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农全兴  林新勤  石健  岑平  周吉  林倩 《中国性科学》2013,22(6):58-60,68
目的:了解外来建筑工地民工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前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变化情况,探索有效的干预模式。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用系列宣传干预、持续同伴教育等综合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分析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认知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农民工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56.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的知识知晓率为51.8%。干预后,农民工对艾滋病多项知识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对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的知识知晓率提高到63.8%(P〈0.01)。结论:建筑工地民工艾滋病知识较缺乏,针对该人群特点实施同伴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可提高农民工对艾滋病的认知度,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型毒品吸食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高危性行为情况.方法:于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对看守所共计396名新型毒品吸食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性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新型毒品吸食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51.0%( 202/396 );使用新型毒品后最近3个月发生性行为的占63.4%(251/396),其中60.6%(152/251)的调查对象与多个性伙伴发生性行为,64.5%(162/251)的调查对象从未使用安全套.结论:新型毒品吸食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一般人群,在新型毒品作用下易发生无保护性的不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昆明市小学生及教师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水平,为制订和完善学校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市小学生及教师共926人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为92.4%,教师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为96.0%.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认识水平较低.结论 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但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应以参与式教学为主.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重庆市乡镇及城市男性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于2009年11-12月对重庆市4个区(九龙坡区、渝中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共760人进行了艾滋病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重庆市乡镇及城市的男性对艾滋病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6.40%,其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为84.00%,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为68.50%,对"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吗?"知晓率为70.10%;农民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只有59.80%,低于其他职业的人群,其艾滋病知识的得分也最低(5.98±2.89)。结论重庆市男性人群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全面,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高年龄组、低文化程度仍然是影响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昆明市中、小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水平,为制订和完善学校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全市小学、中学、职高在校学生共781人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为84.7%,民办学校小学生低于公办学校小学生15.7%: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认识不清。结论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一些非传播途径的认识有待提高。建议加强民办学校小学生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梧州市男男同性恋(MSM)艾滋病相关知识、性行为特征及感染情况。方法:对梧州市辖区内的55名MSM进行问卷调查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55名MSM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9.09%;最近6个月与男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0.9%。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09%。结论:为降低HIV感染风险,应在MSM人群中推广100%安全套,提倡正确的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了解手术室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现状。方法对某医院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知晓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职业暴露的方法和暴露后的紧急创口处理知晓度高,对暴露后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早期预防用药不了解,知晓率分别仅为33.33%、42.86%。结论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范知识知晓率较低,需提升手术室护士防护意识,落实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市中专生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为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市某中专2006年在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我市中专生掌握了一定的艾滋病相关知识;50%以上的同学对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持歧视态度;7.29%的同学有性生活史,3.13%的男同学有口吸毒品史;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中专学校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即时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应在学校开展全面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泸州市大学生有关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现状,为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研究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抽取泸州市四川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医学院三所大学在校的280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蚊虫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不高,知晓率仅只有50%左右;医学生的知晓情况好于非医学生;男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好于女生;城镇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也高于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知晓情况比低年级学生要好。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总体认知水平较高,但是掌握不全面,个别知识点存在误区。高校应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大学生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昆明市社区妇女的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为制定妇女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妇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结果共调查社区妇女778人,年龄(36.00±7.96)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6.1%(95%CI:83.7%~88.5%),传播知识为85.5%,预防知识为73.5%;获取艾滋病知识传播渠道中,较高的是电视/广播76.2%,报纸/书籍61.6%;使用安全套可预防艾滋病的认同较高(86.8%),每次都用安全套的较低(固定性伴19.8%,临时性伴21.2%)。结论昆明市社区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基本达到要求,但应加强预防知识和非传播途径的宣传;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用安全套可预防艾滋病的认同较高,但每次都用安全套的较低,在针对社区妇女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鼓励男性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贵阳市2011年至2013年建筑工地男性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性行为情况及HIV、HCV和梅毒感染率。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建筑工地1203名男性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及HIV、HCV和梅毒检测。结果:2011年至2013年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9.1%、42.1%、52.5%。年龄20~39岁、未婚、高文化程度者知晓率较高。感染HIV高危行为发生普遍,最近1年与暗娼每次都用安全套的分别为22.2%、16.7%、64.0%;最近1年与临时性伴每次用安全套的分别为27.3%、22.2%、17.9%;梅毒感染率2.5%、0.7%、1.0%;HCV感染率0.2%、0.5%、0.3%,2011年发现1例HIV阳性。结论:贵阳市建筑工地男性农民工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较低,今后要加强该人群宣传、干预及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惠州市流动女工性病与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宣教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惠城区1001名流动女工关于性病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宣教服务需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知识得分和宣教服务需求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性病/艾滋病综合知识平均得分(61.63±23.55)分。来自城镇、大专及以上、已婚、月收入4000元以上者性病/艾滋病知识得分较高;有过性行为,讨论过性问题者及对性病艾滋病宣教服务需求较强者得分较高。是否省内流动和现有知识明显影响她们接受宣教服务的意愿。结论:加强学校教育阶段的性教育和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普及安全性行为及相关知识,提供个性化的宣教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人群性病/艾滋病综合知晓率,改善她们生殖健康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估计江西省艾滋病各类高危人群的规模并预测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人数,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病例报告、哨点监测、专题调查等血清学数据,以县区为单位使用工作本簿方法(Workbook模型)进行艾滋病疫情估计。结果:江西省估计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8241例,依次在嫖客(31.8%)、男男性行为者(23.9%)、外出务工者(15.7%)、吸毒者(10.9%)、高危人群性伴(10.5%)、暗娼(3.6%)中流行。结论:江西省艾滋病仍处于较低流行水平,性传播途径仍然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东省中山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的相关行为、态度、知识,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血清流行病学对吸毒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HIV感染率为5.37%。静脉注射吸毒占吸毒人员的49.9%;静脉注射吸毒共用针具率为64.19%;96.60%的人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结论:针对该人群特点,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预防HIV在该人群中流行。  相似文献   

15.
