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和测序技术,对73例散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16例甲状腺瘤患者组织BRAF基因突变进行筛查。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42例存在突变;而在甲状腺瘤组中未发现突变。BRAF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转移以及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中的一种常见的自身抗体,Tg Ab值增高常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易发展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近几年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认为Tg Ab可能成为PTC的相关预测因子,但这一观点仍存在争议。Tg Ab对PTC的筛查和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病理学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患者超声(US)、临床特征及其与结节大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PTC及PTMC的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超声影像学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PTC组和PTMC组,其中将PTMC组分为最长径>5mm组和≤5mm组,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350例共发现412个结节,PTMC组259个,PTC组153个,其中最长径≤5mm为65例。结论 超声检查时PTMC患者和≤5mm患者偶然发生率高,因此在超声检查时应仔细评估结节的超声特征,对于可疑病例应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以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端粒酶在甲状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潜在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TRAP酶标定量检测法和TRAP凝胶电泳定性分析法,对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8 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8 例甲状腺肿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结果 (1)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组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7% ,12.5% ,12.5% ,0%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较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2)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与病灶大小、年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理分期晚期的检出率较早期的高(P< 0.05)。(3)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甲状腺正常组织组(P< 0.05)。(4)甲状腺乳头状癌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灶越大,年龄越大,病期越晚,端粒酶活性水平越高,伴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 0.05)。 结论 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标记物,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的良好的参考指标,深入研究端粒酶有助于发展新的肿瘤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Ki-67与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其癌灶局限于一侧甲状腺,术式为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癌旁组织分别为基本正常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状腺瘤,各15例,每例取癌及癌旁组织各一份,分别行连续切片。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测定单克隆抗体Ki-67与CK-19在相应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并测定Ki-67的增值指数。结果Ki-67、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44%(38/45),80.00%(36/45),皆与其在癌旁组织(良性病变)中的28.89%(13/45),20%(9/45)有显著性差异(P〈0.01)。二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多数为强阳性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则多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无1例强阳性表达。联合测定这两个指标,则可将其阳性率从80%左右提高到93.33%(42/4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Ki-67的增值指数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1),且伴有淋巴结转移者Ki-67的增值指数升高更明显(P:0.013)。结论Ki-67与CK-19的阳性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有辅助作用,联合检测这两个指标可提高诊断阳性率,测定Ki-67的增值指数有利于判断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FoxP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西安市第四医院行甲状腺乳头状癌切除的患者40例,为病例组;同时选择空心针穿刺病理确认为正常的甲状腺组织的患者3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详细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利用Realtime 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FoxP3 mRAN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根据FoxP3 mRNA的水平将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患者进一步亚分组,分为高FoxP3表达组和低FoxP3表达组,对比高FoxP3表达组和低FoxP3表达两组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症进程,并随访5年,统计分析FoxP3水平和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女性的数量高于男性(32例vs 8例).FoxP3蛋白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高于健康对照组[(9.78±1.36)vs(1.09±0.28)],FoxP3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34.23±3.17)vs (5.66±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分组中,高FoxP3表达组多表现为肿瘤直径较大,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数,高FoxP3表达组的17例高于低FoxP3表达组的5例,且促甲状腺素水平在高FoxP3表达组的水平较低FoxP3表达组升高[(23.15±5.23) vs(12.97±3.12)],且多出现淋巴转移,5年随访结果同样显示高FoxP3表达组的复发率较高(46.67% vs 72%).结论 FoxP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和复发,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生物预测分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V600E突变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65例PTC患者肿瘤细胞DNA中BRAFV600E点突变,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BRAFV600E点突变在PTC中的发生率为61.5%(40/65),其中40例BRAFV600E突变的PTC中有14例淋巴结转移,而未突变的25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10例,BRAFV600E点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7932).结论 BRAFV600E可能参与PTC的发生,但与PTC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谱,为进一步探讨mi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机制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2例PTC肿瘤组织和临近肿瘤未受侵袭的组织标本,临近肿瘤未受侵袭的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一半用于芯片检测,另一半用于荧光定量PCR检测.用Trizol法抽提组织标本总RNA,YM-100微离心滤器富集小RNA,含875个探针的miRHuman_13.0_091250 miRNA芯片检测PTC肿瘤组织标本和临近肿瘤未受侵袭组织标本miRNA的差异表达谱.利用TaqMan miRNA Assays定量PCR试剂盒,以U6 snRNA作为内标,对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 部分miRNAs在PTC肿瘤中表达异常, miR-433、miR-221和miR-21在PTC肿瘤高表达,miR-138、miR-26a和miR-709在PTC肿瘤低表达.