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喉科就含义和范围而论:挟义的是指喉部一切病症,广义的是指咽、喉、鼻、口、齿、舌、耳、面、头、颈等部疾患。历代文献中对咽喉病的提法和分类各有不同认识,如:《喉科秘钥》有十二症;《喉科指掌》分十六症;《重楼玉钥》有三十六症;《喉科紫珍集》则多至七十二症。  相似文献   

2.
《喉科秘钥》为清代流传较为广泛的喉科著作之一,因原题“古歙西园郑氏原辑,许佐廷乐泉增订”,所以一直被视为新安郑氏喉科世家的重要著作.但通过考证发现,《喉科秘钥》实际是对清代医家张宗良所撰《喉科指掌》略作增删而成:删去了卷2“制药法”部分,补入吴氏(名已不可考)的“喉科24症歌诀”及丹药12首.因而可以断定,《喉科秘钥》并非西园郑氏所作,作者当属张吴氏,书中反映了张宗良与吴氏的学术思想.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喉科秘钥》现有14个版本存世,而通过调研得知,现存版本实为12个.另外《中国医籍志》、《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工具书对本书作者、书名、版本的著录有误,当予纠正.  相似文献   

3.
新安郑氏喉科医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医、医案、谱牒等献资料,勾勒新安郑氏喉科医学的总体轮廓,初步探析郑氏喉科学术经验。新安郑氏喉科医学历传15世近500年,凡38位业医;业医学科涉及喉科(病种含咽喉口齿唇舌疾病)、大小方脉(内科、儿科),旁及外科、妇科;积累了如“养阴清肺汤”等一批验方秘方;现存《重楼玉钥》等医学作25种,医案7种;学术上强调医需深谙医理,治疗采取针药共施,内服外治并用。  相似文献   

4.
《尤氏喉科》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氏喉科》是我国清代一部有价值的喉科专著,是中医喉科书中最有价值的几部名著之一[1],乃是以尤仲仁为始至尤存隐为止的尤氏一门250余年中历代在临床上积累的经验总结。该书是被《慈云楼藏书志》誉为"深中肯綮"的具有高水平的医学著作[2]。该书以理论指导实践,既有可法可传的经验特识,也有师传秘受的特色绝技。全书条理清晰,内容精简扼要,上阐《灵》、《素》经典奥旨,下集诸家用药经验,间附己意,自成一家,在喉科方面产生过一定影响。作者不揣浅陋,就该书学术思想管陈己见,以参同道。  相似文献   

5.
清咽利膈汤出自《喉科紫珍集》,有清上泻下,表里双解,解毒利咽之功.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咽喉急症,确有效验.一、急喉痹张××,男18岁,学生.1988年9月19日初诊。高热,咽痛5天,曾服用麦迪霉素、清热解毒口服液、A、P、C等药效果不佳。现症:高热(T;39℃),微恶寒,咽痛剧烈,吞咽痛甚,饮食困难,口渴喜凉饮,鼻塞,流黄稠涕,头项强痛,痰黄稠,大便秘结,小便黄.检查见咽腔肌膜红肿,喉底滤泡肿大,颌下有痰核,压痛  相似文献   

6.
元代盱江著名医学家危亦林,曾随我国最早的喉科医家范叔清学习喉科,撰成我国最早的喉科专卷《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七·口齿兼咽喉科》。危氏喉科临证辨治独特,首创咽喉18种喉风证,创导咽喉口腔的患部针刺(喉针)、吹药(喉药)、小竹管吹药(喉枪)等特色疗法,反映了其针药结合、内外兼治的临证独特风格,至今对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盛丽先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小儿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疾病,尤其对小儿慢性咳嗽、哮喘及肾脏疾病的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六味汤出自清·张宗良《喉科指掌》,书中称此方为"漱咽喉七十二症总方",甘草、桔梗利咽解毒缓急止痛;荆防之辛温配以薄荷之辛凉,且荆芥兼入血分,防风为风中润剂;僵蚕祛风痰而散结毒;全方中正平和,不寒不热,能疏风祛痰,散结利咽,故不论风寒、风热、风燥之咳嗽皆  相似文献   

8.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9.
《医宗金鉴》是吴谦等人编著的清官修医书,其论述各科疾病的诊断、辨证、治法、方剂等内容,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其中的《眼科心法要诀》,内容亦极为丰富,全书包括了多种急、慢性眼病‘绝大部分乃遵从我国现存第一部眼科著作《龙木论》中“七十二证方论”的内容,有一定的可靠性。原书的“补遗部分”又增加了“能近怯远”等十余种眼科病证,亦是研究中医眼科很好的参考资料。现就《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中防风、细辛的使用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本书中,共有内服方剂109首,其中治疗内障病者45首,治疗外障病者53首,补遗篇中有11首…  相似文献   

