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电灼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26例电灼伤患者血浆中血小板P-选择素、内皮素(ET-1)、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并加以分析。结果在电灼伤早期,P-选择素和ET-1显著增高;ATⅢA先下降,然后在1周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变化不明显,但1周后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电灼伤激活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致使病人处于血栓前状态,或局部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619例次正常人及382例次重型肝炎(重肝)患者,应用一期法测定血浆凝血因子Ⅱ:c、Ⅴ:c、Ⅶc、Ⅷ:c、Ⅸ:c、Ⅹ:c、Ⅺ:c、Ⅻ:c、以及应用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定因子Ⅱ:Ag、Ⅷα:Ag、Ⅷ:β:Ag、VWF:Ag;同时又测定ATⅢ:A、ATⅢ:Ag、PC:Ag及TPS:Ag、FPS:Ag。  相似文献   

3.
凝血因子Ⅷ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14例糖尿病人的血浆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及相关抗原、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和ADP及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表明糖尿病人的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及相关抗原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有血管病变者增高更为显著;糖尿病人无大血管病组抗凝血酶Ⅲ明显高于有大血管病组和正常组。提示上述改变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赤芍总苷(TPG)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大鼠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结果:TPG能够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P<0.01);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Ⅴ及内源性凝血因子Ⅸ的活性(P<0.05,P<0.01),能显著升高大鼠AT-Ⅲ活性(P<0.01)。结论:TPG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并揭示了其部分抗凝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丽  李岚 《中外医疗》2012,31(32):17+19-17,19
目的分析比较血小板冰冻前后凝血因子变化。方法测定并分别比较30份新鲜血浆的凝血因子FⅦ、FⅧ、FⅨ及凝血4项指标PT、AFIT、TF、FIB冰冻前与冰冻1d、7d后的变化。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凝血4项指标APTT、PT、TF、FIB冰冻前与冰冻后1d、7d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因子FⅦ、FⅧ的活性水平冰冻后1d、7d均较冰冻前低(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活性水平降低;FIX的活性水平冰冻后1d与冰冻前比较,差异地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后7d较均较冰冻前低(P〈0.05);FⅡ、FⅤ、FⅩ冰冻后1d与7d较冰冻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冰冻后会导致凝血因子FⅦ、FⅧ、FⅨ活性降低,且随着冰冻时间的延长活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收集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因子与D-二聚体(D-D)的变化规律,探讨蛇伤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对2019年6~8月深圳市中医院46例竹叶青蛇咬伤的住院患者开展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观察分析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的内源性凝血因子4项[抗血友病因子Ⅷ(FⅧ)、血浆凝血活酶Ⅸ(FⅨ)、血浆凝血活酶前质Ⅺ(FⅪ)、接触因子Ⅻ(FⅫ)]、外源性凝血因子4项[凝血酶原Ⅱ(FⅡ)、前加速素易变因子Ⅴ(FⅤ)、前转变素稳定因子Ⅶ(FⅦ)、凝血酶原X(FⅩ)]及D-D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1)蛇咬伤后的第1天,患者的内源性凝血因子除FⅫ无明显变化外,FⅧ显著高于正常值,FIX、FXI有所升高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且均呈现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第5天较前回落的规律。(2)蛇咬伤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患者的外源性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Ⅹ水平均无明显变化。(3)蛇咬伤后内源性凝血因子FⅧ、FⅨ、FⅨ水平升高的比例第1天为67.4%、37.0%、21.7%,第3天为76.1%、69.6%、32.6%,第5天为69.6%、63.0%、30.4%;内源性凝血因子FⅫ及外源性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Ⅹ水平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均在正常范围内;而D-D水平升高的比例在第1天、第3天、第5天分别为76.1%、95.7%、95.7%。【结论】(1)蛇毒可使促凝系统活跃,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或正常;造成的纤溶系统紊乱以内源性凝血途径为主,对外源性凝血途径无明显干扰。(2)D-D水平升高可作为诊断竹叶青蛇咬伤敏感度较高的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变化,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Ⅰb/Ⅸ、GPⅡb/Ⅲa、GP Ⅰb、GPⅡb、GP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 并与34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GP Ⅰb/Ⅸ、GPⅡb/Ⅲa、GP Ⅰb、GPⅡb、GPⅢa及P-选择素表达荧光强度均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表达异常可能是出血性血小板病的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多种凝血因子(F)活性变化;与D二聚体(DD)比较,探讨各指标对VTE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VTE患者110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75例和肺血栓栓塞症(PTE)35例;对照组116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因子FⅠ、FⅡ、FⅢ、FⅤ、FⅦ、FⅧ、FⅨ、FⅪ、FⅫ活性和DD。结果(1)VTE组FⅤ:Ac、FⅧ:Ac、FⅨ:Ac、Fbg和DD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FⅫ:Ac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TE组FⅡ:Ac、FⅦ:Ac、FⅪ:Ac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TE主要危险因素为FⅨ:Ac、Fbg和D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ROC曲线分析FⅨ:Ac、Fbg和DD对VTE早期诊断的价值,其AUC分别为FⅨ:Ac(0.75)、Fbg(0.797)和D-dimer(0.788)。结论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增高在VT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与VTE发生有显著关联性。FⅨ:Ac、Fbg和D-Dimer水平增高是VTE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Fbg对VTE早期诊断价值最大,DD次之,其次为为FⅨ:Ac。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板蓝根不同部位提取物,即30%醇沉多糖Ⅰ、50%醇沉多糖Ⅱ、70%醇沉多糖Ⅲ,及板蓝根水提取液的大孔树脂水洗脱部位Ⅳ、10%醇洗脱部位Ⅴ、30%醇洗脱部位Ⅵ、50%醇洗脱部位Ⅶ,以及分得的单体落叶松脂素-4,4'-二-O-β-D-二葡萄糖苷(CB) Ⅷ、异落叶松脂醇Ⅸ的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活性.方法 采用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体内实验,通过计算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等,综合检测板蓝根提取部位及单体化合物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结果 Ⅱ、Ⅲ、Ⅳ、Ⅴ、Ⅵ、Ⅶ、Ⅷ及Ⅸ可明显延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存活天数,与病毒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Ⅳ、Ⅴ、Ⅵ、Ⅶ、Ⅷ及Ⅸ可减少感染小鼠死亡率;同时Ⅱ、Ⅵ、Ⅶ及单体Ⅷ可明显降低肺指数(P<0.05),肺指数抑制率分别为31.4%、28.5%、30.5%和34.0%.结论 板蓝根有效组分Ⅱ-Ⅸ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提示其中化合物CB可作为抗病毒的主要有效及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