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PRK和LASIK矫正近视术后的角膜形态变化及其对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98例(175只眼)近视患者进行PRK与LASIK,术后1、3月时做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二组角膜形态随时间的延长,平滑型比例增加,LASIK组较PRK组的平滑型角膜更多,角膜形态的异常和偏心切削是PRK和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 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对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提供了定量的方法,有利于手术者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提高。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膨隆是LASIK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散光增加、屈光回退、暗视力问题、角膜地形图异常、角膜前凸、进行性的角膜变薄等,本文从近视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一般概况、发病的危险因素、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LASIK术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 AC/A)的变化,探讨其对术后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的关系。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测定统一行标准LASIK术56例(112只眼)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C/A值,按患者年龄分为年轻组(≤30岁)和年长组(﹥30岁),按近视程度分为中低近视组(≤-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不同屈光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A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A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屈光组及年龄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内AC/A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术前水平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高度近视组AC/A较术前提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LASIK术后AC/A呈一过性的降低,然后逐渐恢复,与早期近距离工作视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4.
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媛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62-126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患者152例287眼,男62例,女90例,年龄17~50岁。全部患者LASIK术前屈光度数为-6.00~-15.0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42眼(-6.00~-9.00D)、B组101眼(-9.25~-12.00D)和C组44眼(-12.25~-15.00D)行LASIK,记录术后不同性别、年龄、屈光度数、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a。结果:A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3.1%,平均屈光度数为-1.01±0.56D,术后1a平均角膜床厚度正常术眼为457.1±30.1μm,回退术眼为396.2±32.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22±0.37mm,回退术眼为5.73±0.38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0.2%,平均屈光度数为-1.69±0.81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43.1±32.9μm,回退术眼为303.4±29.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02±0.16mm,回退术眼为5.66±0.21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C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1.3%,平均屈光度数为-1.96±1.76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39.1±30.1μm,回退术眼为279.0±28.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5.87±0.21mm,回退术眼为5.51±0.1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6.00~-15.00D的近视。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和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术后较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5.
LASIK治疗近视后切削中心的角膜地形图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近视眼术后切削中心的偏移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185例(356眼)LASIK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进行观察分析,测量准分子激光切削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距离、方向,并用视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激光切削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距离平均偏心值为0.38±0.26mm;其中偏离瞳孔中心0.5mm以内为263眼(73.9%),0.5~1.0mm为85眼(23.9%),1.0~1.2mm者为8眼(2.2%),切削中心位于鼻侧者为320眼(89.9%).偏中心切削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3行偏心量≤0.5mm中、小光区切削9眼,偏心量>0.5mm为27眼.结论严重的偏中心切削将导致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准确的切削中心定位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扩大切削直径以及完整的角膜瓣对LASIK术后的效果应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LASIK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分析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屈光学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利用准分子激光联合显微角膜刀对344眼进行治疗,按屈光度不同(-6.0D以下,-6.0D~10.0D,-10.0D以上)分为3组.术后6月以后观察屈光度、视功能及井发症.结果 术后3月视力基本稳定,术后4~6月屈光度趋于稳定,高度近视组(-10.0D以上)术后过矫明显较多,本手术也存在发生Haze的现象.结论 本手术对不同屈光度的近视治疗有效,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例的选择及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LASIK矫正近视术后5a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王晶  张雷  王玲  王康孙 《眼科新进展》2004,24(5):374-37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 5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 5a的患者 4 9例 89眼进行裸眼视力、屈光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随访 ,被随访眼按屈光度数分为 4组 :≤ - 6 .0 0D、- 6 .2 5~ - 10 .0 0D、- 10 .2 5~ - 15 .0 0D、≥- 15 .2 5D。结果 术后 5a各组的裸眼视力≥ 1.0分别为10 0 %、83%、4 9%和 4 % .与术后 6个月比较 ,术后 5a各组屈光度数回退≥ 1.0D分别为 0 %、17%、18%和 2 8% .最佳矫正视力≥ 1.0分别为 10 0 %、10 0 %、85 %和 5 6 %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不变或上升 1行分别为 86 %、79%、70 %和 2 0 % ,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上升 2行以上的分别为 14 %、13%、15 %和4 8% .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远期效果稳定 ,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PRK和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表面形态.方法对术前屈光度为(-3.00~-10.00)D,平均为(-608±1.21)D的患者76例(150眼)行PRK,75例(150眼)行LASIK,分为PRK和LASIK组.术后1、3、6、12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角膜地形图形态分为平滑型、半圆型、钥匙孔型、肾型、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LASIK术后未见中央岛型.LASIK组平滑型明显多于PRK组(P≤0.01).两组各种类型角膜地形图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01).术后3个月,两组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稳定.两组角膜地形图均有逐渐变平滑的趋势.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最高,平滑型最低.PRK组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高于LASIK组(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较PRK规则.LASIK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好.  相似文献   

9.