10.
皮肤瘙痒症(简称:瘙痒症),是以瘙痒为主要症状,而无任何原发损害的常见皮肤病。常因瘙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正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该病有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痒症之分,中医称为“痒风”、“风瘙痒”或“血风瘙”。治疗该病中医集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仅就近年来有关资料作如下综述。 1 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1.
急性扁桃体炎为现代医学病名,属于祖国医学“喉痹”、“喉蛾”范畴,如《喉科心法》记载“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为蛾”,《张氏医通》记载“乳蛾缠喉两种不同,肿于喉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中医称扁桃体为喉蛾,病名最初的含义是咽喉内突出两块象蕈状物(即扁桃体);发炎后其上附有黄白色分泌物为乳色称乳蛾。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热毒内蕴,外受风邪或阴虚火旺风袭咽喉,正邪相搏,气血壅滞,邪火熏灼,以致咽喉作痛,脓点斑斑,舌质红或苔黄,脉象多为滑数或浮数。  相似文献   

12.
《咽喉秘集》是具有较高文献与学术研究价值的清代喉科著作,但作者及成书年代难以考据。其书流传较广,版本众多,从同治、光绪、宣统到民国各个时期,屡经翻刻,甚至流传至香港、日本等地。经版本寓目与文献研究后,将其传本系统及源流作一叙述。  相似文献   

13.
汉以来中医防治健忘的主要理论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考“健忘”一词,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在此之前,《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皆称之为“好忘”。《内经》证称之为“喜忘”或“善忘”。中医数千年来,对以“健忘”为主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旨对健忘证治源流作一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14.
疔疮走黄出处,大都谓始见于《疮疡经验全书·疔疮》,如《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外科学》等。唯一持不同意见的是《中医大辞典·外科骨伤五官科分册》,称首见于《仙传外科秘方》。笔者研读了上两本书,认为“疔疮走黄”出典于《仙传外科秘方》是正确的。 一、从成书的年代来比较:元朝杨清叟撰、明代赵宜真集《仙传外科秘方》刊行于  相似文献   

15.
明代旴江名医龚居中所撰《红炉点雪》,为国内最早的“痨瘵”病专籍,首次记载了咽喉结核病,并设有“火病失音”和“火病咽痛”专篇,以水亏火炽立论详尽论述了咽喉病症的理、法、方、药,并附名医治验,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和临证风格至今对于喉科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一书 ,是现代不可多得的临证心得集萃 ,全书总结了现代我国中医名家朱良春 60余年的临床用药经验。朱老学验俱丰 ,名驰南北 ,蜚声海外 ,用药独到 ,全书突出体现了“新、奇、验”三字。新 ,为自出新意 ,使人耳目一新 ,药药用之有新意 ;奇 ,为不同凡响 ,有非常之见 ,奇而不怪 ,为朱老治病用药之奇巧 ;验 ,安全效验 ,“千方易得 ,一效难求” ,效验而经得起重复。  相似文献   

17.
正全国名中医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又被普称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的杰出代表。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对于传承中医学术、提高临证水平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鼓励大家积极撰写相关论文,本刊“国医传承”专栏拟加大栏目篇幅,优先刊发稿件,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投稿网址:http://xuebao.zcmu.edu.cn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编310053)联系人:陈洁联系电话:0571-86613692《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8.
经过20多年每周一次中医喉科门诊治疗的体会,我认为用中医历代验方治疗慢性咽喉病是大有前途的。中医将咽部慢性病分为虚热喉、帘珠喉痹,久嗽喉痹三种,与西医卡他性、肥厚性、萎缩性咽炎恰相吻合。上海中医喉科老师马力行又将无呼吸困难的声嘶病称为哑音喉痹。作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结合西医分类,将哑音喉痹分为单纯性、  相似文献   

19.
银屑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对皮肤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外科证治全书》中有“白疮,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外科大成》中有白疮,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 等著述。并认为“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我们认为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疮”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明代江西旴江著名医学家李梴私淑旴江席弘、危亦林针灸及喉科,所著《医学入门》内含丰富的耳鼻咽喉科经验,分类呈现耳鼻咽喉科临床常用效穴、效药、良方,辨证全面,施治求本,擅用塞耳、涂鼻、吹喉等众多局部外治法,尤其是规范耳鼻咽喉局部腧穴取穴法、明列耳鼻咽喉疾病常用穴针灸操作宜忌,突出耳鼻咽喉疾病用穴主治特点,有"喉风十八症"论述及首创"上补下泻"适宜耳鼻咽喉疾病的针法,发展了《内经》喉痹"上病下治"之旨,形成辨证求本、内外兼治、针药并重的独特学术思想和临证风格,对后世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