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证实在针刺镇痛中有衣的大致密核心小泡(CLDV)通过非突触部位胞吐递质参与疼痛的调节,为疼痛生理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取大鼠的“人中”、“四白”穴进行针刺镇痛,并将针刺显效时间分别延长至0.5、1、2、3、4小时,各组动物时间一致,立即杀死取材,制作电镜样品,电镜下观察、记录各针刺时间段内动物延髓三叉神经脊束交状质亚核中间部分神经元的CLDV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影像。结果:在三叉神经脊束交状质亚核内发现了各阶段CLDV的胞吐影像,实验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别(P<0.01)。结论:在针刺镇痛中CLDV借助其非突触部位胞吐内含的递质参与了针刺中痛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的研究进展解剖学教研室孔祥玉关键词非突触部位胞吐,大致密核心小泡,大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无疑主要是借助突触完成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11],某些神经元间的信息传...  相似文献   

3.
脑内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必需通过突触的介质释放才能实现,因此介质必然在针刺鎭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的任务是搞清哪些介质参与了这一过程。研究针刺时脑内介质的释放可为此提供重要线索。现有许多资料认为脑内5-羟色胺(5-HT)和痛觉有关。本文将脑室灌流方法与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研究动物在清醒状态下针刺时脑内5-HT释放的动态过程。由于  相似文献   

4.
用单侧后肢备用根猫,针刺手术侧(实验组)与不针刺者(对照组)各5只,于30天时在电镜下比较腰3段Clarke核的终末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非手术侧三类突触性终末的数量差别无显著性,表明针刺对对侧无明显影响;实验组手术侧背根来源的巨大终末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并恢复到非手术侧水平,而非背根来源的两类终末数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表明针刺对完好背根,主要为备用背根粗髓纤维的侧枝出芽与突触重建的可塑性变化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而对非背根的神经纤维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常伴有中枢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含量的变化,而损毁或刺激脑内有关核团,或用药理学方法改变上述中枢递质的水平,也可使痛阈发生变化,并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由此可见,这些神经递质与痛和镇痛有密切关系,并参与针刺镇痛过程。但它们在针刺镇痛中是怎样起作用的,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16例患者随机分为芒针治疗组、常规针刺对照组。分别采用芒针合阳陵泉温针灸、常规针刺治疗,观察镇痛起效时间及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综合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芒针合阳陵泉温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盲设计在针刺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中的可行性,并根据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为以后同类RCT提供设计上的建议。方法:将22例癌痛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分为3层,再把每层病人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安慰组。用VAS量表评价疼痛缓解情况,用自评问卷了解盲法效果。结果:在安慰组的11名患者中,除2名因病情急剧恶化未完成问卷外,只有1名患者以"镇痛效果不明显"的理由认为自己接受的是安慰性治疗。结论:双盲设计在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中是可行的。此次研究对未来大规模RCT设计上的思考:(1)采取多中心合作的方式扩大研究病例数;(2)增加对针刺治疗癌痛即时效果的观察;(3)采用VAS与VRS-5相结合的疼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院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是多学科协作进行的。从1975年开始,对内啡肽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进行了多方西的探索。我们在这里选载的一组关于针麻原理研究的论文和报导,就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主要包括。(1)从人及动物脑内提取到一种具有抗痛作用的吗啡样物质,它可能是一种新的内啡肽;(2)用纳洛酮等阿片受体阻断剂作为分析手段,以动物的行为反应、皮层诱发电活动、肢体血管容积及生化反应(脑内cAMP水平)等为指标,从受体的研究水平上来说明针刺镇痛和针刺抗内脏牵拉反应同内啡肽有关;(3)测定人脑脊液及动物脑内中央灰质淡流液中的内啡肽含量,观察到针刺镇痛时脑内内啡肽释放增加。从而,就在神经细胞突触前和突触后这样的水平上初步揭示了内啡肽系统同针刺镇痛的关系。 几年来,我们还同兄弟单位协作,围绕着脑内有关抗痛的结构、物质、功能系统等中心课题,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脑内的尾核是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尾核内的胆碱能神经细胞的活动参与针刺镇痛过程。此外,对尾核和脑内其他有关结构的形态同功能的联系以及尾核内一些已知递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和研究,有关论文将另行选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Ⅱ(MAP2)及突触素与癫后海马兴奋性神经网络中苔藓纤维发芽和突触重建的关系。方法:KA诱导的成年大鼠MTLE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癫发作1d,1、2、3、4周大鼠海马内MAP2、突触素的表达。结果:癫组MAP2的表达于癫发作后1周在齿状回分子层、CA3区辐射层已有上升,2周达到高峰,4周恢复接近对照组水平;突触素的表达于发作后1周在齿状回分子层和CA3区辐射层开始上升,2周时达高峰并持续至4周。结论: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CA3区MAP2、突触素的表达升高,在时间和部位上的动态变化与已知的癫后MFS和突触重建的改变相一致,提示可能与突触重建有关,可作为癫后海马MFS和突触重建的间接观察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药汤剂内服联合穴位针刺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继发胆心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5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合并胆心综合征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扩张冠脉、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治疗+穴位针刺、中药汤剂内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胆心综合征主要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闷、胸痛、心悸、右胁胀(痛)等胆心综合征主要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药汤剂内服联合穴位针刺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继发胆心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胸闷、胸痛、心悸、右胁胀(痛)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正常大鼠孤束核中部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此区域内孤束核(NTS)的轴突终末多为含圆形清亮小泡的终末(R),其次为含多形性小泡的终末(PL)和含有大颗粒小泡的终末(LG),另外还可见少量含扁平小泡为主的终末(F)。其终末的突触形式绝大多数为轴树突触约占95.5%,轴体突触占3.5%,轴轴突触占0.7%,树树突触占0.3%,还可见到少数突触小球样结构,并对其针刺镇痛的形态学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与皮肤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伤害性刺激引起外周组织释放多种炎性因子,免疫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制伤害性感受器,同时外周敏感化,致使神经-免疫微环路调节成为痛觉调制的关键环节.传统观念认为,针刺镇痛主要受中枢性镇痛机制以及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调制;最近的研究表明,外周镇痛机制(包括局部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家兔镇痛效应的特点,为颊针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体针组、颊针组,每组10只。采用卵清蛋白诱导关节炎兔模型。造模成功后,体针组家兔在双侧膝眼和足三里、颊针组家兔在颊针"膝"穴每天接受针刺治疗1次,连续10次。分别在治疗第1、4、7、10次测定针刺0、5、15、30、60、120、240 min时的热痛阈值。结果颊针与体针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颊针治疗5 min即开始显示明显的镇痛效应,30min时到达峰值,60 min时镇痛效应开始下降,240 min时的痛阈值降到与0 min时相同。而体针在治疗15 min时开始显示明显镇痛效应,30 min时到达峰值,60 min时镇痛效应开始下降,但240min痛阈值仍高于0 min时的痛阈值。结论颊针镇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效关系,其时效曲线与体针时效曲线相似,但颊针起效快于体针,效应持续时间短于体针,且颊针镇痛效应不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电、手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分别对大鼠双侧足三里穴施以电、手针刺激,测定未经处理的及胃经线上皮肤切口和胃经线外恻皮肤切口动物针刺前后的病阈。结果:皮肤切口在经线外时不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经线上时对电针镇痛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抑制手针镇痛。结论:手针与电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有所差别,其信息主要通过皮肤传递。  相似文献   