LASIK后再近视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amellin1999年首创准分子激光卜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由于术后疼痛轻微,较轻的haze和较稳定的视力,受到了广泛关注。我院自1998年开展LASIK以来,出现了部分术后再近视的患者,对其巾角膜瓣下剩余基质厚度超过280μm的患者采取重新掀瓣后再次LASIK,效果良好,低于280μm的患者予以了以观察随访,并于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行LASEK治疗,随访6~12个月,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开展LASIK治疗近视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103例近视行LASIK手术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8者占93.10%,术后1月裸眼视力〉0.8占96.06%。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LASIK治疗近视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在高水平的眼科专家指导下,认真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以严谨务实,积极进取的态度,因地制宜及时开展此项技术治疗近视是完全能够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屈光度将146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分为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纽,然后进行双眼LASIK手术,术后随访0.5a,对双眼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屈光参差治愈率为86.3%.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均有提高,术后6个月,患者的UCVA达0.5和1.0的百分率分别为高度数组87.0%、64.4%,低度数组95.2%、72.6%.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组等值球镜度数分别由术前的-10.22D±0.30D、-8.21D±0.29D降至-0.63D±0.11D(P<0.01)、-0.24D±0.07D(P<0.001).而术后双眼间的屈光度差异也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安全而有效的.对手术技术和激光治疗程序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和增大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12.
>0.05).结论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6月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手术对老视前期近视患者的远期单眼调节幅度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患者在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不同时间干眼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患者,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各50例(100只眼)在行LASIK术后1周、1、3、6个月作干眼症调查,泪膜破裂时间(BUT)及Schirmer泪液分泌检查(SIT)。结果术后6个月内干眼的发生率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别无显著差异。术后1个月内BUT: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分别与高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别均有显著意义,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别无显著意义。不同程度近视组组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BUT比较:三组在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术后3个月内SIT: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分别与高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别均有显著意义,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不同程度近视组组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SIT比较: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在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高度近视组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不同程度近视患者在LASIK术后干眼的发生是有差别的,近视度数越高,干眼的发生越严重,持续时间也越长,但最终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 ASIK)矫治角膜放射状切开术 (RK)后残留近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 采用美国 COMPAK- 2 0 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和SCMD公司的可调节器式气动微型角膜刀 ,分别对 RK后残留近视的 38眼和 9眼行 PRK和 L ASIK术 ,并随访半年以上。 PRK组根据屈光状态分为 3组 : 组 <- 3.0 0 D; 组 - 3.0 0~ 5 .75 D, 组 - 6 .0 0~ - 9.5 0 D。结果 PRK— 、 、 组术后半年裸眼视力≥ 0 .8者分别为 75 %、10 0 %和 75 % ,屈光状态在± 1D内者分别为 87.5 %、81.8%和 5 0 .0 % ;术后 1年裸眼视力≥ 0 .8者分别为 10 0 %、10 0 %和 40 % ,屈光状态在± 1D内者 组为 10 0 % , 组 76 .5 %。在± 2 D以内者 组为 2 0 % ;L ASIK组术后半年屈光状态在± 2 D内者为 75 %。结论  RK后残留近视矫治应根据其术前及残留屈光度合理选择矫治方式 ,- 6 .0 0 D以下残留近视可行 PRK或 L ASIK术 ,高度残留近视则应选择 L ASIK为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分析我国LASIK矫正近视的远期效果、预测性和安全性等。方法检索1988~2008年在中、英文数据库发表的关于LASIK矫正近视的远期效果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篇中、英文文献1338例近视患者(2465眼)被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时间2~7年不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LASIK矫正低中度近视(≤-6.0D)的效果优于矫正高度近视(〉-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8.36,95%CI:6.31~11.08)。