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以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岐山医院精神科门诊的 57例失眠症患者和 49名正常人进行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 A型行为问卷( TABQ)测查. 结果失眠症患者 A型行为发生率( 7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30%),差异有显著性(χ 2=16.521, P< 0.001);失眠症的 TABQ总分( 28.16± 7.85)和时间匆忙感因子分( 14.18± 4.7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t=2.469,2.378;P< 0.05);失眠症患者较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方式,较多使用掩饰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TABQ总分及时间匆忙感、争强好胜因子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呈极显著正相关( r=0.195~ 0.467,P< 0.001),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 (r=- 0.176~- 0.147). 结论失眠症患者 A型行为发生率较高,具有 A型行为特征的失眠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与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12/2004-06在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强迫症患者39例为强迫症组。并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职工、进修医生和实习同学31例为对照组。均知情同意。运用防御方式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强迫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强迫症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147.23&;#177;32.22,98.00&;#177;25.96,P&;lt;0.001)。②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强迫症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38.05&;#177;10.36.43.90&;#177;7.46.P&;lt;0.05)。③应对方式:强迫症患者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60&;#177;0.24,0.30&;#177;0.24:0.61&;#177;0.21,0.45&;#177;0.23;0.60&;#177;0.24,0.46&;#177;0.22;0.52&;#177;0.22.0.40&;#177;0.16,P&;lt;0.05),而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评分强迫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63&;#177;0.27,0.83&;#177;0.19;0.51&;#177;0.24,0.68&;#177;0.19.P&;lt;0.001)。④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与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616,0.494,0.434,P&;lt;0.05-0.01),而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507,P&;lt;0.01);中间型防御机制与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333,0.423,P&;lt;0.05)。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采用不当的应对方式,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刘爱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58-2559
目的 探讨运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运动知识、运动行为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对54名糖尿病住院患者,男29例,女25例54例。平均年龄63.2,病程3—29年,进行以形式的运动健康教育时间。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糖尿病知识知识选择题18题、糖尿病行为选择题15题,答对1题得1分,满分分别为18分及15分。同时抽血查空腹血糖。结果分析时使用t检验。结果 健康教育前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知识得分平均为10.3&;#177;3.2,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15.5&;#177;1.6,t=9.98,P&;lt;0.001)。健康教育前患者的运动行为得分为6.1&;#177;3.1,健康教育后得分显著提高(9.7&;#177;3,t=7.01,P&;lt;0.001)。健康教育前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211&;#177;71)mmol/L及(7.3&;#177;1.8)mmol/L,健康教育后分别为(149&;#177;45)mmol/L及(6.6&;#177;1.8)mmol/[t=-4.06,P&;lt;0.001;t=-1.71.P&;lt;0.001)。糖尿病患者对运动知识掌握的程度与自护行为的正确率、血糖控制情况呈正相关(r=0.33,P&;lt;0.05;r=0.63,P&;lt;0.01;r=0.41,P&;lt;0.05)。结论 支持性运动健康教育可以增加糖尿患者的运动知识,改善自护行为,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29  
目的评定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306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后行超声扫描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其中男195例,女111例,平均年龄(57&;#177;12)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3组,A组172例,有明显的血管狭窄,即血管内径狭窄≥50%;B组8l例,血管内径狭窄&;lt;50%;C组53例,无血管狭窄。所有患者均于冠状动脉造影后3d内行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结果3组间基础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02;P&;gt;0.05)。