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脑出血急性期TCD、fVEP的临床动态观察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颅内压、病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首次发病且发病24 h内入院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于入院第1、7、21天进行床旁TCD检测,并与fVEP、MESSS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急性期TCD异常以大脑前循环为主,主要表现为高阻力低流速的血流频谱,出血侧更明显,两侧血流明显不对称.连续TCD监测发现,降低的血流速度逐渐增高,同时增高的脉动指数(PI)则逐渐降低,至发病3周后TCD检测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无创颅内压监护仪所得颅内压值与大脑中动脉Vm呈负相关,与PI值呈正相关.MESSS评分与大脑中动脉Vm呈负相关,与PI值呈正相关.结论TCD检查可用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脑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病情判断.fVEP法无创颅内压监护与TCD两者结合使用有助于判断颅内压的动态变化并指导降颅压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尿微量白蛋白(ABLU)水平,研究其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是否相关,以及与脑出血的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转归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4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检测发病24h,72h(3d),120h(5d)ABLU含量,计算入院时及发病3~5dCT显示的脑内血肿体积,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的入院时情况进行评分,以发病30d患者的生存或死亡作为患者的短期转归;对照组为40例体检中心单纯高血压患者,检测ABLU;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组ABLU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发病1个月死亡组(14/40)与生存组(26/40)患者之间的ABLU、血肿量和入院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动态监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ABLU的浓度是对早期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短期转归等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从华  姚群梅 《吉林医学》2013,(29):6014-60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方法:将61例连续入院发病在6 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血压水平高低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在治疗方法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统计三组患者发病半月内死亡率,并将血压最高组死亡率与另外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死亡率各不相同,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越高其死亡率越高,血压最高组与最低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血压越高死亡率越高,预后越差,但积极降血压治疗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BNP与脑出血时间、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不伴有高血压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1周内(急性期)进行BNP检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并对患者做GCS评分。其中12例在发病24小时内入院者分别在入院24小时内和1周时各检测1次。结果:脑出血组患者血BN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发病1周时的BNP水平低于发病24小时内(P0.05),而GC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出血(LH)者、基底节、丘脑出血者及GCS评分≤8分者BNP水平分别低于中量出血(MH)者、小量出血(SH)者、脑叶出血者及GCS8分者(P0.05,P0.01)。结论: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后BNP水平显著降低;血BNP值与出血部位、出血时间、出血量及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均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压(BP)的不同组成部分对卒中患者急性期复发风险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24h BP监测探讨卒中患者急性期BP值和远期卒中复发率之间的可能相关性。方法:对339例初次急性卒中连续患者在发病24h内进行连续24h的血压监测,记录入院时已知的卒中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在B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入院时、入院24h时、入院后3天及入院后7天的血压水平,并对患者进行三个月随访,分析血压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h内的收缩压介于140mmHg-159mmHg之间及舒张压介于90mmHg-99mmHg之间的预后较好,三个月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血压正常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随访三个月的NIHSS评分(3.1±0.6)及BI评分(73.7±2.3)明显优于低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患者年龄、入院时血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脑梗死血压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而年龄越大,入院时血压越高,入院时病情较重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三个月发生死亡的风险也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脑梗死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血浆标志物与残余血流动力学分型的相关性,血流动力学分型对早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共有96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入组。发病后72 h内,入院24 h内采用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浆hs-CRP、HCY进行测定,并行TCD检查,并按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完全闭塞、部分闭塞及非闭塞组间入院时和发病后第7天NIH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两两比较,完全闭塞组与部分闭塞组和非闭塞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s-CRP、FIB与残余血流分型具有显著性相关(r=-0.29,P=0.008;r=-0.31,P=0.004),然而HCY无显著性相关(r=-0.17,P=0.07)。3组间hs-CRP和FIB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残余血流动力学分型,可预测完全闭塞较部分闭塞组及非闭塞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急性期血浆hs-CRP、FIB与残余血流动力学分型具有显著性负相关,即高水平的血浆hs-CRP和FIB具有较差的残余血流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控制血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对96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组(48例)和标准降压组(48例),分别予以强化降压及标准降压。两组入院时及入院24 h 查头颅 CT 及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对两组头颅 CT 血肿体积大小及神经缺损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院后24 h 强化降压组较标准降压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 <0.05),入院后24 h 复查头部 CT 发现,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入院24 h 血肿体积及血肿扩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控制血压可降低血肿扩大,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生命体征、血生化指标、影像学表现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可能发病机制,确定其危险因素,明确其早期先兆指标,进而指导临床。方法:107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复查CT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28例)及对照组(79例),对2组患者一般情况、入院情况、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6.2%。发病后24h 2组间血压水平、血肿形态、中线移位、生化检查中转氨酶、空腹血糖、GCS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后GCS评分、24h内血压水平、头颅CT表现及转氨酶水平、空腹血糖是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特别是GCS评分、中线移位、空腹高血糖,对脑出血后血肿扩大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监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原因,许多病人在入院时均有相对较高的血压,而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及其合理的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尚未明了.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脑卒中后动态血压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严格的病例入选条件,由专人(同一人)负责对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5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第1 d及第7 d随测血压和协态血压的监测,同时评定第1 d,第7 d及第30 d神经功能评分及残障程度分级.