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肝癌与“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邪是中医学中“六淫”之一,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及转化性;而肝癌的发病及临床表现与湿邪的性质和特点极为相似。肝癌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高发地区气候均具有温暖、潮湿、多雨等特点,因此肝癌发病与湿密切相关。湿邪不外乎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因感天地之湿邪而发,内湿因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在肝癌的防治过程中应重视治“湿”,预防上注重祛外湿,注意合理饮食、清洁环境;治疗上重视内湿,健脾理气为肝癌的常用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顽疾沉疴从湿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慧萍 《山西中医》2008,24(3):59-60
外湿因感天地之湿邪而发, 内湿是脏腑功能失调而发.无论是"外感六淫"或"内生五邪",兼挟伤人最多.湿为阴邪,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则为痰,化生为百病,四肢百骸、经络脏腑皆可滞留.  相似文献   

3.
“湿”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重要因素,“湿”分内外,外湿为六淫之一,为长夏的主气;内湿则是体内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湿邪致病范围十分广泛,临床上许多病证的发生均与之有密切的关系。兹根据个人在学习中的体会,将湿邪的性质、特点,湿在体内的代谢,以及湿病的辨治方法,作曲碎之论,清同道们指正。一、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湿性重浊、粘滞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如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而见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倦怠身重;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不布,而见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浊”即污浊。指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小便浑浊,妇人白带过多,湿疹流水,舌苔厚腻或垢浊等。粘滞即粘腻、停滞,指湿邪致病往往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二)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湿邪致病和季节有较大的关系。湿是长夏之主气。长夏是指夏末秋初,正当溽暑  相似文献   

4.
<正> 湿为六淫之一,每与风寒相兼侵袭人体,故湿邪感人亦如风寒之邪多从体表而犯,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多流注关节。《金匮·痉湿暍脉证并治第二》中的“湿”实质上是风寒湿三气杂至,然临证中每有所侧重,或单纯病湿,或偏重于风湿者,或偏重于寒湿者,异同之处宜慎加辨析。湿由外来,共传变亦类于伤寒。例如:湿邪在表,病变见于肌肉关节,每以“一身尽痛”、“身重”、“关节疼痛而烦”为主证;湿郁化热可致“发热身色如熏黄”;湿邪传里,内合于脾而为“湿痹”,见“小  相似文献   

5.
辛温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湿邪为患必用温药以化湿 本证多因素体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阻气机,津失上承故发糖尿病。正如《张聿青医案》所云:“湿遏气津渴甚”。本证除湿为治,则湿邪得化、脾运得健、气行津布、非但烦渴自解、余症亦相应得缓,因“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常用苍术、佩兰、藿香、川朴等。  相似文献   

6.
皮肤科疾病范围广泛,病因复杂,辨治方法较多而疗效不一。本人从多年临床中体会到其发病原因大致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泛溢肌肤。二是风热湿毒直接侵及肌肤而发病。在治疗方面,本人提出从“湿”辨治是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大多都与湿邪致病有关、治疗上注重湿邪去辨证用药确可提高疗效而论的。根据湿邪致病的特点将皮肤病与湿邪有关系和临床分类,治疗方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谈湿病     
祖国医学认为"湿"是外感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属"六淫"之一。如冒雨涉水,居住潮湿等情况均可使湿邪侵入人体而致病,这是一种"外湿"。人体脏腑内伤,如脾失健运,湿自内生,亦可致病,这是一种"内湿"。然外感湿邪太甚可使脾阳受困,若内伤脾虚可以湿自内生,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不过外感湿邪而致病,以湿重的症状为主,兼见脾虚之象,如因倦乏力,纳差,口淡或粘腻或发甜,胸闷脘痞,腹胀或恶心欲呕,苔厚  相似文献   

8.
段阳泉 《中医杂志》2001,42(7):403-403,405
肥胖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分单纯性和继发性。肥胖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湿”,因此脾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的脏腑,如脾胃失常常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致使阴阳不和,气机不畅,湿邪困脾,湿蕴化热,水湿代谢紊乱,溢于肌腠,而发为肥胖。兹将  相似文献   

