT、D-D低于对照组(P均〈0.05)。(2)治疗后两组APACCHE-Ⅱ评分均下降(P均〈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住院天数相近。(4)两组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汤可通过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两种间隔时间冲洗法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肝素血液透析(HFHD)中15min或30min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透析管路1次对管路血液凝集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寻找合理的冲洗频率。[方法]将40例有高危出血倾向采用HFHD治疗100例次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次。A组间隔30min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透析管路1次,B组间隔15min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透析管路1次。监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观察每小时透析器及管路的凝血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B、Hb、PLT检测结果组内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PT和APT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b、PLT、PT、APT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高危出血倾向的病人行HFHD时采用30min冲洗1次透析管路不但能起到安全、有效的抗凝血作用,而且可以达到减少透析总超滤量、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透析治疗调整肝素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57例MHD患者分别在透析前和透析后30min抽取静脉血栓测其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透析后30min时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较透析前显著延长(P〈0.01),其中23例透析后TT超出测量范围,而PLT、FIB与透析前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HD患者透析前后PT、APTT和TT变化很大,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调整肝素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