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的CT表现,分析肝癌CT影像诊断。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有完整病史资料的100例肝癌患者的CT影像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0例肝癌中检出:54例巨块型肝癌,33例结节型肝癌,13例弥漫型肝癌;16例伴肝大变形,12例肝脂肪变、肝硬化,5例累及血管,9例肝内转移,11例肝外转移,其中4例右肾转移,1例胰腺转移,1例脾脏转移,2例腹膜淋巴结转移,2例胸膜转移,1例肋骨及椎骨转移。诊断率100%。结论 CT检查对肝癌灵敏度高,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综合分析和诊断,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112例诱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  石国庆 《贵州医药》2001,25(2):155-156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病症。发病机理不明确,缺乏特异有效治疗手段,死亡率高[1]。本文总结1995年1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肝性脑病1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112例均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2]。男性99例,女性13例,之比为76∶1,年龄14~72岁,平均(514±96)岁。12 原发疾病 肝硬化53例,占473%,其中肝炎性肝硬化34例,酒精性肝硬化14例,胆汁瘀积性肝硬化5例;原发性肝癌25例,占223%,重症病毒性肝炎21例,占188%,其他肝损害13例,占116%。肝硬化、肝癌均以45~60岁多见…  相似文献   

3.
整合素Integrinβ_1在原发性肝癌组织内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同济医院 2 0 0 2年 1月至 12月间住院手术肝癌患者 3 8例肝癌标本作为实验组 ,以 8例门脉高压症肝硬变患者和 4例肝外伤患者肝脏标本作为对照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正常肝脏组织、肝硬化组织和肝癌组织内整合素β1 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的部分生物学行为如肿瘤直径、有无包膜侵犯、肝癌病理分级、是否有肝内外转移、是否合并肝硬化以及 AFP水平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 ,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 Integrinβ1 的表达 ,但是表达强度与肝癌组织内的表达相比明显为弱 ( P<0 .0 5 ) ,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肝癌组织内整合素 Integrinβ1 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肝癌组织 ,并且与肝癌的侵袭性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混合型肝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混合性肝癌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 CT表现为单发(8例)或多发(10例)结节或肿块;平扫呈低密度(16例)或混杂稍高密度(2例);增强扫描:13例动脉期周边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周边强化程度降低,而病灶内部出现延迟强化;2例动脉期为全瘤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内部分区域强化程度降低;2例动态增强表现为持续低密度;1例动脉期及静脉期全瘤明显强化,实质期呈等密度。不完整假包膜8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5例,致门脉狭窄7例,淋巴结转移11例,侵犯周围组织5例。结论 混合型肝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熟悉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3例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痛及36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与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的CT表现:肝脏各叶体积不成比例,平扫肝脏各叶弥漫低密度或等密度小结节,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肝脏病灶呈环状强化或无强化。易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8例,占61.0%。门静脉瘤栓11例。占84.6%。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CT平扫,肝脏多发混杂密度结节影,边界模糊,增强后,病灶边缘有环状强化,而最外层低密度无强化,即“牛眼征”,30例,占83.3%,门静脉痛栓3例,占8.3%,有确切原发肿瘤者32例,占88.9%。结论: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征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鉴别。  相似文献   

6.
