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5岁,因“发现右侧乳房无痛性肿物2年余”于2010年4月17日入院。查体: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大小约5 cm×5 cm×4 cm肿物,质地偏软,无压痛,表面欠光滑,边界清楚,可推动,与皮肤无粘连。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乳外上象限探及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4.6 cm ×4.5 cm×3.7 cm,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不均。于局部麻醉下行右乳肿物切除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为:(右乳腺)脂肪肉瘤。遂于全身麻醉下行右侧乳房单纯切除术,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规病理示:(右乳腺)多形性脂肪肉瘤。免疫组化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erbB -2(-),vimentin(+),S-100(+)。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进行辅助放化疗,于2010年4月26日出院,随访至2011年8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2.
3.
乳腺叶状囊肉瘤比较罕见 ,往往与较大的纤维腺瘤不易区别 ,我院自 1987年至 2 0 0 2年共收治 4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收治 4例 ,均为女性 ,年龄 2 1~ 60岁。皆在乳腺外上方生一肿物 ,已有 2~ 4年历史 ,逐渐长大 ,来院就诊。检查在乳腺外上象限有一圆形或椭圆形肿物 ,质韧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1例较大的肿物直径为 7cm ,表面皮肤变薄 ,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腋窝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入院均被误诊为乳腺癌 ,早期的 1例做了改良根治术 ,其后 3例均做单纯乳腺切除术 ,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叶状囊肉瘤 ,腋窝淋巴结清除的 1例无转移。4例… 相似文献
4.
乳腺叶状囊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特殊肿瘤。此瘤大多属良性,少数因细胞分化不良,可发生远处转移,称为恶性叶状囊肉瘤。我院外科从1987至1994年共收治5例乳腺叶状囊肉瘤,其中3例为恶性,现结合临床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本组5例病人均为女性,年龄26至60岁,平均年龄46.8岁,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7年。5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始均为较小的无痛性的乳腺肿块,其中4例乳腺肿块有在短期内迅速增大为巨大肿块的病史,肿块甚至占据整个乳腺,但是不与皮肝,胸大肌筋膜粘连,肿块可以推动,腋窝淋巴结阴性。另外,有2例病例的乳腺肿块表面皮肤静脉怒张。本组5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单纯乳房肿块切除术,2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行乳房改良根治术。切下标本均行石蜡病理切片检查,2例报告为良性乳腺叶状 相似文献
5.
6.
7.
乳腺叶状囊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疾病。我院自1980年以来共收治30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14~49岁,平均31.5岁。主要表现为乳腺胀痛不适,有6例无明显症状,有3例有乳头溢液,有2例伴有低热。病变部位:左侧乳腺20例,右侧乳腺10例。(其中外上象限10例,乳腺外侧14例,占据整个乳腺者6例)。病理结果: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叶状囊肉瘤。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随访全部健在。有3例在术后1年局部复 相似文献
8.
9.
为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组织来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1例叶状囊肉瘤与同期的5例腺纤维瘤和8例巨大纤维腺瘤进行了波形蛋白(Vim)、平滑肌肌动蛋白(Act)、S-100蛋白、溶菌酶(Lys)、结蛋白(Des)标记,对胶原Ⅰ、胶原、Ⅲ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结果表明,51例叶状囊肉瘤、8例巨大纤维和5例纤维腺瘤Vim标记均阳性,51例叶状囊肉瘤中,Act,S-100,Lys,Des分别有28例、19例、3例和1例阳性,8例巨大纤维腺瘤中仅1例Act阳性。免疫组化标记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意义(P<0.05),尤其三种以上标记阳性时具有显著意义(P<0.01)。28例叶状囊肉瘤具有肌纤维性质,其中11例明显起源于肌上皮细胞。依据肿瘤的命名原则和观察结果,如将叶状囊肉瘤称为腺肌纤维性肉瘤。能覆盖92.2%的病例;称腺肌纤维组织细胞性肉瘤,能覆盖96.1%的病例,结论:绝大多数叶状囊肉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的成纤维和成肌纤维性,少数同时又具有多向组织分化倾向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17例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 17例中 ,行广泛局部切除 2例 ,乳腺单纯切除 12例 ,乳腺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 3例。随访时间 1— 16年 (中位时间 5 7年 )。 5年生存率 98 3% ,5年局部复发率 5 8%。结论 乳腺叶状囊肉瘤的可靠诊断是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可行多次局部切除 ,局部切除后反复复发者应行乳腺切除。对于少数多次复发和全身转移者 ,辅助化放疗将有助于减少复发和转移。乳腺叶状囊肉瘤预后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和手术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相似文献
12.
周红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1):83-84
目的结合乳腺叶状囊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鉴别诊断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3例乳腺叶状囊肉瘤病例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叶状囊肉瘤病例中10例行全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另有3例因肿瘤瘤体小,且属低度恶性,行大区段切除手术,未做淋巴清扫。2例因分化程度较好,原发肿瘤误诊为纤维瘤,术后复发,纠正诊断后再行全乳切除;以上病例随访至今,1例为重度恶性,术后26个月死亡;2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效果满意;其余患者无复发或转移,并无瘤生存。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是一种易误诊的肿瘤,而又具有潜在复发倾向,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是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 例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超声特征和乳腺癌及乳腺纤维瘤的鉴别诊断.结果:彩超显示叶状囊肉瘤以不均匀中低回声为主,为分叶状,肿块大,边缘清楚,呈多囊性变,少见钙化,血流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叶状囊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 1岁。3年前查体发现腹部有一包块,近3个月来包块增长迅速,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腹胀,要求手术治疗。查体:血压12 5 / 87mmHg ,心率86次/分,呼吸17次/分。腹部膨隆如足月妊娠,肝、脾未触及;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心电轴右偏;B超示腹部巨大实性占位。于2 0 0 3年7月16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巨大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可,分离组织后发现其根部与肠系膜上动脉关系密切,派生血管丰富,经过游离结扎周围组织,完整切除巨大肿物。肿物体积为5 6cm×4 4cm×15cm ,重2 0kg ,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巨大脂肪肉瘤。患者经住院10d痊愈… 相似文献
15.
16.
青春期乳腺叶状囊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春期乳腺叶状囊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采用光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形态学表现。结果 光镜下肿瘤主要由良性的上皮和不同分化程度的纤维样间质细胞构成,免疫组化间质细胞ER、PR均阳性,并与间质细胞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青春期乳腺叶状囊肉瘤属高度恶性,易复发,其发生可能与青春期高度分泌雌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疾病,又称乳腺分叶状囊性肉瘤,由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纤维组织恶变而来,是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混合的恶性肿瘤[1].国外学者1938年首次报道,并认为良性[2].1982年WHO依组织学分类原则,把该肿瘤改名为"乳腺分叶状肿瘤",并分为良性、临界性病变和恶性三类[3].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