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确诊感染梅毒的孕妇确诊了妊娠结局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等,以正常分娩患者为对照组,以不良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的梅毒孕妇为病例组,用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响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及其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患者26例,首次治疗孕周(OR=2.67;95%CI:1.99-3.59)、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16.89;95%CI:8.46-33.70)、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1.00;95%CI:6.46-18.72)、RPR滴度上1:8(OR=10.62;95%CI:6.69-16.85)、早期梅毒(OR=65.90;95%CI:38.29-113.44)、非青霉素治疗(OR=3.24;95%CI:1.50-6.97)是CS的危险因素;首次治疗孕周(OR=1.34;95%CI:1.22-1.48)、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3.68;95%CI:2.96-4.58)、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46;95%CI:1.38-1.56)、RPR滴度上1:8(OR=3.11;95%CI:2.50-3.85)、早期梅毒(OR=35.83;95%CI:23.60-54.40)、非青霉素治疗(OR=2.71;95%CI:1.74-4.24)是是APOs的危险因素。结论:孕期治疗延后或孕期未完成治疗或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小于4周、RPR滴度越高、早期梅毒感染、非青霉素治疗是CS和APOs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期首次治疗延迟、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的缩短、TRUST滴度增加妊娠梅毒CS和APOs发生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的93例妊娠期梅毒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干预的时机不同,将其分成了三组:12周(A组),12~28周(B组),28周(C组),比较各组治疗后的妊娠不良结局、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RPR滴度以及1min、5min Apgar评分。结果:C组妊娠期梅毒病人的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的高于A组和B组;C组中儿RPR滴度≥1∶8母体和婴比例均显著的高于A组和B组;A组中1min、5min Apgar评分≥7分的婴儿比例明显高于B组和C组,并且B组显著的高于C组;A组中1min、5min Apgar评分4分的婴儿比例明显低于B组和C组,并且B组显著的低于C组;上述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妊娠期梅毒病人的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128例梅毒妊娠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该类产妇不良妊娠结局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9年1月~2022年3月镇平县域内医院分娩且确诊为梅毒的128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结局将其分为正常妊娠组和不良妊娠组,统计不良妊娠发生率、不良妊娠类型,并分析发生不良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 128例梅毒妊娠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36例,不良妊娠发生率为28.13%(36/128),其中早产占比最高,为47.22%(17/36),其次为低出生体重22.22%(8/36)、胎儿窘迫13.89%(5/36)、先天性梅毒8.33%(3/36)、胎儿畸形5.56%(2/36)和死胎2.78%(1/36)。两组产妇在年龄、不良妊娠史、梅毒治疗情况、梅毒治疗时机、TRUST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未接受梅毒治疗(OR=1.287,95%CI:1.103~2.715)、未达2个疗程规范治疗(OR=1.095,95%CI:1.083~2.194)、孕28周后开始梅毒治疗(OR=1.279,95%CI:1.131~2.597)、TR...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科学》2019,(11):42-4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不良结局及其高危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治的62例妊娠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妊娠失败分为两组,再依据妊娠成功不良妊娠结局进行分组,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导致SLE伴妊娠出现妊娠失败的因素包括狼疮性肾炎、抗aCL阳性、SLEDAI、孕期SLE病情活动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等(P0.05);影响分娩成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包括雷诺现象、低补体C3及C4、抗Ro/SSA抗体阳性、抗La/SSB抗体阳性、狼疮性肾炎、SLEDAI评分、孕期SLE病情活动,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SLE合并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很多,针对该类患者需产科、风湿病专家会诊后制定处理方案,加强孕期、产后相关免疫指标的监测,提升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科室妊娠梅毒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其中梅毒规范治疗患者86例列为治疗组,未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3例(3.49%)不良妊娠结局,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68,P=0.002);治疗组发生5例(5.95%)不良新生儿结局,低于对照组6例(26.0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28,P=0.003);治疗组新生儿RPR全部转阴,明显优于对照组8例(44.4.4%)转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8,P=0.013)。结论:对合并梅毒妊娠患者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是关键的改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上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机的围产结局,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收治的11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与否将其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人数分别为89例和30例.同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治疗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即早孕组、中孕组以及晚孕组,每组人数分别为28例、32例、29例,治疗的时机分别为孕周在12周以下、孕周在13~28周以及孕周在29周以上,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对整个围产期进行随访,了解所有患者的围产结局情况,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母婴RPR滴度及其Apgar评分.结果:对治疗组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或者是红霉素药物进行规范化治疗之后,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7.14% (2/28),21.88%(7/32),31.03%(9/29);患者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6%(26/28),78.12%(25/32),68.97%(20/29);新生儿在梅毒的发生率上分别为0(0/28),15.63% (5/32),20.69%(6/29);在新生儿的Apgar评分(1min和5min)以及母婴RPR滴度上,早孕组要比中孕组和晚孕组更占优势,而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各项情况相比,前者要明显的占据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亚组患者在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足月分娩率、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母婴RPR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妊娠合并梅毒的产妇应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这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同时促进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黄石地区妊娠梅毒流行特征及新生儿结局,为妊娠梅毒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黄石地区共3家综合医院诊治的364例妊娠梅毒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统计新生儿终止妊娠、高危分娩、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死胎、畸形儿、胎传梅毒等妊娠不良结局,同时统计患者的相关特征信息,并分析相应防治对策。结果 364例妊娠梅毒患者新生儿中有220例单一或合并多种妊娠结局不良,其中76例为高危分娩、70例就诊时梅毒晚期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行引产手术终止妊娠、死胎6例、早产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30例、胎传梅毒50例、畸形儿2例。