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Smart Prep)跟踪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以不同注射速率和对比剂剂量与螺距的选择的最优化方案。方法:对头颅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追踪触发的优点,对患者首先以常规经验采集图像定位像并选取触发扫描测试层面,然后进行追踪触发扫描。回顾性分析600例曾行头颅CTA检查患者,a.按注射速率分为3组,常规剂量100 ml,每组15例,Al组:R=2.5 ml/s,A2组:R=3.5 ml/s,A3组:R=4.5 ml/s,从6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b.按剂总量不同分为3组,每组15例,Bl组:100ml,B2组:75 ml,B3组:55 ml,亦从6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c.按准直和螺距的选择不同分为3组:准直为1.25,螺距C1:0.562:1,C2:0.938:l,C3:1.375:l,从600例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结果:用Smart Prep跟踪技术能够在脑血管内对比剂充盈达高峰期时进行采集原始图像,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2%。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分析A1、A2、A3三组,A2组图像时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等分支显示结果优于A1、A3。分析B1、B2、B3 3组大脑前中后动脉等各支,3组差异无显著性。分析C1、C2、C3 3组脑动脉各分支,评分结果C2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跟踪技术能更好的显示靶血管,使用3.5 ml/s的注射速率,可减少对比剂剂量,应用0.938:1的螺距可以减少患者所受辐射的剂量,减少扫描时间,图像质量优于大螺距,可以更好的显示脑动脉血管各级分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中应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可行性.方法:将30例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患者分为2组,A组采用优维显3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80 ml、生理盐水20 ml;B组采用优维显370mgI/ 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生理盐水50ml.注射速率均为5 ml/s.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像,评价两组病例的下肢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并测量股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结果:两组病例均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小动脉分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栓塞的部位,两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虽然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高于A组.下肢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评分,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时,使用高浓度低剂量优维显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3.
程燕  钟唐力 《四川医学》2021,42(1):82-85
目的探讨Force CT大螺距和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在心脑一站式联合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患者CTA资料。A组58例:头颈心一站式联合扫描CTA,应用大螺距、双低剂量及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一站式联合扫描; B组60例:冠状动脉CTA: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 C组60例:常规头颈部动脉CTA。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对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记录并比较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颈总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图像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噪声(SD),计算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ED)和平均碘摄入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前降支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辐射剂量、平均碘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辐射剂量降低约79.7%,平均碘摄入量降低约46.1%。结论大螺距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心脑一站式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减少了对比剂碘量的摄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螺距扫描对头颈血管减影CTA成像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从而在不同头颈血管病变中选择合适的螺距进行扫描。方法 搜集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46例患者头颈血管减影CTA影像资料,按照螺距分成A、B两组各23例;A组扫描螺距为0.984,B组扫描螺距为0.516;对A、B两组图像中颈部动脉、颅底较大动脉及颅内动脉分支行主、客观分析,对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采用主观分析进行评分,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分支CT值、本底噪声、信噪比,并统计辐射剂量。 结果 A、B组两种螺距扫描在颈部动脉及颅底较大动脉的主观评分、图像信噪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CT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但CT值均>300HU,其接近或处于血管成像合适的CT值范围,对成像不构成影响。A、B两组扫描对颈部动脉、颅底较大动脉解剖结构显示及颅底骨质去除影响不大;对颅内动脉分支主观评分、平均CT值、图像信噪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图像均优于A组图像,其显示颅内动脉分支更多、更细小、管壁更光整。 