郭娟  马刚 《贵州医药》2016,(6):626-62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与 CT 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另外选取医院同期确诊的肝硬化患者60例,患者均行多层 CT 常规与增强扫描,ELISA 法测定血清 AFP、AFP-L3,分析 CT 扫描联合 AFP、AFP-L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价值,AFP、AFP-L3表达水平与 CT 征象的相关性。结果 AFP、AFP-L3阳性表达在包膜不完整情况下明显高于包膜完整情况(P <0.05);肿瘤临床分期越晚 AFP、AFP-L3阳性表达率越高(P <0.05),肝细胞癌中 AFP、AFP-L3阳性表达率高于胆管细胞癌(P <0.05),有转移患者AFP、AFP-L3阳性表达率高于非转移者(P <0.05)。结论检测血清 AFP、AFP-L3联合 CT 扫描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方面有重要意义,血清 AFP、AFP-L3表达与原发性肝癌 CT 影像中肿瘤大小及包膜情况、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转移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倪志权 《江苏医药》1999,25(2):130-130
本文就术后复发、转移的102例肝癌临床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02例肝癌,男8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4.7岁。均行肝癌根除术,并经病理证实。肝癌复发转移的判定;①术前AFP阳性者,术后AFP逐步上升又无活动性肝病证据,B超、CT等证实有占位性病变者;②术前AFP阴性,术后B超、CT随访出现肝内新的占位性病变;③肺、腹腔、脑、骨等部位转移分别以X线摄片或CT扫描证实。结果一、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与特点:1.肝内复发:88例,占86.2%(88/102)。B超或CT扫描显示:①32例(31.3%)位于切线附近;②39例问82%)残肝内弥漫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患者生存率,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 ①15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存活64例,死亡86例, 3年生存率为42.67%,死亡率为57.33%;②单因素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数目多、门脉癌栓、肿瘤直径大、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保护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保护因素。结论: 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密度(MVD)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此二者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6例HCC、2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组织内EPOR的表达情况,观察与HCC病理学特点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1)EPOR及MVD值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和强度显著高于肝硬化和正常肝脏组织(P〈0.05);(2)EPOR在有包膜侵犯组、低分化组及有转移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强度明显高于无包膜侵犯组(χ^2=6.40,P〈0.05;)、高中分化组(χ^2=12.03,P〈0.01);以及无转移组(χ^2=5.62,P〈0.05);(3)肝癌〉5cm、有包膜侵犯、有转移、低分化组的MVD值明显高于肝癌≤5cm(t=2.82,P〈0.05)、无包膜侵犯(t=3.91,P〈0.05)、无转移(t=4.10,P〈0.05)及高中分化组(t=5.12,P〈0.05);(4)EPOR阳性表达HCC中的MVD值明显高于EPOR阴性表达HCC中的MVD值(t=5.43,P〈0.05)。结论EPOR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与其血管生成和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李晓  左敏静 《江西医药》2004,39(5):313-314
摘要目的通过对21例单发性肝转移瘤及34例单发性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的对比分析,寻找到两种肿瘤的影像学上的异同点,以期提高两种肿瘤的认知水平及其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单发性肝转移瘤2例和原发性肝癌34例,男47例,女8例,平均年龄52岁,最小的38岁,最大的66岁。采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1例单发性肝转移瘤的平扫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呈“环靶征”或“牛眼征”改变;3例位于肝右后叶,形态与局部肝形态较为一致,占位效应不明显。原发性肝癌表现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类圆形影34例,都伴有肝硬化增强扫描,肝转移瘤于门静脉期均有强化,表现为周边强化或全瘤强化;肝动脉期强化的为较小的肿块。肝癌26例动脉期有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迅速消退;有肝动脉-门静脉短路的6例;8例有门静脉瘤栓形成,3例有下腔静脉瘤栓形成。结论单发性肝转移瘤与原发性肝癌在CT表现上各有特点,平扫肝转移瘤边界均较清楚,呈圆形,增强扫描于门静脉期有强化,有“环靶征”或“牛眼征”改变,一般不伴有肝硬化。部分转移瘤可表现为无占位效应。原发性肝癌肿块多为类圆形,边界不清;增强发生在动脉期。大部分肝癌都伴有肝硬化;部分伴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现象及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径>5cm的肝细胞癌根治术后近期复发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根治性切除的、单发且直径>5cm的76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影像学发现肿瘤肝内复发或肝外转移为截点确定复发转移时间,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年内复发转移率为52.6%(40/76);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AFP值、肿瘤包膜的完整性、肝硬化、镜下脉管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卫星灶是影响大肝癌术后早期肿瘤复发或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肝硬化、镜下脉管癌栓、肿瘤分化程度低是大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1年是大肝癌术后复发的高峰时间,又以术后6个月为最高峰。合并肝硬化、镜下脉管有癌栓、癌细胞低分化是大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20例经CT检查的血吸虫性肝硬化,其中单纯型16例,混合型4例。