反应性充血内径变化值A组与B组(t=4.78;P&;lt;0.05)、C组(t=16.92;P&;lt;0.001)以及B、C两组间(t=6.89;P&;lt;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反应性充血血流速度变化值A组与B组(t=5.57:P&;lt;0.05)、C组(t=12.08;P&;lt;0.001),以及B、C两组间(t=8.56;P&;lt;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肱动脉内皮功能不良可间接反应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是冠状动脉病变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为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56例冠心病患者和52例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中的纤溶激活系统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PAI-1活性(AU/mL)高于正常人群(1.04&;#177;0.18比0.52&;#177;0.07,t=20.42,P&;lt;0.001),t-PA活性(IV/mL)低于正常人群(0.35&;#177;0.09比0.38&;#177;0.04,t=2.81,P&;lt;0.01);这种改变在不同,伺为类型之间比较,与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比,A型行为类型PAI-1的活性高(1.19&;#177;0.19比0.90&;#177;0.12,t=5.25,P&;lt;0.01),而t-PA活性低(0.30&;#177;0.08比0.37&;#177;0.09,t=3、53,P&;lt;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冠心病患者随着A型行为的增加,血浆中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浏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各种血管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伴骨质疏松症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及性激素影响。方法: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32例(甲亢组)、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15例(甲减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2例(对照组),每组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普通组和性激素替代(hormone replacement trestment,HRT)组。治疗前和后进行放射免疫法测游离碘塞罗宁(三碘甲状腺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免疫放射法测促甲状腺激素、骨钙素、甲状旁腺素含量;骨密度测定。结果:治疗前甲减组雌激素为(22.12&;#177;13.22)pmol/L,较对照组下降(t=2.367,P&;lt;0.05)。甲亢组雌激素为(62.93&;#177;2.07)pmol/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89.444,P&;lt;0.001),但活性雌激素降低。治疗后甲亢组疗效最佳,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普通组骨量变化为4.24&;#177;1.3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02,P&;lt;0.001),HRT组骨量变化为7.29&;#177;1.90(t=6.612,P&;lt;0.001),HRT组疗效优于普通组(x^2=7.692,P&;lt;0.01)。甲减组骨量较对照组略提高,普通组骨量变化为3.46&;#177;1.0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22,P&;lt;0.01);HRT组为4.36&;#177;1.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32,P&;lt;0.05),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0.125,P&;gt;0.05)。结论:雌激素替代是更年期甲亢患者提高骨量的最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3个方面来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生的个体易感素质和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调查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45例首次发作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42名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的生活事件负性刺激量(23.58&;#177;16.37)和总刺激量(37.31&;#177;32.87)较高,社会支持总分(32.78&;#177;8.33)、客观支持分(9.94&;#177;3.16)、主观支持分(17.82&;#177;5.20)及支持利用度(5.02&;#177;1.98)得分明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9~4.88,P&;lt;0.05~0.01);防御方式在不成熟(4.75&;#177;1.38)和神经症性(4.98&;#177;1.42)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4,2.88,P&;lt;0.01)。结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以及防御方式的不成熟和神经症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非独生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O)、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356例非独生高中生进行调查,并与独生学生(n=162)的结果做比较。结果: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独生的学生,表现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0.69&;#177;0.56;1.25&;#177;0.6l;0.97&;#177;0.60;0.86&;#177;0.62;0.90&;#177;0.55)明显高于独生学生(0.59&;#177;0.44;1.10&;#177;0.56;0.84&;#177;0.59;0.66&;#177;0.49;0.75&;#177;0.43),差异有显著性(t=-3.824~-2.235,P&;lt;0.05~0.01)。相关分析显示非独生学生SCL-90各因子评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及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r=0.246~0.650,P&;lt;0.01);而与积极应对方式、个性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r=-0.110~-0.330,P&;lt;0.05~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不成熟、中间型与成熟防御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个性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共6个变量影响非独生学生的心理健康(R^2=0.276~0.532,P均=0.000)。结论: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7例脑梗死患者。