A组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 对于病变位于颈部或颅底较大血管处可使用0.984的螺距接受较少辐射剂量获得满意的减影CTA图像;对于怀疑颅内较小血管病变可使用0.516的螺距获得高质量的减影CTA图像,但须接受较多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第2代双源CT双能扫描头颈部CT血管成像减少造影剂用量的可能性.方法 将57例进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给予不同剂量的高浓度造影剂和48 ml生理盐水,并采用不同的延迟时间.假设小剂量团注测试计算的达峰时间为T s.A、B及C组的造影剂用量分别为40、45及50 ml,延迟时间分别为(T+1)、(T+1)及(T+2)8.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直窦强化程度的CT值,以及造影剂注射对侧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分叉水平)的CT值.采用4分法评价颈部静脉对动脉的影响及颅内动脉分支的显示情况.结果 除A组患者颈内静脉及直窦的强化程度均低于其余两组外(P<0.05),其余3组患者的目标血管强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颈部静脉影响及颅内动脉分支显示情况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第2代双源CT双能扫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使用小剂量团注测试估测扫描的延迟时间,能减少造影剂用量,并且得到比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李俊君  杨新官 《华夏医学》2012,25(2):220-223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低剂量造影剂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肺动脉造影中造影剂的使用剂量。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心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即(Smart prep监控技术)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检查。A组选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碘海醇370mgI/ml,剂量80ml,注射流率4ml/s。B组选用相同造影剂30ml,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随即以相同速率注射40ml生理盐水,两组病例CT扫描参数相同。对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成像后的断面图像进行分析,影像评价标准按5级行盲法评价:1级2级为不合格,3级为合格,4级5级为优秀。结果: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CTPA影像质量评价显示,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内浓度的测量CT值差异评价显示均良好,40ml低剂量组血管内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上与80ml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图像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降低造影剂的注射量,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螺距对胰周动脉血管的显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螺距对胰腺周围动脉血管显示的影响。方法:采用预设的A(15/0.986)与B(23/1.438)两组螺距,随机的对80例(A组40例,B组40例)胰腺患者分别进行多期扫描,并将扫描后动脉期的原始数据进行薄层软组织函数重建,而后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R、MPVR和MIP等图像后处理,显示动脉血管及其各级分支情况,并采用计分法分别记录其分值。结果:A、B两组分值分别为4.23±0.66(分)和4.05±0.55(分),两组分值经统计学处理后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螺距对胰腺周围动脉血管的显示无差别。结论:在确保胰腺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增加螺距有利于病人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低"扫描技术(低管电压及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20例,A、B为低浓度对比剂组:对比剂为碘克沙醇(碘浓度为270 mgI/mL),A组管电压80 kV,B组管电压100 kV;C组为常规高浓度对比剂对照组:对比剂为碘帕醇(碘浓度为370 mgI/mL),管电压为120 kV;3组管电流均采用350 mA.对比3组中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CT值及颈总动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值,同时测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碘摄入量.结果:所有患者的颈动脉及其分支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CT值分别为:A组(541.37±53.23、612.28±71.69、575.94±75.09、348.11±27.07)HU,B组(470.75±66.32、557.00±95.48、533.75±65.00、314.00±44.29)HU,C组(423.05±30.02、539.66±66.38、488.38±43.89、294.05±27.23)HU,3组中各支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A组(0.43±0.10)mSv,B组(0.87±0.44)mSv,C组(1.45±0.15)mS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碘量分别为A组(20970.00±679.49)mg,B组为(20790.00±714.35)mg,C组为(28736.67±931.15)mg,A、B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A、B、C 3组颈总动脉的SNR值分别为51.19±7.05、49.81±8.19、68.80±5.66,CNR值分别为45.32±8.01、43.90±7.60、58.4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的主观评分A组为(3.65±0.59)分,B组为(3.80±0.41)分,C组为(3.90±0.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双低CTA检查能在较大幅度降低碘摄入量及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临床满意的图像,合适管电压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体重指数(BMI).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A扫描时对比剂的不同注射方案对其图像影响,寻求最佳注射方案。方法 选取240例体重相近患者随机平均分成A、B、C 3组行冠状动脉CTA扫描。A组应用双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70ml对比剂,随后追加20ml生理盐水;B组应用双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50ml对比剂,随后追加20ml混合剂(盐水∶对比剂为1∶1),C组应用3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50ml对比剂,第2期注入20ml混合剂(盐水∶对比剂为1∶1),随后追加生理盐水20ml。