9.
腻苔为湿浊内蕴的表现。湿邪属阴 ,性质重着粘腻。发病缓慢 ,缠绵难愈是其致病特点。湿邪侵犯人体 ,常因人体脏腑功能不同、素质差异等而转化。若湿从寒化 ,则苔多薄白滑而腻 ;湿从热化则多黄厚燥而腻。湿邪致病 ,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致病 ,多由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临床常见身重疼痛 ,头重如裹等症 ;内湿则由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而致 ,症状兼有胸闷脘痞 ,身困肢倦 ,脉湍缓等。诸症出现在暑湿雨季 ,为湿温初起 ,卫气同病 ,三焦被湿邪阻遏所致 ,属于湿病湿温范畴 ;病发于其他时令 ,则属内湿为之。但就病因而言 ,均系湿邪为病 ,笔者选用三…  相似文献   

10.
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造成经脉气血不荣,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或累及脏腑为特殊的一类疾病.包含了西医一些风湿病(结缔组织病).兹结合中医临床及现代研究对“痹病必夹湿”作一分析.1 痹病临床常见证与湿证的关系1.1 风寒夹湿 《内经?痹病》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风寒并不是单独致病,而是往往与湿邪相兼为病.风为百病之长,擅行而数变,往往与它邪夹杂为病,最常见的是风以湿邪为载体而留滞人体肌肉经络关节,从而导致风湿痹证;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二者同气相求,易于兼杂为病而成寒湿痹阻.  相似文献   

11.
伏邪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发病理论,平素病邪潜伏于体内而不外显,往往在外邪引动或某种诱因作用下逾时发作。伏湿具有湿邪的特性,即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伏湿为伏邪之一,伏湿之外湿属于中医“六淫邪气”之一,伏湿之内湿属“内生五邪”之一,均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湿邪致病的特点,当人体正气不足,未能及时祛邪外出,就会导致邪气流连,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形成“伏邪”,对日后脾胃疾病的发病产生影响。郑关毅教授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视伏湿在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祛除在脾之伏湿,对治疗湿邪导致的脾胃疾病具有独到见解。因地域和生活习惯因素,八闽地区人群易感湿邪,湿邪伏于体内,在正气不足或外湿的引动下发病,出现脾胃不适的症状。文章从八闽地区湿类疾病易发,伏湿困脾、虚则病发,伏湿致病、注重潜伏期,治湿重在健脾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通过赏析经典病案梳理、归纳、总结郑教授关于伏湿导致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旨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铖  张史昭 《新中医》2018,50(1):173-174
正湿有表里之分,一般而言,以病因而分,六淫中之湿邪而致病者,称为外湿;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停聚而致病者,称内湿。诊治"湿"在肾系疾病中有着重要意义。张史昭教授为浙江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3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笔者临床强调湿邪在慢性肾脏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对于湿邪的治疗尤其重视对气机的宣畅。现就从湿阻气机论治慢性肾脏病作一探讨。1湿阻气机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世人认为叶天士长温热,薛生白专湿热,其实不然。叶氏对湿邪之性质、致病特点均有精辟的论述,对于湿热性温病的治疗尤多发明,兹择要论述。一地区方域发病有别叶氏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精神,结合亲身实践,认识到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每值长夏之季,天之热气下逼,地之湿气上蒸,湿热相合,浸淫弥漫,人在气交之中,无不与湿热邪气接触,体虚者易感而罹患湿热病。故叶氏曰:“吾吴(今江苏吴县)湿邪害人最广”。二阳盛热化阴盛寒化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系感受“六淫”中之湿邪。内湿系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停。亦有内、外湿相结合为患者,如嗜酒之人,内湿素旺,复感外湿,则内外合邪,湿蕴化热,而成湿热病。从脏腑来论,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共司水谷之受纳和运化。若脾胃功能失健,则水液运化障碍,聚而成湿,外  相似文献   

14.
湿为六淫之一。四季皆发,尤以长夏多见,乡村发病率较高。现将个人多年来,对湿证治疗体会浅述如下:湿证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治湿应根据发病季节,人体的差异及湿邪停留的部位,用药不能拘泥一方,应随症加减,药量适宜,分别采用解表祛湿,芳香化浊,淡渗利湿。若湿邪从寒热转化,应清热利湿,温阳化湿。总之,以健脾利湿,舒畅气机,利其小便为主。临证病例(一)解表祛湿法主要应用于表湿证,湿邪留于肌表,治宜微微汗出,禁发大汗,否则湿邪未  相似文献   