39例脑出血患者及28例正常人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存在抑郁[(56&;#177;11)分,t=10.827]、焦虑[(49&;#177;8)分,t=5.525]障碍;脑出血组患者存在抑郁[(54&;#177;8)分,t=9.276]、焦虑(47&;#177;9)分,t=4.011]障碍(P&;lt;0.001),与脑卒中的病灶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左、右半球病灶发生情感障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可出现情感障碍,其发生与病灶的性质和左右半球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其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所有患者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8周末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同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评分由6.48&;#177;2.79降为4.18&;#177;2.26(t=4.96,P&;lt;O.01),IPROS评分由49.46&;#177;10.19降为41.92&;#177;12.58(t=3.61,P&;lt;O.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由4.79&;#177;O.93降为4.12&;#177;1.07(t=3.66,P&;lt;O.01),成熟防御机制平分由4.85&;#177;1.17升为5.37&;#177;O.96(t=2.66,P&;lt;O.05);而对照组上述改变均不明显(P&;gt;O.05)。与对照组比较,健康教育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及防御机制的应用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及IPROS评分分别为4.18&;#177;2.26,41.91&;#177;12.5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6&;#177;2.63,48.56&;#177;11.47(前者t=3.75,3.02;P均&;lt;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4.12&;#177;1.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177;1.19(t=2.37,P&;lt;0.05),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5.37&;#177;0.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1&;#177;1.24(t=2.25,P&;lt;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发病与低密度脂蛋白(LDL)亚组分颗粒直径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 梯度密度超速离心32例ACI患者及32例对照者的血浆LDL,采用2.5%~16.0%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分析LDL颗粒直径、分布及电泳图形。结果 ①ACI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B(Apo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4.03—8.37,P&;lt;0.01)。②ACI组LDL颗粒直径[(24.8&;#177;0.7)nm]较对照组[(26.0&;#177;0.6)nm]明显变小(t=4.78,P&;lt;0.O1);两组间A型、B型的分布不同,B型LDL在ACI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t=6.80,P&;lt;0.05)。③ACI组小而密LDL亚组分相对含量[(50&;#177;10)%]较对照组[(17&;#177;1O)%]明显增多(t=7.76,P&;lt;0.001)。④ACI组LDL亚组分颗粒直径与TG(r=-0.47,P&;lt;0.01),TC(r=-0.51,P&;lt;0.01).LDL-C(r=-0.36,P&;lt;0.05),ApoB(r=-0.46,P&;lt;0.05)呈负相关。结论:ACI组LDL以小颗粒的B型为主,与ACI发生密切相关,TG水平对LDL颗粒直径大小、组成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幸福满意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幸福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型行为问卷(TABQ)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81例冠心病患者和59名健康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冠心病患者有明显增多的A型行为和较低的幸福满意度(r=13.17,P&;lt;0.05),且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与幸福满意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171,P&;lt;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行为和幸福满意度问题,在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中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庞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12-212
目的 研究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2002-01/2003-06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收治的强迫症患者。采用防御机制问卷评估治疗前50例强迫症患者与50例正常者(对照组)及强迫症组治疗后3个月后与治疗前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结果 两组共100例治疗前进行第1次防御方式问卷评估,强迫症组50例治疗3个月后进行第2次评估。①强迫症患者组治疗前防御方式问卷问卷评分中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5.84&;#177;1.23),投射(3.52&;#177;1.02)、被动攻击(4.26&;#177;1.10)、退缩(4.70&;#177;1.86),高于对照组(t=2.75~3.75,P&;lt;0.01)。②强迫症组治疗后不成熟因子分(4.53&;#177;1.33),投射(2.66&;#177;1.44)、退缩(4.14&;#177;1.23),低于治疗前(t=2.40~4.71,P&;lt;0.05~0.01)。治疗后成熟防御机制(5.32&;#177;1.77)明显高于治疗前(t=2.46,P&;lt;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多应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治疗后不成熟因子降低,成熟因子升高,成熟防御机制应用增多,其心理防御机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人乳中富含的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s)对婴儿的脑和视网膜的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母乳中这些脂肪酸的含量十分必要。