典型CT征象为:肝实质和/或肝包膜钙化17例,肝假性分叶8例及肝内门脉分支血管周围脂肪浸润8例,1例合并肝细胞癌。肝钙化和肝假性分叶与肝纤维化的程度相一致。并对CT所见与病理基础的关系以及血吸虫肝病与肝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汪艳  陈乐 《安徽医药》2016,20(11):2163-2165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患者生存率,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5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存活64例,死亡86例, 3年生存率为42.67%,死亡率为57.33%。(2)单因素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数目多、门脉癌栓、肿瘤直径大、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保护因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经计算机体层扫描(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50例,其中5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45例经临床确诊。经临床确诊者均示AFP阳性,典型肝癌临床症状,B型超声扫描阳性,酶学检查,包括ALP、γ-GT等异常。原发性肝癌的CT改变常示为低密度肿块,虫噬状低衰减区,肝轮廓有不规则凸出的肿块及/或偶示为等密度病变。增强后病变区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衰减值差常更为显著或呈混合性密度肿块。在肝硬化基础上如出现以上病变,常提示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0年1月~1998年5月对27例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并肝动脉置泵化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7例肝癌患者中,男23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463岁。肝癌位于肝左叶13例,肝右叶11例,肝中叶3例,单个肿瘤25例,2个肿瘤2例。肝癌直径45cm~115cm,有包膜6例。肝癌合并肝硬化24例,其中大结节性肝硬化13例,小结节肝硬化11例,3例不伴肝硬化。12 手术方式 行右半肝切除4例,右肝部分切除术7例,左半肝切除9例,左外叶切除4例;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多序列检查在CT等密度小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影像科收治的90例(95个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术后病理、随访或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TACE)均证实为小肝癌。对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T1WI、T2WI、DWI)及增强扫描,调查MR扫描各序列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组90例患者中,共发现95个小肝癌病灶,分别分布在肝右叶和肝左叶各有69、26个,其中82个病灶散在表浅部位,与肝表面接近,经CT检查图像显示均为等密度(假阴性),病灶直径范围在1.12~2.45 cm,平均直径为1.79 cm。MR图像特征大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其中当DWI扫描呈高信号时显示率高达100%,而T1WI、T2WI序列显示率(高信号+低信号)分别为77.89%、89.47%,行增强扫描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显示率分别为92.63%、87.37%、89.47%,病灶显示呈富血供、快进快出的特点;采用增强扫描+DWI对CT检查图像显示为等密度的小肝癌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P<0.05)。结论 通过MR多序列检查能够及时发...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造影 CT (CTHA )和经动脉门脉造影 CT(CTAP)在小肝癌诊断中被认为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检查方法 [1 - 4] 。现将我科 35例小肝癌的 CT表现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 35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9例。年龄 2 8~ 6 7岁 ,平均 5 1.4岁。上腹部不适 19例 ,肝区隐痛 12例 ,不明原因消瘦 5例 ,食欲不振 7例 ,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 15例 ,近期症状加重 9例 ,无临床症状体检偶尔发现肝脏小病灶 13例 ,其中甲胎蛋白 (AFP)升高 4例。1.2 设备CT机为西门子 Plus- 4全身螺旋 CT扫描仪 ,数字式…  相似文献   

18.
武正山  浦立勇  张峰 《江苏医药》2012,38(18):2143-2145
目的探讨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经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小肝癌患者55例(肝癌瘤体64个),用国产ECO-100微波刀,经CT定位引导后在局麻下将微波针头经皮肝穿刺进入瘤体进行微波消融。结果 55例64个肝癌瘤体经过消融治疗,全部瘤体原位毁损。随访期间复发9例:原肿瘤区边缘复发4例,肝内复发3例,肺部转移和骨转移各1例。30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肝功能障碍,经对症处理均好转。结论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经过保肝治疗后可以耐受微创微波治疗,但是需要CT精确引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58例肝占位性病变的色氨酸耐最(ITT)试验变化,发现16例原发性肝癌ITT 均异常,F>7μol/L,而F/T<0.14占81.2%(13/16),与肝炎后肝硬化结果相近。肝血管瘤25例、肝囊肿14例、继发性肝癌3例中,仅部分以往有肝炎史者异常(7/25,3/14,2/3),但无一例F/T>0.14。此系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常与肝硬化有关。本文结果提示ITT 试验F/T>0.14时,可做为原发性肝癌、特别是AFP 阴性者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62例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痛双期增强表现。结果:62例中发现104个病灶。平扫76个病灶呈低密度,28个病灶呈等密度;肝动脉期91个病灶有强化,13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83个病灶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呈“快进快出”的变化特点。结论:通过螺旋CT双期扫描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提高对肝痛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