评价3组CTA图像升主动脉(AO)及冠状动脉三大分支CT值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比较3组间上腔静脉、右心室硬化伪影及室间隔显示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C两组在减少10ml对比剂情况下,3组间AO及冠状动脉三大分支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上腔静脉、右心室硬化伪影高于A、C两组(P<0.05),C组室间隔显示率高于A、B两组(P<0.05)。结论 应用第3时相对比剂注射方案,既能有效减少造影剂用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较好地显示室间隔,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2型糖尿病脑血管早期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临床症状的患者分为A组(病程≥10年)、B组(病程<10年),与年龄相近的30例对照组(C组)接受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对比分析各组人群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末段、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及频谱图像的差异。结果 A组、B组患者与C组间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显著升高(P均<0.01),PI基底动脉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A组、B组患者和C组间脑动脉的PI值均显著升高(P<0.01);糖尿病组(A组+B组)脑血管硬化较C组明显(P<0.05),脑血管异常也较C组明显(P<0.01)。结论 TCD检测无症状2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可以为及时制定干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无心肾功能异常的患者50例行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检查,根据对比剂使用剂量将其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注射对比剂剂量80 ml;低剂量组注射对比剂40 ml后随即注射生理盐水40 ml,注射速率都相同。两组患者CT扫描参数相同,均使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70 mgl/ml,注射速率为4 ml/s。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分别对两组不同剂量对比剂成像的肺动脉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分析、评价。影像质量按5级评价,并测量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结果两组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均显示均良好,两组间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CTPA图像质量评价显示,常规剂量组5级图像8例,4级图像11例,3级图像6例,低剂量组5级图像7例,4级图像13例,3级图像5例,两组均未见1级、2级图像。两组间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采用40 ml的低剂量对比剂可使怀疑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各级分支显影,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能够达到诊断要求,并降低对比剂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对比剂剂量条件下上腹部CT的强化效果.方法:将81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按0.9 mL/kg(A组,27例)、1.1 mL/kg(B组,25例)、1.3 mL/kg(C组,29例)的标准分成3组,分别测定腹主动脉及门静脉的强化峰值,经工作站重建后根据肝动脉及门静脉显示情况作出评定,并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脉强化峰值中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强化峰值中3组资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动脉显示分级情况3组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显示分级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9、1.1、1.3 mL/kg 3种剂量在肝动脉期扫描时具有同样的强化效果;剂量越大门静脉强化峰值越高,门静脉显示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怀疑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扫描参数及方法:层厚10 mm,间隔10 mm,螺距1.375∶1,速度:27.50 mm/rot,对比剂量100-120 ml,注射速率:3.0-3.5 ml/s,使用SmartPrep自动跟踪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2例中有髂总动脉瘤2例,小腿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髂总动脉闭塞1例,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1例,闭塞2例,髂内、外动脉狭窄1例,闭塞1例,股动脉狭窄2例,小腿动脉狭窄、闭塞1例。动静脉畸形2例,2例未见异常,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2例同时行MRA检查,3例行DSA检查。结论使用跟踪技术的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下肢血管病变较为优化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低管电压及低对比剂用量对头颈部CTA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 收集经太湖县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A扫描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人数及用药剂量为:A组20人,管电压100 kV,碘剂:1.0 ml/kg,0.9%生理盐水:1.2~1.0 ml/kg;B组19人,管电压100 kV,碘剂:0.8 ml/kg,0.9%生理盐水:1.2~0.8 ml/kg;C组18人,管电压80 kV,碘剂:1.0 ml/kg,0.9%生理盐水:1.2~1.0 ml/kg;D组18人,管电压80 kV,碘剂:0.8 ml/kg,0.9%生理盐水:1.2~0.8 ml/kg。分别记录各组的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颈总动脉CT值,胸锁乳突肌CT值及对比剂用量等。 结果 4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均达到诊断要求。C、D组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A、B组;B、D组的对比剂用量低于A、C组,C组颈总动脉CT值明显高于A、B组,4组的胸锁乳突肌CT值无明显差异。 