结论 部分miRNAs在PTC肿瘤和临近肿瘤未受侵袭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可能参与了PTC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及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13年9月本院接诊的106例甲状腺肿瘤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余设为对照组,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对所有患者的甲状腺组织进行BRAF基因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B-rM蛋白表达情况,观察两组患者BRAF基因突变情况、B-rM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基因突变率48.3%显著高于对照组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B-rM蛋白阳性率63.8%,显著高于对照组6.3%,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BRAF基因突变率 与B-rd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BRAF基因突变在临床检测乳头状癌具有重要意义,对甲状腺肿瘤的性质判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与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7例患者共287个PTC病灶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对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2015 美国甲状腺协会复发风险分层,评估患者复发风险;比较不同复发风险PTC超声造影的差异。结果 低复发风险组中57.6%的病灶呈现低增强,中复发风险组中62.3%的病灶呈现等增强,高复发风险组中48.2%的病灶呈现高增强(P<0.0001)。PTC复发风险与造影增强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Spearman 秩相关系数为0.442(P<0.0001),且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χ 2=55.292,P<0.0001),表现为随增强强度增加PTC复发风险加大。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高增强、等增强与低增强相比,PTC复发风险明显升高(P<0.0001),OR值分别为17.5(8.4~36.2)、3.4(2.0~5.8)。结论 PTC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肿瘤复发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高增强灶多呈高复发风险,等增强灶多呈中复发风险,低增强灶多呈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瘦素(Leptin)及瘦素受体即肥胖基因(obesity receptor,OB-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相关性,为临床PTC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腺瘤组织标本20例和PTC组织标本60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eptin、OB-R在PTC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的表达,观察Leptin、OB-R在PTC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PTC中不同临床特征Leptin、OB-R的表达水平.结果 OB-R在PT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P=0.04).PTC中的双重表达率(46.7%)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20.0%,P=0.04).Leptin、OB-R表达水平均在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 cm、TNM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中明显升高(P<0.05),Leptin在有淋巴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增高(P<0.05),而OB-R表达则与是否淋巴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Leptin、OB-R在PTC中存在高表达,双重表达也较普遍,在甲状腺癌发生、浸润、转移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Leptin在PTC中具体作用机制若获得证实,则可能成为PTC预防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筛选PTC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方法以PTC组织为实验组,甲状腺腺瘤周围正常组织为对照组;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各组总蛋白,建立PTC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蛋白表达图谱。用Image Master 2DE1ite 5.0图像分析2组蛋白表达差异,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并搜索Swiss-port数据库查询蛋白功能。结果比较PTC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蛋白表达谱,共发现55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出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cytoskeletal 19、Mitochondrial 3,2-trans-enoyl-CoA isomerase、CD147、Cathepsin B、carbonyl reductase-1、annexin A1共6种蛋白质在PTC中高表达;tropomyosin-2、tropomyosin-1、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antigen-like isoform 2 precursor、fibrinogen beta chain共4种蛋白为低表达。结论 PTC与正常腺体组织间存在多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通过细胞周期调控、细胞代谢及影响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等机制参与PT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分析其超声表现特征,以提高甲状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乳头状癌的术前超声表现,病灶大小、回声、边界、钙化、内部的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伴随疾病等.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年龄平均46.7岁,男女比例为1∶5.41;173例共203个癌灶,乳头状癌灶与微小乳头状癌灶低回声、边界不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者在血流丰富程度、微小钙化出现率、术前超声诊断率方面均高于后者(P值分别为<0.01、<0.05、<0.01);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33.53%(58/173),其中乳头状癌与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微小乳头状癌不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术前诊断率较合并其他疾病者高(P<0.05),乳头状癌有无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对诊断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综合考虑甲状腺结节直径大小、边界、回声、微小钙化、颈淋巴结转移、结节内血流及伴随疾病等指标能更好地诊断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恶性度也最轻.约占甲状腺癌的半数,多见于儿童或年轻(40岁前)女性患者,有些患者在儿童时期曾作过颈部x线治疗.肿瘤生长缓慢,可在甲状腺内局限数年,病灶可经腺内淋巴管自原发部位扩散至腺体的其他部位和局部淋巴结,也可局限数年,故意忽视其性质.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的40 %~60%,肉眼发现时多为1~2cm的圆形肿块,无包膜,少数有不完整的包膜,以后逐渐向周围浸润.切面灰色或灰棕色,质地有的较软有的软硬.病理可见分化良好的柱状上皮呈乳头状突起,核清晰伴嗜酸性细胞浆,常可见同心圆的钙盐沉积.临床上以颈部结节或肿块就诊.晚期病人常有声嘶、吞咽障碍、呼吸不畅等症状.为肿瘤压迫喉返神经、食管、气管所致.甲状腺核素扫描时呈冷结节;颈部X线检查可显示瘤体有细点状或同心圆钙盐沉着.乳头状癌可由TSH的刺激而生长,用甲状腺激素可使之缩小.手术如包膜完整而无转移者,寿限正常.如有血管侵犯,则三分之一患者约有 10年存活率.治疗: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加化疗.  相似文献   

17.
赵涌 《重庆医学》1993,22(2):113-115
随着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理、临床研究的深入,近些年来不少作者根据其生长形态、细胞学特征以及临床预后的不同,在普通PTC之外又提出了几种新的病理形态学亚型,并得到了病理学者的普遍认可和重视,也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趋化因子与趋化因子受体结合后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凋亡、组织损伤和肿瘤的生长、转移等[1,2].本研究通过检测趋化因子CCR7在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CR7在甲状腺乳头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诊疗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0月齐鲁石化中心医院普外科诊治的8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彩超检查:结节内有微小沙粒样钙化者62例(79.4%),结节内或周围有较丰富血流者62例(32.4%),边界欠清有尾足者56例(61.8%),形态呈“站立式”生长、回声不均匀者48例(85.3%).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28例,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45例,甲状腺全切除16例,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论:高频彩超明显增加PTMC的早期检出率,PTMC不必全部行甲状腺全切术,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癌胚胎纤维连接蛋白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1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2例腺瘤和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癌胚胎纤维连接蛋白mRNA表达。结果 10例乳头状癌中8例癌胚胎纤维连接蛋白mRNA表达阳性,其他12例腺瘤、9例正常甲状腺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癌胚胎纤维连接蛋白mRNA在乳头状癌中特异性表达,提示癌胚胎纤维连接蛋白mRNA有可能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分子生物指标,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