270名暗娼性病/艾滋病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市收容教育所卖淫女学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及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为商业性性服务小姐的干预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该市收容教育所270名卖淫女学员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同时进行性传播疾病感染检测。结果收容所暗娼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4.07%。入所前商业性性行为中“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为81.1%,“最近一个月”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63%,从未使用的比例为5.6%。入所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接客数最多10个,平均1.56个。性传播疾病阳性率为51,1%,其中HIV抗体阳性率为3.3%。不同场所的暗娼在社会人口学、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结论不同场所问HIV/AIDS和STD感染无差异,不同类型场所均是艾滋病干预的重点。“街头”暗娼更易受到性病、艾滋病威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行为干预对女性性服务者接受预防艾滋病的效果。方法: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数法相结合方式选取我市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者实施连续行为干预,分析其掌握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和行为的结果分析。结果:干预后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并且中、低档场所的女性性服务者干预后安全套使用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总体比较干预后安全套使用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收入越高者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频率越高(OR=1.623);安全套观点总分越高、安全套使用的自我效能总分较高的人员使用安全套的频率越高。结论:连续行为干预可以帮助女性性服务者掌握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和行为,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应该继续在娱乐场所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甘肃省皋兰县2007~2009年娱乐场所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性行为改变情况,为项目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用统一的艾滋病专项调查问卷对娱乐场所的暗娼进行艾滋病知识和行为状况调查。结果:皋兰县娱乐场所暗娼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从项目开展初期的12.67%(2008年1月),达到目前的79.69%(2009年12月);暗娼最近一个月在商业性性行为中或与固定性伴使用安全套(每次都用)的比例在3年中均呈上升趋势,但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率较低。暗娼愿意接受干预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结论:暗娼的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其行为改变,应充分利用当前优越的艾滋病防治政策环境,确保各项干预措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性病患者对梅毒、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干预工作提供线索和数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梅毒、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问卷对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7月间的202例性病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梅毒、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影响知晓率的因素。结果:参与调查人员年龄以20~30岁为主,占56.93%;职业以外来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文员、学生为主,分别占19.80%、19.80%、13.86%和7.92%;同性恋者占19.31%。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81.19%)高于梅毒知晓率(67.33%)(χ~2=10.15,P0.05);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梅毒、艾滋病知晓率均高于高中及以下者(P值均0.05);同性恋者知晓率高于异性恋者;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获得途径以电视为主,占57.43%。结论:性病门诊患者艾滋病知晓率明显高于梅毒知晓率,梅毒、艾滋病知识各题知晓率间也有差异,文化程度和性取向是影响梅毒、艾滋病知晓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宣传艾滋病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大对梅毒等其他性病的宣传教育。需要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性健康教育促进方案,以提高大众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性病预防意识,避免或减少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To asses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s HIV and its testing among pregnant women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 west China, to inform the introduction of voluntary counselling and testing (VCT) programmes. METHODS: The study design was a cross sectional survey using self completion questionnaires. It was carried out in 12 hospitals in four high prevalence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under examination conditions by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at the routine antenatal examination by pregnant women. RESUL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from 840 pregnant women and 780 health professionals. Knowledge of HIV and its modes of transmission were good in health professionals but patchy in pregnant women. The weakest area in both groups was knowledge of maternal to child transmission. There was strong support for compulsory testing in pregnancy and at the premarital examination. But attitudes towards HIV/AIDS were negative: 23%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45% of pregnant women thought HIV was a disease of "low class and illegal" people, 48%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59% of pregnant women thought that HIV positive individuals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get married, and 30% of 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were not willing to treat an HIV positive individual. Levels of knowledge were higher and attitudes more positive in younger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better educated pregnant women. CONCLUSIONS: Community education programmes and intensive training of health workers must precede or accompany VCT programmes. They must particularly address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with HIV. Pilot VCT programmes are now under way in two of the areas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