根据残障程度分级分为生活基本自理组(0~Ⅲ)和生活依赖组(Ⅳ~Ⅶ级).结果显示第1 d动态血压第一次读数无论是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随测血压读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24 h SBP,24 h DBP,昼间SBP,夜间SBP,昼间DBP,夜间DBP与随测血压读数相比均有明显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脑卒中后增高的血压在7 d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条件下,无论是随测血压,还是动态血压均自发下降.随测血压SBP/DBP下降平均值分别为(17.5±5.7/17.6±5.1)mmHg,P<0.01;24 hSBP/DBP下降平均值分别为(8.9±6.2/4.92±4.91)mmHg,P<0.01.脑梗死组的24 h,白天及夜间的平均舒张压及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脑出血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余血压指标虽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卒中后增高的血压与短期(1月)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存在自发下降,其治疗需采取慎重、合理、个体化治疗.动态血压监测是急性脑卒中后记录血压最合适的方法,可用于今后大规模临床试验记录血压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脑脊液置换减轻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并进而无创预测颅内压(ICP).方法:将6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组与非置换组各30例,发病第1、3、5、7天均行TCD检测,记录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10月由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门诊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压,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压以及各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对观察组患者共进行了104次TCD和腰穿测压检测,对照组患者共进行了40次检测,频谱结果提示,随着颅内压的升高,平均血流速度与舒张期血流速度逐渐减小,与颅内压成反比例关系,但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随着颅内压的增大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具有无创伤、检测结果安全、可靠等优势,对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次研究是为明确脑积水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监测结果与患者颅内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积水患者纳入患者组,在术中行分流前测定患者颅内压,在术前1d和术后5d分别行大脑中动脉( MC As)的TCD监测;选择27例门诊体检健康个体为对照组,行大脑中动脉TCD监测,监测结果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 患者组行分流术前TCD监测脑血流速度(CBFV)提示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和阻抗指数(RI)明显高于对照组.RI与脑积水患者颅内压呈正相关(r=0.701,P<0.01);PI与脑积水患者颅内压呈相关性(r =0.426,P=0.015).脑积水患者分流术后颅内压降到正常水平,PI和RI值下降,脑血流速度上升.有1例患者术后第9天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复查CT提示脑室尺寸扩大,TCD检查出现脑血流下降,PI和RI值升高,急诊行脑室腹腔分流再通术后复查CT及TCD,结果均恢复至正常.结论 经颅多普勒可作为评价脑积水患者颅内高压的有效手段,RI和PI值是判断颅内压升高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分析TCD颅内压监测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的6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进行TCD监测,并检查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根据颅内压状态将患者分为试验组(高颅内压患者)和对照组(正常颅内压患者),每组30例,两组除常规治疗外,对试验组患者采取降颅内压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试验组的血清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P0.05)。根据TCD监测结果,试验组中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减慢,且MCA减慢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MCA的Vs、Vm、V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I、R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3.33%,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为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37,P0.05)。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可通过TCD及时了解颅内血流动力及血管阻力改变,及时反映颅内压和脑血流量,为判断病情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减少盲目降颅压治疗,避免过度降颅压的危害,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血肿量、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40例脑出血患者检测急性期血清hs-CBP和血浆FIB含量,计算入院时及发病3~7天脑内血肿和脑水肿的体积,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以发病30天患者的生存或死亡作为患者的短期转归;对照组为体健者40例.结果:脑出血组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死亡组与生存组的hd-CRP、血肿量和NDS有最著性差异;FIB差异无显著性.hs-CRP与脑内血肿量、膝水肿程度及NDS呈正相关,FIB与三者无统计学相关.he-CRP与FIB之间无量著相关.同一患者发病12h内和12-24h之间的he-CR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发病12~24h之间血清he-CRP是对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程度的敏感反映,对早期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FIB的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入院7d内(第1、3、7d)血压动态变化规律,血压与卒中7d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及脑血流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ICU急性脑卒中患者41例,利用心电监护仪观测急性脑卒中动态血压变化及预后关系。结果:①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首次血压增高者约占87.1%,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且存在自发性下降趋势,在无特殊降压措施的情况下与第24h相比,第72h、第7d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明显的下降。②出血性卒中组急性期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③缺血性卒中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L型,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与7d预后呈U型,舒张压与7d预后呈J型。结论:①脑卒中急性期多伴有血压明显升高,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有自发性下降的倾向及趋势,出血性卒中组血压要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②脑卒中急性期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③脑出血可将血压控制在160/9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而脑梗死将血压控制在(160180)/(90180)/(90100)mmHg水平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对颅内压的影响及调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1例。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均先升高后再降低,最终趋于稳定。结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颅内压的控制,对脑出血急性期血压进行有效调控可以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颅压增高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频谱与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TCD评估颅内压及其转归的价值。方法:对31例颅内高压患者于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TCD检测,同时测定患者脑脊液压力和血压。结果:颅内压轻度升高时半数以上脑血流速度增快,频谱形态无明显异常,降颅压后部分血流速度恢复正常;颅内压中重度升高时,除血流速度异常外,频谱形态明显异常,且随着颅内压的进一步升高,血流速度迅速下降,终末期出现振荡血流、"钉子波",降颅压后也无改变。结论:TCD可用于无创检测颅内压,并可对其转归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9.
陈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502-1503
目的:观察脑出血早期血压变化与急性期生命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发病时收缩压较发病前均明显升高,死亡组治疗后24、36和48 h的收缩压再度升高,并接近于发病时血压,而存活组的收缩压不再升高。结论:治疗后24~48 h收缩压是否持续升高是判断其急性期生命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1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FVmca)变化。同时观察颅内压、血流速度与肱动脉血压的关系。结果发现,随颅内压增高,FVmca平均流速(TAM)和舒张期末流速(Vd)下降,脉动指数(PI)升高。当颅内压接近肱动脉血压的舒张压时,Vd消失为零;等于或略高于舒张压时,Vd呈反向血流。提示用TCD可无创性地推测颅内压增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