15.
徐艺  钱洲  王锦 《江苏中医药》2020,52(6):45-47
"湿秘"乃湿邪侵犯三焦,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进而使大肠传导失司而致。流气化湿法原是治疗湿热或湿温之法,提倡施以宣畅之品,鼓动三焦气机流通,分消湿邪。此法与三焦湿邪作祟所致湿秘的病机相契合,临证时依寒热虚实之偏倚,遣以三仁汤化裁,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虚,又有湿邪内停的一类证候。阴虚夹湿证复杂多变,阴虚患者感受湿邪,或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致内生湿邪,而湿邪又导致和加重阴虚,都是其病因病机。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可将阴虚夹湿证分为许多类型。因此辨证时除了要分辨是否为阴虚夹湿证外,还需确定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故辨证时应注意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史及询问病状,问诊时应详细,并注重舌脉。阴虚夹湿之证在治疗时需注意滋阴不碍湿,祛湿不伤阴,并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而采用不同的滋阴药和祛湿药的方法和药物。除了养阴和祛湿的药物,还应根据情况酌加行气活血和补气健脾之品,以助气化。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阴虚与湿邪比重而确定和调整滋阴药和祛湿药的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17.
湿病是指由湿邪所引起的病证。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 ,既可从外而受 ,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 ,且两者常相互影响 ,使得湿病病情缠绵 ,错综复杂。《金匮要略》(下简称《金匮》)中最先以“湿”作为独立的病名 ,除有专篇论述湿病 ,还在其他的各篇有散在论述 ,而且理法方药俱全。笔者认为 ,《金匮》中湿病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 宣表化湿此法用于感受风湿之邪 ,也是外湿的常用治法。风湿之邪侵袭人体 ,郁于肌表 ,可用汗法 ,使湿邪从表而解。但湿性粘滞难除 ,非一汗可以祛除 ,如用辛温大汗 ,非但不能除去湿邪 ,反伤津液 ,使得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8.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湿证的药物,为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配伍的方剂,为祛湿刑。祛湿药属“燥剂”之列。即李时珍云:“湿去则燥,故谓之燥。”然湿邪有内外之别,湿证有表里之异,湿又常与它邪相合而为患,故湿证范围广泛,证候复杂。如:《目经大成·因湿》云:“元气虚,湿邪入,入肺湿病生;入脾肺胀成;入肝身痛风湿搏;入肾体重寒湿落;久湿入心变湿热,乃发肿痛与痃疟;湿淫肠胃为濡泄;湿阻气血倦怠绝;湿在皮肤则顽麻;强硬不仁居经脉;湿邪上淤眼弦烂,或胀微疼眵不彻。”故祛湿方药种类繁多。笔者试从发散外湿和祛除内湿入手,分析归纳祛湿药的功用特点,以期对其临床施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马杰 《江苏中医药》2003,24(5):36-37
笔者在查阅和整理有关医籍后发现 ,历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湿邪为患的著述颇丰 ,源远流长 ,特别是关于湿邪的辨证与配穴的论述相当精湛。“湿”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名词 ,是对以“重浊、粘滞、趋下”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病证的概括。湿有内、外之分 ,“外湿”多因居处卑湿 ,阴雨湿蒸 ,冒雾涉水 ,汗出沾衣 ,人久处之所致。历史上 ,我国北方“干寒”之地 ,寒邪肆虐而湿邪为患较少 ,这或许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述寒邪在体内六经传变而对湿邪却很少著墨的原因。另一方面 ,南方长江流域“湿热之地” ,湿邪随时泛滥 ,这或许正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20.
行唐县老中医贾亚夫,业医四十余年,长于内科杂证,尤其对湿证之治疗,效果显著,多起沉疴,备受病家拥戴。笔者曾随之实习,整理其治疗湿证经验如下。湿为六淫致病因素之一,《左传》有“雨淫腹疾”的记载。《内经·素问》阐述了湿邪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和发病症状,及气侯环境对湿邪致病的影响。《金匮要略》对湿证之成因治则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清代医家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等对湿邪重、浊、粘、滞之特性,有所认识,尤其对湿热病变之证治,阐述备详,可资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