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文献类型 治疗2 证据水平 1b3 文献来源 Izbicki J R,Passlick B,Pantel K,et al.Effecti-veness of radical systematic mediastinal lymphad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cancer,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Ann Surg,1998,277:138-1444 背景 问题: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能否提高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杨浩贤  杨学宁 《循证医学》2003,3(2):100-102
1 文献类型 治疗2 证据水平 1b3 文献来源 Wu Y L,Huang Z F,Wang S Y,et al.A randomi-zed trial of systematic nodal dissection in resectable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02,36(1):1-6 吴一龙,王思愚,黄植蕃,等.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1,23:43-5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8年3月-2002年3月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并对病例的临床TNM分期、术后TNM分期、区域淋巴结切除总数目、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大小等5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4例病人中,术后分期改变16例,占47%(16/34);共清扫纵隔淋巴结311枚,平均每例9.15枚;10例N2患者中清扫104枚纵隔淋巴结,32枚淋巴结有转移,其中7例为单区域转移(L1),3例为2个区域转移(L2);淋巴结转移比30.8%(32/104);淋巴结的大小与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应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了解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特点 ,更合理地对N2 肺癌进行治疗 ,现将我科 2 0 0 0年 3月 1日— 2 0 0 4年 3月 1日经根治性切除的 6 9例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 6 9例均为原发性肺癌 ,男 5 5例 ,女 14例 ;年龄 4 5~ 76岁 ,平均 6 4 .4岁 ;中央型 33例 ,周围型 36例 ;全肺切除 2例 ,肺双叶切除 15例 ,肺叶切除 5 2例。病理类型 :鳞癌 5 4例 ,腺癌 15例。1.2 方法 对每例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淋巴分组以Naruk…  相似文献   

5.
李刚  肖凌  欧袁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59-1660,166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6年5月手术切除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136例,其中传统肺癌根治术68例,自2002年后所有肺癌行根治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68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传统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1.2%、21.0%,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2.7%、44.4%。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增加。  相似文献   

6.
7.
日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最佳治疗方式仍然是外科手术根治,包括Ⅰ期、Ⅱ期和部分Ⅲa期患者[1]。其标准手术方式是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目前业界共识。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不断提高,临床高分辨率CT技术的广泛应用,早期肺癌发现率越来越高。此类肺癌均以手术根治为最佳治疗方式,但目前临床存在很大争议的是此类小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差异。方法共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7例接受全胸腔镜手术(试验组),33例为开胸手术(对照组),对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和站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切口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拔管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试验组清扫淋巴结数为(17.6±7.8)枚,对照组为(19.4±5.7)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胸腔总引流量低于对照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死亡。结论全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可以达到等同传统开胸手术的效果,同时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达  刘继先 《吉林医学》2008,29(19):1627-1629
目的:探讨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12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I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9.5%、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A期、I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5%、1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7.8%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1.4%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I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促进术前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分析86例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为肺癌病例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并与53例肺部非恶性病变的病例比较。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肿大与不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其癌转移率(MLNM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部位主要发生在第2、3、5和7组。病程越长、原发病灶的T分级越高,则MLNMR越大(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MLNMR依次增大(P〈0.05),有毛刺征者比分叶征、偏心空洞征及单纯包块者MLNMR都大(P〈0.0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和癌转移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可以促进术前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术中超声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术中超声(intraopertive ultrasonography,IUS)在肺癌手术中检出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能力及其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对28例肺癌患者进行了IUS研究,并和术前CT进行对比,逐区记录纵隔和肺门所发现淋巴结的个数、大小、部位,并分别根据各自标准预测其是否为转移。每例手术均行纵隔和肺门淋巴结清扫,切除的淋巴结均做记录并送病理检查。结果:①CT和IUS的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73.9%(119/161)和86.3%(139/161),P=0.005。②IUS以几何尺寸、声像特征为标准,CT以几何尺寸为标准,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73.7%,88%,66.7%(P=0.149);特异度分别为78.3%,66.7%,75.8%(P=0.666);准确度分别为68.4%,81.8%,64.7%(P=0.174)。结论:IUS是肺癌手术中探查和发现纵隔淋巴结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吕斌  张维  陶磊 《安徽医学》2002,23(3):27-28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12月~2001年7月27例肺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中同时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术,所取淋巴结分别分组、标记、固定,然后石蜡包埋,切片镜下观察.结果本组共廓清纵隔淋巴结172组,其中42组病理证实有癌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4.4%.分布为肺上叶肿瘤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4%,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7.4%、15.2%和27.3%;肺下(中)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8.8%,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18.9%、18.8%和37.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在施行肺癌根治切除术时,肺叶或全肺切除同时应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的广泛廓清,才有利于增加手术切除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3.