比较术后裸眼视力达到0.5(20/40)和1.0(20/20)的比例发现,在低中度近视组随访2年时分别为99.7%和92.2%,随访5~7年则分别为100%和88.8%;在高度近视组分别达84.9%和54.4%(随访2年)以及87.7%和51.0%(随访5~7年)。虽然术后裸眼视力达0.5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略有增加,达1.0的比例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手术预测性或准确性方面,无论是低中度近视还是高度近视组,随访5年及以上的术后屈光度在±1.0D的比例较术后2年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74,P〈0.01;χ2=226.1,P〈0.01);术后5~7年,屈光度在±1.0D以内的比例分别是78.5%和38.3%。术后5年以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的比例为1.0%~3.4%。眩光、屈光度数回退或欠矫及术后干眼是LASIK的主要术后长期并发症。结论LASIK矫正近视的长期效果是满意的,但对高度近视者的预测性较低,尚缺乏视功能方面的远期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16.
Q值引导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评价Q值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F-CAT手术的近视患者32例(64眼)和同期接受标准LASIK手术(SWO-LASIK)29例(58眼),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角膜前表面6mm直径内球差增加值,F-CAT组为1.05±0.76μm,S-LASIK组为1.26±0.83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目标Q值为F-CAT组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决定系数0.65,F=4.276,P=0.043),S-LASIK组为屈光度和Q1值(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526和0.258)。结论:F-CAT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球差提高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LASIK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视LASIK术后随访 1年以上的病例 16 11人 ,32 10只眼。术后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的 5人 6只眼 ,占0 18%。形成圆锥角膜的时间为术后 8~ 36月 ,平均 2 2 3± 10 6月。预测 6眼LASIK术后角膜瓣下所保留的基质床厚度分别为16 0 μm、 16 2 μm、 15 9μm、 2 32 μm、 2 0 6 μm及 2 86 μm。结论 :LASIK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与角膜瓣下保留基质厚度过薄有关 ,也可能与患者的角膜组织存在生物力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术前散光度将复性近视散光220例316眼分为3组:A组,-0.50--1.50DC,173眼;B组,-1.75--2.50DC,89眼;C组,-2.75--5.0DC,54眼。回顾性分析LASIK术后3-24月(平均6.7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对近视与散光的矫正均有确切效果,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一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残留度在3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近视度数对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远方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使用美国Optec6500对比敏感度测试仪,对58例112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按等值球镜分组,低中度近视组:<-6.00D;高度近视组-6.00~-9.00D和超高度近视组>-9.00D。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远方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1mo,低中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1.5,3.0及12.0c/d空间频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6.0及18.0c/d空间频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超高度近视组术眼远方对比敏感度在所有空间频率的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mo,3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有明显恢复,接近术前水平。其中在3.0及12.0c/d空间频率的超高度近视组比低中度近视组下降幅度大。在18.0c/d空间频率的超高度近视组比高度近视组下降幅度大。结论:LASIK术后1mo内,近视度数高者,远方对比敏感度下降明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0.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眼压测量值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274 例(546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分成A组(≤-3.0D),B组(-3.0~-6.0 D), C组(>-6.0 D),记录LASIK术前、术后3个月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对眼压差与CCT差、术前CCT、屈光度、年龄、眼别、性别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眼压差具有统计学差异(PAB=0.014,PBC=0.000,PAC=0.000),相关分析显示眼压差与术前CCT、切削深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0),与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性别与左右眼之间眼压差无显著性差异.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所得最优方程:Y=-0.068+0.21X1+0.018X2.Y为手术前后眼压差(mmHg),X1为切削深度(μm),X^2为术前角膜厚度(μm).结论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降低与切削深度、术前CCT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