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选择阴道分娩方式进行再次分娩的临床推广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产科2014年至2018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产妇为分析对象,有50例,根据再次分娩方式将其分为A组与B组,对应剖宫产分娩、阴道分娩。对产妇资料分析后归纳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用阴道分娩的可行性。结果在分娩指标诸如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住院时间、新生儿评分等方面,两种分娩方式产妇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B组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所得数据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选择阴道分娩,其分妊娠结局与剖宫产再次分娩无明显差异,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情绪平稳,对于母婴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均有积极影响,在临床有突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刘晓红 《吉林医学》2013,34(6):1057-1058
目的:回顾性分析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选择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其中39例行剖宫产,11例行阴道分娩,比较分析两组母婴情况。结果:剖宫产组(39例)子宫破裂1例(2.6%),新生儿窒息0例(0%);阴道分娩组子宫破裂及新生儿窒息均为0例(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组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在有试产适应证的情况下采取阴道分娩,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量,保障母婴健康,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科处理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581例患者分娩方式及其临床资料.结果 581例患者中,选择再次剖宫产425例(73.15%),选择阴道试产156例(26.85%),其中阴道分娩成功107例(68.59%),选择性再次剖宫产与同期首次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感染、新生儿窒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患者经阴道分娩与同期阴道分娩患者相比,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住院天数和新生儿窒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患者,在具备阴道分娩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予以试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4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分娩24例,剖宫产121例,且两种分娩方式对于新生儿的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感染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后发热、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剖宫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证产科安全性的情况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也可以选择阴道试产的分娩方式,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28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次剖宫产(A组)230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B组)53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C组)230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D组)50例进行对照.结果:①B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D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A组较B组产后出血量高,严重粘连的发生率高,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产后出血率较C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32,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不增加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50例分娩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曦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668-67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选择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次剖宫产(RCS)132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18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132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18例进行对照。结果:(1)1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24例阴道试产,其中18例试产成功,成功率75%;手术产率88%。(2)VBAC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VBNC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RCS组较VBAC组产后出血量高,严重粘连的发生率9%,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VBAC组,RCS组产后出血率较PCS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不增加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瘢痕子宫妊娠再次剖宫产可明显增加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的分娩方式与母婴结局,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0例剖宫产后足月妊娠再分娩患者,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n=42)和剖宫产组(n=48),对比分析两组不同分娩方式的危险因素与母婴结局.结果 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显著少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使用镇痛剂2例(4.8%),明显少于剖宫产组的45例(93.8%)(P<0.05);阴道分娩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大出血、产褥病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P<0.05);比较两组新生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倡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选择阴道试产,可降低再次剖宫产率,并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10月10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73例再次剖宫产(RCS)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者进行对照,将其中35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与随机抽取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者进行对照.结果:10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中48例阴道试产,35例试产成功,成功率72.9%;再次剖宫产(RCS)73例,手术产率67.6%.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与VB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CS组较VBAC组产后出血量高,平均住院天数多,经济费用高(P<0.05,P<0.01);RCS组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PCS组(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行剖宫产术的绝对指征,符合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前次剖宫产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前次剖宫产再次妊娠孕妇186例,按分娩方式分阴道分娩组67例及剖宫产组119例,观察两组的分娩结局.结果 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指标与剖宫产组产妇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肺炎与剖宫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次剖宫产再次妊娠符合阴道试产条件下可进行阴道分娩,可以降低产后出血量和产褥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次剖宫产(RCS)56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3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60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50例进行对照。结果:①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38例阴道试产,其中30例试产成功,占34.9%,再次剖宫产56例,占65.1%;②VBAC组产后24h出血量、术后发热、新生儿窒息和住院天数均比RCS组明显减少(P〈0.05);③VBAC组产后24h出血量、术后发热、新生儿窒息率、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VBNC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RCS组产后24h出血量较PCS组明显增多(P〈0.001),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相比利多弊少,符合阴道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时分娩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瘢痕子宫待产孕妇207例,所有孕妇均选择阴道试产分娩,根据试产结局将其分为试产成功组和试产失败组,即阴道分娩组和再次剖宫产组,分别131例和76例。比较2组孕妇的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产褥病率、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各临床资料差异,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临床资料对孕妇分娩方式选择影响。