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股骨髁上牵引是治疗骨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牵引治疗后我们发现极易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经过对4a来收治的334例患者进行观察比较,我们认为尽可能减少髁上牵引可避免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股骨髁上合并股骨下段难治性骨折的理想方法。方法采用解剖型钢板经前外侧入路行切腹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股骨髁上合并股骨下段骨折共40例。结果40例经平均22个月的随访,38例骨折愈合,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无畸形愈合,无骨不连,钢板螺钉无断裂。结论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合并股骨下段骨折内固定坚强,剪应力低,无遮挡力,配合中药治疗可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景星  路振清  宋会中 《河北医药》2003,25(10):760-761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科应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股骨粗隆下长粉碎骨折 19例 ,有效地保证了骨折碎块的血供 ,是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1 资料与方法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 ,共收治股骨粗隆下骨折向下延伸超过 10cm 19例 ,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 45~ 78岁 ,平均 61.5岁 ,均为暴力骨折。方法 :局麻下行股骨髁上骨牵引 ,重量是体重的 1 10~ 1 8。牵引期分三步 ,第一步 :在 1周内复查拍X线片 3次证实 ,位置良好。第二步 :1周以内必须复位 ,小夹板固定 ,尤其是注意骨折内侧骨块的复位 ,然后开始应用接骨药物 ,2周后开始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放性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开放性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68例,均于清创后同时内固定,有骨缺损者取自体骨同期植骨。结果随访6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经二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后屈膝〉70度者84.4%。结论开放性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认真清创,同时内固定及植骨,妥善选择下认真清创,同时内固定及植骨,妥善选择内固定材料,尽量保留足够软组织覆盖骨折处及钢板。对严重粉碎骨折者不强求早期锻炼,可于取钢板时行伸膝装置粘连松解。同时处理他处骨折。  相似文献   

5.
林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11-2413
目的 探讨股骨髁上骨牵引配合中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持续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开始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7,牵引3~5天后拍床边片复查,根据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复位满意后,继续牵引6~8周,维持重量4~5kg,牵引中注意防止外旋和内翻畸形,配合中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对其临床功能、X光片等作分析.结果 本组56例,均获得随访,短者3个月,长者5年,平均1.8年,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4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 股骨髁上牵引及配合中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该法简单易行,不受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避免了手术,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较少,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是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问骨折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接复位技术在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股骨远端骨折18例18肢,年龄25~63岁,平均51岁.A3型6例,C2型10例,C3型2例采用股骨远端髁上支撑钢板的15例,DCS2例,股骨远端锁定钢板1例.采用间接复位技术治疗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块间皮肤不作切口.结果 术后随访,骨折愈合8~18个月,平均12个月.伤口未有感染,膝关节活动度屈曲100°~140°,平均115°.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9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83.3%.结论 采用间接复位技术,最大程度减少对局部血运的干扰.对于干骺端粉碎性骨折,可将其保护在原来的位置,不必试图将骨折碎块解剖复位,骨愈合的速度较直视下的解剖复位明显加快,这对粉碎性骨折尤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髁上骨牵引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5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牵引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及功能锻炼,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56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3个月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行髁上骨牵引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及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股骨髁解剖钢板在治疗股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特点。方法根据我科所收治的46例股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应用股骨髁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后疗效分析。结果46例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关节功能活动达到了预计的效果。结论股骨髁解剖钢板是治疗此类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5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0.1者47眼(90.39%),≥0.5者29眼(55.77%)。术后6月眼压为11~26mmHg(1mmHg≈0.133kPa),平均眼压为(14.56±4.12)mmHg。48眼(92.31%)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4眼需要联合降眼压药物才能控制正常眼压水平。结论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症状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博罗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的9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恶性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隐匿,误诊漏诊概率大,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干预,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时帮助患者更好恢复健康的重要方法。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确诊困难,确诊好需要采用多种联合手术,并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以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76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n=38),A组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B组采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及视力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眼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治疗后各时段的平均眼压改善程度和视力水平明显优于A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眼压,改善患者的视力,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56眼)持续高眼压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顺利,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手术前后视力比较z=-9.038,P=0.000,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视力高于治疗前;手术前后眼压比较t=22.830,P=0.000,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眼压明显下降。结论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及时进行小梁切除术是安全的,能挽救患者的视功能,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手术技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9例(36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6个月~3年。结果眼压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降压和增视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施行Ⅰ型手术,观察组施行Ⅱ型手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改变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更显著。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改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视力明显提高。2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并发症明显较少,但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Ⅱ型手术控制眼压效果明显、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2种手术方式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病变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单纯小梁切除术.随访1年,比较2组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眼压为13.4±3.8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眼压为18.9±5.9 mmHg;2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眼压降低更显著.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对照组脉络膜渗出(出血)13例,虹膜炎症9例,角膜水肿11例,切口漏8例,浅前房9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13例;观察组脉络膜渗出(出血)8例,虹膜炎症2例,角膜水肿6例,切口漏2例,浅前房4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24例.2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控制眼压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眼科收治的9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将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者45眼采用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45例45眼采用常规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散光度、眼压和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散光程度较对照组低,恢复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IOP)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联手术对老年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40只眼,其中男21眼,女19眼)有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都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为三联手术),于术前和术后1周和1个月,检测测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结果40眼中术前与术后1周视力比较,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前前房深度(ACD),与术后1周比较(P〈0.01),房角明显增宽。术前与术后1周眼压比较(P〈0.01),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结论老年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三联手术,能有效地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裴锦云  林羽  杨海燕 《天津医药》2016,44(7):906-909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黄河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 PACG 合并白内障患者 71 例, 共 98 眼; 男 21 例(30 眼), 女 50 例(68 眼), 年龄 53~ 94 岁, 平均(73.94±6.43)岁。包括: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 47 例, 64 眼, 为急闭组;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进展期 24 例, 34 眼, 为慢闭组。 观察并比较 2 组患者手术前后矫正视力、眼压(IOP)、房角、中央前房深度(CCT)、降眼压药物使用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 6 个月 。 结果 随访期末, 2 组术后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 CCT 较术前明显加深, 房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宽, 降眼压药物(点及口服)应用数量减少(P < 0.01), 2 组间术前和术后视力、IOP、房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 组间术前和术后 CCT 均是慢闭组高于急闭组(P < 0.05); 慢闭组术后无药物眼压控制率为 76.5%(26/34), 8 只眼需点眼药(0.50±0.12)次, 而急闭组为 100%(64/64), 术后均未用药。 2 组共有 14 眼发生角膜水肿, 8 眼出现虹膜纤维性渗出,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术后并发症少, 是治疗 PACG 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