目的:研究中国不同地区母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的差别。设计:横断面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选择上海市区和郊区以及浙江省舟山群岛3个地区的健康产妇共196例,其中上海市区产妇60例,上海郊区(崇明县)产妇40例,浙江省舟山群岛产妇96例。采用石英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母乳中PUF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上海市区、上海郊区和浙江舟山地区母乳中脂肪酸的含量以及初乳与成熟乳中脂肪酸含量的比较。结果:上海市区产妇成熟母乳中亚油酸的含量[(27.30&;#177;5.86)%]显著高于郊区崇明县产妇母乳中亚油酸的含量[(20.18&;#177;3.8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770,P&;lt;0.001),也显著高于浙江舟山地区成熟母乳中亚油酸的含量[(19.75&;#177;3.33)%](t=7.460,P&;lt;0.001)。而母乳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的含量在浙江舟山地区[(0.68&;#177;0.23)%]显著高于上海市区[(0.42+0.1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203,P&;lt;0.001)和上海郊区母乳中DHA的含量[(0.42&;#177;0.1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902,P&;lt;0.001。母乳中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的含量在上海市区和郊县以及与浙江舟山地区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初乳中AA和DHA的含量,分别为(0.77&;#177;0.15)%和(0.80&;#177;026)%,显著高于成熟乳中AA和DHA的含量[分别为(0.57&;#177;0.11)%.(068&;#177;0.2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248,P&;lt;0.001;t=2.236,P&;lt;0.05)。结论:不同地区由于饮食习惯不同,母乳中这些PUFA含量有较大差别。浙江舟山群岛居民由于膳食中鱼和海产类食物较多,故母乳中DHA的含量较上海地区明显高,但亚油酸的含量却明显低于上海市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时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的异常及其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分离解剖出右侧坐骨神经,测定诱发电位出现的波幅(amplitude of eyoked potentials,AEP)、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ensoxy/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MNCV),用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SD大鼠模型。48只糖尿病大鼠按经(胰岛素)控制后血糖水平分成3组:ID—1,2,3组,16只正常大鼠用作对照组。反转录一多聚酶链扩增反应半定量分析坐骨神经IGF-1 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组织IGF-1肽含量;诱发肌电图测定坐骨神经电生理指标;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结果:病程早期(2周,2个月),正常对照组、ID-2组大鼠肝组织IGF-1 mRNA含量(1.15&;#177;0.090,0.79&;#177;0.048,P&;lt;0.001;1.17&;#177;0.069,0.53&;#177;0.023,P&;lt;0.001)、肽含量均下降[(196.66&;#177;14.9),(128.2&;#177;11.25)μg/g,P&;lt;0.001;(196.66&;#177;14.9),(74.43&;#177;5.33)μg/g,P&;lt;0.001]出现在相应糖尿病组大鼠坐骨神经电生理指标异常之前,程度均随糖尿病控制状态而异,且随病程进一步逐渐下降[IGF—1 mRNA(0.71&;#177;0.024)~(0.47&;#177;0.021);IGF-1肽(114.35&;#177;8.09)~(64.58&;#177;3.89)μg/g,P&;lt;0.001]。血清IGF-1呈一致性下降(r=0.99,P&;lt;0.001)。其变化与坐骨神经功能改变(感觉神经:r=0.54,P&;lt;0.05,运动神经:r=0.49,P&;lt;0.05)、组织形态异常关系密切(神经纤维密度r=0.68,P&;lt;0.05),血糖正常糖尿病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早期即出现肝组织IGF-1基因表达下降,程度依糖尿病严重状态而异并随疾病进程加重,血清IGF-1水平相应地出现变化,提示肝组织为血循环IGF—1的主要来源。这种表达异常可能导致外周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团体心理疗法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背景:大学新生适应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较大样本的团体心理疗法治疗适应障碍研究未见报道。目的:探索运用团体心理疗法,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有效性。设计:回顾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采取心理测评量表(SCL-90)和心理门诊约谈,从南京某医学院1999,2000两个新生年级1126名新生中随机抽样适应障碍新生各分一组,每组30人,运用团体疗法的基本技术,团体讨论、心理剧、放松练习等主要方法,结合自我评价表和心理量表前后对比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大学新生在治疗前后心理健康和自我评价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后,1999级新生分享经验(7.10&;#177;1.40,7.23&;#177;1.48)、信任自己(5.87&;#177;2.14,7.48&;#177;1.70)等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意义(t=2.01,P&;lt;0.05,t=3.37,P&;lt;0.01);2000级新生分享经验等差异显著(t=2.41,P&;lt;0.05),喜欢参与的差异高度显著(t=3.05,P&;lt;0.01),关怀别人、信任自己等差异高度显著(t=5.01,4.12,P&;lt;0.001)。②治疗前后,1999级新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26~2.50.P&;lt;0.05;t=2.88~3.15,P&;lt;0.01);2000级新生躯体化、恐怖、抑郁方面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67,2.10,P&;lt;0.05;t=2.94,P&;lt;0.01)。③1999,2000级治疗前后自我评价同时比较,治疗前关怀别人、有责任感、了解别人的差异显著或高度显著(t=2.09,P&;lt;0.05;t=2.80,P&;lt;0.01;t=3.82,P&;lt;0.001);治疗后关怀别人、信任自己等4方面差异显著(t=2.47,2.17,P&;lt;0.01);心理健康同时相互比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治疗后精神病性差异显著(t=2.09,P&;lt;0.05)。