结果再次剖宫产组的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产褥病率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再次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的年龄、孕周、产前体质量指数(BMI)、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子宫下段厚度、阴道分娩情况、胎儿估重、分娩前宫颈评分等产前因素和潜伏期时间、尿潴留、临产后胎方位、宫缩程度、潜伏期宫颈评分等产时因素比较具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孕周、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子宫下段厚度、胎儿估重、分娩前宫颈评分、产前BMI、阴道分娩情况、潜伏期时间、尿潴留、临产后胎方位、宫缩程度、潜伏期宫颈评分等产前和产时因素均是影响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在严格筛选年龄、产前BMI、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瘢痕厚度等适应指征情况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选择阴道分娩,有助于改善孕妇分娩结局,提高分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并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生产的瘢痕子宫妊娠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每组45例,A组中的产妇进行阴道试产,B组中的产妇进行再次剖宫产,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 A组的分娩成功率为88.9%低于B组100%的成功率;但是A组产后并发率为8.9%,低于B组22.2%的产后并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4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率为8.9%,B组中有10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率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分娩方式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的产妇的分娩的结局无影响,但是A组并发症发生几率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自然临产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选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自然临产患者60例,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患者60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RCS)患者50例,首次剖宫产(PCS)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对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VBAC)组与VBNC组、VBAC组与RCS组、RCS组与PCS在分娩方式、分娩结局、母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中,VBAC 24例,成功率40%.VBAC组在产时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比例、住院天数上与VB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BAC组的产时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比例、住院天数均低于R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CS组产时出血量、腹腔粘连比例、愈合不良比例均高于PCS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自然临产后,通过严密观察产程,给予充分阴道试产的机会,经阴道分娩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王凤莲 《医学综述》2012,18(17):2934-293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方式的选择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妇女88例,根据产妇情况进行阴道试产,阴道试产失败转为急诊剖宫产,或者根据患者剖宫产指征直接行剖宫产。并将阴道分娩成功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同期无剖宫产手术史阴道分娩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产程时间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阴道试产成功率为80.0%。观察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和产褥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选择分娩方式时,可根据产妇具体情况进行阴道试产,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7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7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分娩成功率、产程时间、Apgar评分和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为90.8%(69/76),对照组为98.7%(75/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窒息程度及平均分)及出血量(产时出血量和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应给予进行阴道分娩机会,提高自然分娩率,减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月-2006年1月住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70例分娩方式进行分析。结果:17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中,有62例(36.5%)行再次剖宫产,有108例(63.5%)阴道试产,71例(65.7%)试产成功;37例(34.3%)试产失败。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官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官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符合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可阴道试产,发现异常应及时再次剖宫产,再次剖宫产仍以子宫下段切口手术疤痕为切口可以避免因剖宫术再次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7.
林进  杜莲芳 《吉林医学》2013,(32):6661-666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者的不同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3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单胎头先露)妊娠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阴道分娩75例与随机抽取非剖宫产阴道分娩75例进行对照分析,再次剖宫产275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275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50例孕妇择期再次剖宫产238例,阴道试产112例,75例成功阴道分娩,占67%。阴道试产失败37例,占33%。再次手术产率79%。剖宫产史阴道分娩组在总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产后出血等方面与首次剖宫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窒息及切口愈合不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绝对指征,结合前次剖宫产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及本次妊娠情况B超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考虑,符合试产条件,严密监护下可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选择阴道试产分娩产妇3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再次剖宫产分娩产妇42例为对照A组,另选取同时期收治的首次妊娠阴道分娩产妇50例作为对照B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分娩结局及临床一般情况。结果观察组试产成功率低于对照B组,阴道助产率高于对照B组(P < 0.05)。观察组产妇产时、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A组(P < 0.05~P < 0.01)。观察组产妇和对照B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程时间及住院时间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子宫下段厚度和盆腔粘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剖宫产术后7~10年妊娠者子宫下段明显变薄,与术后2~6年内妊娠组及对照B组剖宫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B组剖宫产者较术后2~6年内妊娠组子宫下段更薄(P < 0.01)。术后7~10年和2~6年妊娠者,盆腔粘连比例均较对照B组增加(P < 0.05~P < 0.01)。结论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选择阴道分娩,相比实施剖宫产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应加强产前监护,严格控制阴道试产的适应证与临床指征,以提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56例分娩方式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15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41例与随机抽取非瘢疤子宫阴道分娩(VBNC) 41例进行对照.结果:156例中64例进行阴道试产,41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4.1%.选择性剖宫产91例.VBAC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再次剖宫产(RCS)产后出血量比VBAC组高,平均住院天数比VBAC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符合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可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产程中镇痛分娩与无镇痛分娩试产的成功率,并分析比较两组试产失败的原因及改行剖宫产术后的相关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产程中行镇痛分娩300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及无镇痛分娩30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产妇试产分娩的成功率,分析比较失败的原因及改行剖宫产术后剖宫产术指征、催产素使用率、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情况.结果 镇痛分娩组300例中试产成功274例,成功率为91.3%,无镇痛分娩组300例中试产成功173例,成功率为57.7%.两组试产失败的主要原因均为胎方位异常、活跃期停滞、胎儿窘迫、产程延长和胎头下降停滞等,其中镇痛分娩组试产失败原因中以胎方位异常、活跃期停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镇痛分娩组(P〈0.05或〈0.01),而胎儿窘迫、产程延长和胎头下降停滞的发生率低于无镇痛分娩组(P〈0.05),催产素使用率高于无镇痛分娩组(P〈0.01),改剖宫产术中及产后24 h出血量均多于无镇痛分娩组(P〈0.05或〈0.01),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无镇痛分娩组(P〈0.01).结论 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指导可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的风险,但对试产失败后行剖宫产术者其子宫收缩会有一定的影响,使催产素使用率增加,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