364例妊娠梅毒患者中,年龄25岁304人、无业218例、离婚104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74例、对梅毒相关认知不合格344例、未行产前保健体检256例、外来人员116例、就诊时76例为2期或3期梅毒症状、284例为隐性梅毒。结论黄石地区妊娠梅毒具有患者年龄较小、无业程度高、梅毒相关知识不足、产前保健未实施、多为隐形感染等流行特征,且严重影响新生儿结局,建议可针对性制定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探寻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以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临床医学办法。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妊娠合并梅毒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过程的抗霉素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患者血清RPR滴度、治疗孕周与新生儿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足月产38例,占95.00%,对照组足月产10例,占25.00%,观察组早产、流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没有死亡和流产的情况发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有35例,占87.50%,对照组仅7例,占17.50%,而两组患者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10,P=0.0003);观察组在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质量儿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血清RPR滴度≥1∶16的新生儿预后明显没有患者血清RPR滴度≤1∶8的好,两组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越早的治疗孕周,其先天梅毒儿的发生也就越小,不同治疗时间的梅毒产妇产出正常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极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抗梅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有效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梅毒血清固定的妊娠期孕妇的状况进行筛查及了解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单位进行免费梅毒保健筛查的妊娠期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数量及梅毒血清固定的人数比例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固定孕妇,根据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同时驱梅用药患者作为治疗组,而两疗程没有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或两疗程均没有驱梅用药的患者作为未治疗组,选取同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影响。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梅毒筛查中,3年的梅毒确诊分别为204例、154例和195例;血清固定孕妇占比分别为5.39%、9.74%和3.07%;在血清固定组患者中不良结局妊娠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治疗组新生儿血清梅毒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采取药物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新生儿血清感染率和不良疾病发生率上均具有较好帮助,值得在梅毒血清型固定妊娠妇女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滴度的妊娠梅毒治疗后对治疗结局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科治疗的120名妊娠梅毒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将选取的120名妊娠梅毒患者根据妊娠梅毒确诊时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小于1∶4、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1∶8、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8以上。TRUST滴度小于1∶4组患者30例,TRUST滴度1∶4~1∶8组患者50例,TRUST滴度1∶8以上组患者40例。然后对各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RUST滴度<1∶4组自然流产1例(3.3%)、宫内死胎1例(3.3%)、早产儿2例(6.7%)、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例(3.3%),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16.7%;TRUST滴度1∶4~1∶8组自然流产5例(10%)、宫内死胎3例(6%)、早产儿5例(10%)、新生儿先天性梅毒5例(10%),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36%;TRUST滴度>1∶8组自然流产5例(12.5%)、宫内死胎4例(10%)、早产儿8例(20%)、新生儿先天性梅毒7例(17.5%),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60%。结论:妊娠梅毒不同滴度的患者治疗结局不同,妊娠梅毒滴度越高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剖宫产时的危险因素,并为其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6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及相应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名患者,实施相应组别手术的医护人员分为医护人员对照组和医护人员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进行剖宫产时进行常规手术操作流程,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剖宫产时分别进行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职业防护措施,对比分析在两组患者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危险因素和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未检查到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对照组有2例在应该粘贴相关标识处未标明或标识不清、3例防护意识不到位,3例防护制度不健全,3例发生职业暴露后未及时处理,观察组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全程中,无手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对照组有2例医护手术人员沾染羊水、3例出现手套破损,3例出现沾染体液、3例出现锐器划伤,3例出现感染。观察组发生职业暴露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剖宫产时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锐器划伤,沾染孕产妇的分泌物、羊水、血液等,做好剖宫产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防护措施有利于加强职业防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连地区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科首诊或由大连地区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1507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梅毒分期、伴发性病、T细胞亚群、治疗用药、初始滴度、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TP-IgM)、感染途径等因素进行Log...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2013—2014年预防梅毒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资料,比较梅毒孕产妇与同时段一般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差异。同时,按照治疗情况对梅毒孕产妇分组,比较是否治疗及是否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共收集3985例梅毒孕产妇及其所分娩胎儿/婴儿信息,其中死胎12例,活产3973例。3985例梅毒孕产妇中接受抗梅毒治疗3210例占80.55%,未治疗775例占19.45%。321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规范治疗967例占30.12%。分娩的3985例胎婴儿中有异常症状/体征45例占1.13%;低出生体重279例,发生率7.00%;早期新生儿死亡45例,发生率1.13%,后两项均高于一般孕产妇[819494例中低出生体重儿26092例(3.18%),早期新生儿死亡1029例(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75例未治疗的梅毒孕产妇中,早产121例(15.61%),低出生体重84例(10.84%),早期新生儿死亡19例(2.45%),胎传梅毒27例(3.48%)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22例(2.84%),均分别高于3210例接受治疗的梅毒孕产妇(8.26%、6.07%、0.81%、0.81%、1.03%,均P<0.01)。967例未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早产(10.44%)、低出生体重儿(8.17%)、早期新生儿死亡(1.55%)、胎传梅毒(1.65%)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发生率(1.96%)均高于2243例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7.31%、5.17%、0.49%、0.45%、0.62%,均P<0.01)。结论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未治疗及未规范治疗的妊娠期梅毒严重威胁正常妊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