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14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缺陷人群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病(PSM)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少漏诊和误诊,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自身防护,现将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培养出的1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PM)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m arneffei 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 arneffei 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PM是条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患者易感染。感染后表现多样,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呈坏死样丘疹、局部脓肿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X线胸片表现及胸腹部CT表现。结景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强6例,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2例,网织结节影1例;行胸部CT检查的3例患儿均可见小叶中心结节,其中1例表现为弥漫粟粒样结节,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小叶间隔增厚伴局部小叶中央型肺气肿;行腹部CT检查的2例患儿均显示肝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肠壁增厚。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儿童艾滋病常见的机遇性感染,胸部及腹部多器官受累,常见影像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肺实质及间质病变、肝脾肿大。  相似文献   

4.
26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伴有机体免疫力下降,其临床表现多数无特异性,极易出现误诊.现对我院1999年9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26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培养方法与体会,以提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HIV初筛为阳性的43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培养,培养仪器为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后转种于血平板与沙保罗琼脂平板上,于25℃与37℃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菌落特征与镜下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为双相型真菌,25℃条件下培养为霉菌相,培养48-72h后可见菌落周围出现水溶性玫瑰红色素。37℃条件下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为圆形、卵圆形、腊肠样孢子,无色素。结论: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对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患者,从其体内能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疾病的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Liao X  Ran Y  Chen H  Meng W  Xiang B  Kang M  Xiong Z  Zhuang J  Peng X  Deng C  Li G  Li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25-32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1)用酶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的HIV抗体;(2)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真菌形态;(3)取皮损做真菌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在25℃和37℃培养中从大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特征。结果: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贫血、丘疹性皮肤损害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在组织细胞外真菌较长,常弯曲,有横隔,似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易误诊,确诊需作真菌培养,此真菌特征为温度双相性;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例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PSM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切片提示真菌性肉芽肿,血培养、肺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结论 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病理活检和真菌培养是确诊依据,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由Cappon等1956年在越南巴斯德研究所工作时首先从越南野生中华竹鼠肝脏中分离出并命名的。1973年Disalvo报道了人类首例自然感染的病例,目前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尤其以东南亚各国及我国南部地区居多。我国于1984年报道首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2],之后陆续报道的病例日益增多,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与其他深部真菌病的表现相似,临床上可分为进行性播散型和局限型。本病多继发于艾滋病,目前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本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少见,又因其病情复杂无明显特异性而容易漏诊、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北京地区艾滋病合并播散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艾滋病患者21例,其中发现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例。均为广西人,有婚外性行为史。无吸毒史,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最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最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计数少于50细胞∕μ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12.
高飞  林禾 《疑难病杂志》2011,10(9):711-712
<正>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S)是由一种罕见的致病性双相青霉菌所致,多继发于AIDS或免疫功能低下及应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病少见,诊断不易,容易漏诊。而患者的预后与能否尽早诊断及尽早地抗真菌治疗密切相关。现介绍我院诊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例,借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1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PM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过程。结果:10例AIDS合并PM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皮疹、咳嗽、消瘦、贫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合并感染者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时;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有效;6例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4例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PM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力严重低下的情况,如果不早期诊断及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临床死亡率较高;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均有效;骨髓穿刺找真菌孢子、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为有效的确诊方法。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控制后,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延长HIV合并PM感染者生命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现就艾滋病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素菌病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本地居民,因发热3d于2010年1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3d前在家中出现发热,体温39~40℃,无咳嗽,无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青霉病)的胸部影像表现及治疗后转归.方法 对83例艾滋病合并青霉病患者的胸部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患者胸部X线、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5种类型:(1)以结节病变为主要表现29例;(2)以斑片或大片状渗出为主要改变27例;(3)以肿块病变表现6例;(4)双肺呈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5例;(5)双肺呈弥漫粟粒病变5例;(6)其他表现11例.治疗后肺部病灶明显吸收、消失77例,死亡6例.病灶呈双肺弥漫分布的患者病死率为14.6%(6/41),高于其他病灶分布患者(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计数多少与病死率关系不大(P>0.05).结论 青霉病绝大部分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胸部表现多种多样,以双肺弥漫性病变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案治疗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效果与经济效果。方法5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8例,予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天2次,治疗12周;B组24例,予氟康唑400mg/d静脉滴注,2周后予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天2次,治疗10周。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A组有效率(89.28%)高于B组(66.67%),P<0.05。A组、B组两组的成本-效果(C/E)分别为22.02、35.85。结论A组方案为较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1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中,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龄(35.5±11.0)岁,仅1例病人病变局限在肺部,其余均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肺为主要受累器官之一,100%病人有发烧和咳嗽,22%有气促,80%有贫血,70%有明显消瘦,53%有淋巴结病,所有病例胸片均有异常改变,然而以上表现均无明显特征,也可见于其它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一种更具特征性的表现为皮损(75%),最常见为中心坏死凹陷的丘疹,89%的病人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为阳性,所有病例口吐痰培养均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分析:100%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敏感,88%对氟康唑敏感,30%对酮康唑敏感。治疗转归:90%治疗后胸片示炎症完全吸收或好转。89%病例CD4 细胞计数均少于50cells/ml,CD4/CD8为0~0.51。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常见病原之一,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阳性率高,CD4 细胞计数均少于50cells/ml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早期选用敏感药物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nosis Marneffei,PSM)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经验。方法分析38例艾滋病合并PSM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过程。结果34例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好转出院,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结论艾滋病合并PSM感染并非临床少见,只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吴汉刚  梁克诚 《广西医学》2008,30(5):752-753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所致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我国广西是最早报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地区[1].随着AIDS患者的增多和肿瘤患者化疗强度的增加、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国内广东、湖北、云南、江西、北京、上海、重庆等近几年陆续有散发病例报告.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无明显特异性,故易漏诊、误诊.现就将我院近5年来确诊的7例PSM临床资料并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告作一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增加对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吴吕燕  唐明照  韦巧革 《海南医学》2014,(13):2009-2010
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是由致病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PM)所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其好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抑制者或免疫低下者,在东南亚地区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于第3位,是引起艾滋病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