15.
耳针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耳针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6 8例正常足月初产妇临产后取耳穴、子宫穴、神门穴、交感穴、内分泌穴针刺镇痛 ,同时以 6 0例足月妊娠的正常产妇为对照组 ,不采取任何方法进行镇痛。记录 2组镇痛效果及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评分的数值。结果 :耳针能协调子宫收缩、减轻疼痛、缩短产程 ,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氏评分均无影响。结论 :耳针用于分娩镇痛安全、简便、有效、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潘淑媛  肖文鑫  苏玛 《河北医学》2005,11(8):730-732
目的:探讨水针与孕妇自控硬膜外麻镇痛(PCEA)镇痛效果及对产程、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随机选85例穴位注射水,83例硬膜外麻醉,86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产程、出血量、新生儿评分。结果:水针组和PCEA组镇痛效果、第一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水针组和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及催产素使用情况与PCE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第三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针与PCEA镇痛效果好,对母儿均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浅层的分布及数量变化,分析脊髓背角浅层NOS阳性神经元与针刺镇痛的关系。方法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反应,观察在正常情况下、疼痛刺激下、电针刺激下及疼痛加电针刺激下NOS阳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浅层的表达。结果正常组脊髓背角浅层有少量NOS阳性细胞;疼痛刺激组NOS阳性细胞数目较正常组增多(P<0.01);电针刺激组NOS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无明显变化(P>0.05);疼痛刺激加电针刺激组NOS阳性细胞数较疼痛刺激组明显减少(P<0.01),而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抑制疼痛刺激引起的NOS阳性细胞数目增多,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选取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37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44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比较针刺前和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的变化。结果: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5 min开始显现,并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至起针后120 min。结论: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具有明显的即刻止痛效应,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fter making a preliminary comment oi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ies to present the modern concept of acupuncture. The nature of the so-calleft need- ling sensation,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c- cording to stimulus strength and the relative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points are all reas- scssccl from the neurophysiologic point of view.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is considered as essentially the result or sensory interaction iii the central nervous svstem. The path ways for mediation of the pain-inhibiting impulses arising from the i,oint of acupuncture are believcd to be in the extralemniscal system and the centromedian nucleus of the thalamus. The mode of the inhibitory action of the al- ferent impulses on the discharges of pain sen- sitive neurons in the thalamus and the neuronal circuit involved in this action arei suggcsted* Endogenous morphine like peptides in the brain are envisaged as a possible synaptic transmitter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acting in coordination with other endogenous substances for inhibition of p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