结论 低管电压及低对比剂用量扫描可以用于头颈部CTA血管造影,并且可以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大大减少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功能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功能状态与病程的关系。 方法 :38例 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临床症状的患者 ,分为A组 (病程≥ 10年 )、B组 (病程 <10年 )两组 ,与年龄相近的 17例对照组接受经颅多普勒 (TCD)检查 ,对比分析各组人群大脑中动脉 (MCA)、颈内动脉 (ICA)末段、大脑前动脉 (ACA)、基底动脉 (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 (PI)、屏气指数 (BHI)的差异。 结果 :A组MCA和B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B组或对照组 (P <0 .0 0 1) ,A组和B组患者MCAPI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而且A组BHI明显低于B组或对照组 (P <0 .0 0 1)。 结论 :BHI客观地反映了血管反应性 ,糖尿病病程加速了脑血管反应性的衰退 ,TCD检测提供了脑血管功能状态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相同碘浓度下,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中对颅脑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可疑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以3.5ml/s的速率将70mL对比剂一次注入.B组以第一期3.5ml/s的速率注射50mL,第二期以2.0ml/s的速率,将剩余的20mL对比剂注入.分别分析其横断位图像,MPR图像,分别测量颈动脉分叉层面右侧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窦汇的CT值,同时观察脑动脉细小分支显示情况.结果 A组窦汇的CT值明显高于B组,(P<0.05)各组间CT值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在各动脉的CT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双期注射碘对比剂在头颅CTA实际应用中静脉的干扰明显低于单期注射法,图像质量优于单期注射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冲洗对提高CT血管成像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A、B组对比剂剂量分别按照1.0ml/kg、1.5ml/kg体重计算;C组比剂剂量按照1.0ml/kg体重计算,另注生理盐水0.5ml/kg体重(注射完对比剂后按照相同速率注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结果A组、B组、C组重建门静脉赋分为优或良的百分率分别为33.4%、53.3%和58.4%,A组与B组、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20),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结论低剂量的对比剂(1.0ml/kg)加生理盐水冲洗可获得与较大剂量对比剂(1.5ml/kg)同等质量的重建图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冲洗对提高CT血管成像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A、B组对比剂剂量分别按照1.0ml/kg、1.5ml/kg体重计算;C组比剂剂量按照1.0ml/kg体重计算,另注生理盐水0.5ml/kg体重(注射完对比剂后按照相同速率注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结果A组、B组、C组重建门静脉赋分为优或良的百分率分别为33.4%、53.3%和58.4%,A组与B组、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20),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结论低剂量的对比剂(1.0ml/kg)加生理盐水冲洗可获得与较大剂量对比剂(1.5ml/kg)同等质量的重建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双球管模式超低管电压(70 kV)下肢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收集90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70 kV管电压,双球管模式,SAFIRE-3;B组:100 kV管电压,单球管模式,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C组:70 kV管电压,单球管模式,SAFIRE-3。测量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的4个血管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CT值,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ratio,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并比较3组间辐射剂量。结果:①双球管70 kV组(A组)和单源70 kV组(C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的3个血管ROI的CT值高于单源100 kV组(B组),双球管70 kV组SNR及CNR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远端细小分支的显示双球管70 kV组(A组)明显优于B、C组,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C,双球管70 kV组(A组)较单源70 kV组(C组)辐射剂量升高约24%,但较单源100 kV组(B组)辐射剂量降低约18%。结论:大螺距双球管模超低管电压70 kV联合迭代重建技术下肢CTA检查,可降低辐射剂量,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并有利于远端细小血管分支的显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乙状结肠动脉的影响。方法收集68例行下腹部和盆腔MS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并分成A,B两组;其中,A组(注射速率3ml/s)43例,B组(注射速率5ml/s)25例。采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thin)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血管重建,观察不同注射速率MSCTA后乙状结肠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病例的乙状结肠动脉主干都能清晰显示,显示率为100.0%,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VR图像均能清晰显示乙状结肠动脉的主干,但均对边缘动脉及直小动脉显示欠佳。B组MSCTA对边缘动脉及直小动脉的短支、长支显示优于A组。结论 A,B两组均可良好显示乙状结肠动脉主干,B组MSCTA图像对乙状结肠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优于A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