结论:团体心理疗法是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评价的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被实施隔离的人群,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行为的反应。目的:了解被隔离人群中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者的防御方式特点,探讨隔离人群的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设计: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被隔离人群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单位:一所军队医院的精神科。对象:西北某市2003-04/05底因非典疫情被隔离的,不同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的187人。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因非典疫情被隔离的187名人员的进行调查。主要观察指标:①隔离人群SCL-90各因子评定与国内常模结果比较。②防御方式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③高症状组与低症状组DSQ因子分比较。结果:该人群36.4%存在有明显的心身健康问题,以焦虑、恐怖、抑郁、敌对和强迫较为突出;高、低症状组在使用防御方式上存有差异,其中不成熟型高、低症状组的DSQ因子分分别为5.72&;#177;1.56,4.35&;#177;0.96,中间型防御分别为4.98&;#177;1.44,3.72&;#177;0.89(P&;lt;0.01);心理健康问题与应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方式呈正相关,与应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结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隔离人员的防御方式存在差异,隔离人群的防御策略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记忆障碍的特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记忆障碍特征及LA对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用临床记忆量表对60例LA患者,3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记忆功能测查,同时对LA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测查。结果:LA组记忆商(MQ)(72&;#177;1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7&;#177;18)(t=6.32,P&;lt;0.01),各项记忆量表分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1),其中图像自由回忆[(11&;#177;5)比(24&;#177;5)](t=11.63),人像特点联系回忆[(14&;#177;5)比(24&;#177;5)](t=8.94)下降最明显;单纯LA组(77&;#177;1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Q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686,P&;lt;0.01),各项记忆量表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LA合并脑梗死组(CI)与单纯LA组比较,各项记忆量表分及MQ显著降低(P&;lt;0.01或0.05),以指向记忆下降最明显[(11&;#177;7)比(16&;#177;6)](t=2.90,P&;lt;0.01);LA组各项记忆量表分及MQ随病损程度加重而降低,指向记忆(t=2.36,P&;lt;0.05)、无意义图形再认(t=2.57,P&;lt;0.05)差异显著,余各项差异不显著(P&;gt;0.05);LA组中MQ≤69者17例,其中MMSE符合痴呆者5例,MQ为70~79者30例,MMSE符合痴呆者1例,MQ为70~79者痴呆发生率低于MQ≤69者(x^2=4.49,P&;lt;0.05)。结论:LA患者有明显的记忆障碍,LA的记忆损害既有主动回忆困难也有再认障碍,合并脑梗死加重记忆障碍,增加痴呆发生率,且记忆损害越重,痴呆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8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针刀治疗组、阻滞组及针刺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阻滞及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按“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成绩评分,针刀组治疗前(9.6&;#177;2.7)分,治疗后(23.0&;#177;5.7)分,改善指数0.56&;#177;0.61;阻滞组治疗前(9.9&;#177;2.8)分,治疗后(15.1&;#177;7.1)分,改善指数0.33&;#177;0.27;针刺组治疗前(9.7&;#177;2.9)分,治疗后(13.2&;#177;6.5)分,改善指数0.24&;#177;0.21。3组治疗前后评分,针刀治疗组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lt;0.001,t=18.32,5.65,4.21);3组疗效比较,针刀治疗组明显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lt;0.01,x^2=38.1,41.1);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t=6.39.11.85)。结论:与阻滞、针刺治疗组相比,针刀是保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值得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疗法对海洛因依赖者自尊水平及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安康医院戒毒所收治的46例完成生理脱毒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仅对研究组实施心理康复治疗,时间为10周,采用自尊量表(self-easeem scale,SES)、自卑感量表(feeling of inferiority scale,FIS)和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DSQ)进行治疗前后对照和两组相互对照。结果:研究组心理康复治疗后SES评分(28.87&;#177;1.98)显著高于治疗前(22.26&;#177;3.54,t=7.012,P&;lt;0.01);FIS评分(49.22&;#177;5.11)显著低于治疗前(74.26&;#177;7.48,t=12.65l,P&;lt;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3.43&;#177;0.90)显著低于治疗前(4.52&;#177;0.79,t=3.781,P&;lt;0.01)。成熟全称,数量防御机制评分(5.65&;#177;0.93)明显高于治疗前(4.96&;#177;0.82,t=-2.577,P&;lt;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心理康复治疗有助于消除海洛因依赖者的自卑心理,提高其自尊水平,改善其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