张志强 《医学综述》2014,(1):170-171
目的研究和探讨胸腔镜辅助肺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临朐县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84例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3例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对照组41例采取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清除数、累计生存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传统的开胸手术在手术用时为(114.3±21.6)min,低于研究组的(175.7±24.1)min;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318.5±65.7)mL vs(492.2±45.9)mL];研究组的引流时间为(3.4±1.1)d、住院时间为(9.5±3.2)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7.2±2.5)d、(14.1±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清扫淋巴结数、累计生存率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进行肺癌淋巴结清扫安全可靠,可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同等疗效,且具有住院时间短、出血少等优势,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 116例肺癌肺叶或一侧全肺切除术患者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按肺癌淋巴结分布规律对区域性及非区域性淋巴结进行了根治性清扫,共清除同侧纵膈淋巴结(N2)淋巴结2 366枚。手术切除的肺叶和淋巴结行病理切片检查,其中鳞癌46例,腺癌62例,大细胞肺癌4例,腺鳞癌6例,其他4例。根据病理标本结果,对肿瘤部位、分型、大小、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16例中57例(49.1%)存在N1或N2淋巴结转移以及N1、N2淋巴结共同转移。清除的2 366枚纵隔淋巴结中转移的淋巴结(N2)426枚,纵隔淋巴结转移率18%。结论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机会很大,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肺癌部位、细胞类型、肿瘤T分级和细胞分化程度都有密切关系。手术要达到根治目的,提供患者生存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和术后的效果.方法收集Ⅰ~Ⅲa的NSCLC144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肺切除时行系统纵隔淋巴清扫术,对照组肺切除时仅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纵隔淋巴结肉眼怀疑转移者则行该淋巴结摘除术.分析淋巴结清除总数口淋巴结转移数口淋巴结转移率口手术并发症,术后进行随访.结果研究组共清除淋巴结657枚,转移淋巴结402枚,转移率为61.2%(402/657);对照组共清除淋巴结275枚,转移淋巴结215枚,转移率为78.1%(215/27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研究组仅1例转移,对照组中2例复发,4例转移.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能够减少术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病人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詹烜 《中外医疗》2014,(9):73+75-73,7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措施和治疗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严密监测患者治疗期间的各项临床症状和生命指标,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3年的生存率为35.7%,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为28.6%。结论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良好的临床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在治疗期间进行淋巴结清扫十分重要,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促进术前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分析86例手术治疗并病理确诊为肺癌病例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并与53例肺部非恶性病变的病例比较。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肿大与不肿大的纵隔淋巴结其癌转移率(MLNM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部位主要发生在第2、3、5和7组。病程越长、原发病灶的T分级越高,则MLNMR越大(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MLNMR依次增大(P<0.05),有毛刺征者比分叶征、偏心空洞征及单纯包块者MLNMR都大(P<0.0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肿大和癌转移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可以促进术前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癌手术中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分化性甲状腺癌上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规范性功能性颈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Ⅳ、Ⅵ区。Ⅵ区淋巴结阳性者合并其他区淋巴转移占58.3%。颈部无外形明显异常,无肩胛疼痛综合征。81,3%患者无耳后区皮肤麻木,无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等并发症。结论 凡手术适应证选择得当,施行功能性颈清术既能达到根治目的,又能保存功能及外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非小细胞肺癌N2淋巴结清扫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治疗仍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5年生存率仍在30%~40%之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转移和复发,而纵隔淋巴结(N2)转移是影响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N2的转移机制还不清楚。现今争议的焦点在于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及其是否能提高NSCLC分期准确性及改善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不同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3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数据。结果:入组患者200例患者行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363例患者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比,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清扫纵隔淋巴结个数较少(9.84±8.55 vs 13.09±9.31,P<0.01);发生多站N2淋巴结转移较少(15.8%vs 55.7%,P<0.01);局部复发率(12.0%vs 6.6%,P<0.05)和远处转移率(28%Vs 18.2%,P<0.01)较高;但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清扫方式并不是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2组比较所有入组患者生存率和不同肿瘤大小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具有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一致的肿瘤治疗效果,可以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范围内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