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闭塞的眼动脉侧支血流动力学作用。方法对110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闭塞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Willis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闭塞组又分为眼动脉侧支组(40例)和无眼动脉侧支组(70例)。另设80例无颅内及颈部动脉病变患者为对照组。结果病变侧大脑中动脉的多普勒信号搏动指数(评估流入压力和远端血管阻力的指标)眼动脉侧支组和无眼动脉侧支组之间无差异,但是Willis环侧支通路[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的存在对大脑中动脉的搏动指数有明显作用。病变侧颈总动脉阻力指数眼动脉侧支组明显低于无眼动脉侧支组。结论眼动脉侧支对颈内动脉闭塞远端动脉床的血管阻力作用有限,而Willis环侧支在脑灌注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的重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中动脉闭塞可通过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之间的软脑膜吻合建立侧支循环。文章阐述了软脑膜吻合术的解剖学依据、影像学研究和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药物及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预后良好患者的脑血流代偿特点,总结两种治疗患者的侧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有后循环缺血症状且治疗后预后良好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依据...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动脉造影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但系有创性检查,重复应用有一定的局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是下肢动脉疾病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既可确定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又能准确定位,越来越受到医师和病人的欢迎.为此,临床就CDU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与动脉造影和/或手术相对照比较,以客观评价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213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侧支循环通路。结果 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8%,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93%,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0%。颈内动脉远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15%,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1%,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均出现软脑膜吻合侧支循环,91%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15例(7%)未发现侧支循环,108例(55%)1个侧支通路建立,79例(40%)2个侧支通路建立,11例(5%)3个侧支通路建立。结论 经颅多普勒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临床、神经影像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对7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C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65例(86.7%)出现脑缺血症状及体征.70例(93.3%)头颅核磁共振或CT显示不同类型脑梗死,最常见的是低灌注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60例(80.0%)闭塞侧大脑中动脉深度范围血流速度明显降低,70例(93.3%)闭塞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45例(60.0%)闭塞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为了解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状况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内听动脉闭塞致精神障碍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 [例1],女性,61岁,2002年7月4日入院.病人入院前3个月无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耳鸣、伴听力下降和失眠.到综合医院耳鼻喉科及神经内科就诊,排除耳局部病变后,诊断为右侧内听动脉闭塞,经高压氧、改善脑微循环等治疗后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药物及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预后良好患者的脑血流代偿特点,总结两种治疗患者的侧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有后循环缺血症状且治疗后预后良好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依据住院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强化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通过对患者DSA中侧支代偿途径的描述,分析两组患者启动侧支代偿通路的多少及途径,总结两组患者侧支代偿模式特点,进一步探讨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在选择治疗策略时评估侧支代偿模式的重要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3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45~76(59±10)岁。32例患者的代偿途径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13例,40.6%)、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10例,31.2%)、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吻合支(8例,25.0%)、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吻合支(2例,6.2%)、未启动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急性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梗死核心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前瞻性分析老年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梗死核心容积分为大梗死核心组13例,小梗死核心组27例.又根据闭塞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24例,栓塞组16例.比较组间基线特征、危险因素、病因学、脑小血管病影像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评价椎动脉闭塞的类型、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经血管超声、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的椎动脉闭塞患者108例,根据MR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果,分为后循环梗死组(78例)和无后循环梗死组(TIA组,3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健侧椎动脉颅外段管径和双侧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期末流速(EDV)。比较两组间椎动脉闭塞类型、侧支循环建立、健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梗死组与TIA组单支椎动脉闭塞者分别为69例(88.5%)、26例(86.7%),双支椎动脉闭塞者分别为9例(11.5%)、4例(13.3%),组间椎动脉闭塞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梗死组的椎动脉颅内段闭塞者比例高于TIA组[70.5%(55/78)比36.7%(11/30);χ~2=10.444,P=0.001],侧支循环建立者比例低于TIA组[14.1%(11/78)比43.3%(13/30);χ~2=10.711,P=0.001]。TIA组单支椎动脉闭塞患者的健侧椎动脉颅外段PSV、EDV均高于梗死组[(65±21)cm/s比(57±15)cm/s;(25±8)cm/s比(20±7)cm/s;t值分别为2.043、2.606,均P0.05]。结论椎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可改善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锁骨下动脉闭塞是一种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若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发出椎动脉之前,患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对颅内侧支循环及颅内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33例,行双侧经颅超声造影检查,观察Willis环、颅内大动脉和眼动脉的走行、血流方向及血流信号,记录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并对健侧或患侧颈总动脉行压迫试验。结果经颅超声造影对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84.6%、56.5%,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健侧[(74.71±13.07)cm/s vs(100.46±19.15)cm/s,P<0.01]。经颅超声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92.6%。结论经颅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颅内侧支循环及血供,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准确性,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治疗3个月后予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mRS≤2分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2组入院...  相似文献   

14.
<正>侧支循环途径开放的必备条件是必须存在完整的、发育均衡的一级侧支通路和存在动脉分支间的侧支吻合,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血流压力差才能形成动态的循环。所以,动脉管径轻、中度狭窄,一般不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只有在动脉管径达到重度狭窄(>70%)或闭塞时,才能导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随之潜在的侧支循环途径开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CCA)闭塞性病变的血流代偿模式及意义。方法收集21例CCA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及血流动力学资料,分析CCA闭塞性病变血流代偿模式。结果新发脑梗死10例(47.6%),其中前循环脑梗死6例,后循环脑梗死2例,前、后循环均发现脑梗死2例。Ⅰ类启动颈内动脉窃血14例(66.7%),Ⅱ类未启动颈内动脉窃血7例(33.3%)。其中,ⅠA型颈外动脉供血来源于锁骨下动脉分支12例(85.7%),ⅠB型颈外动脉供血来源于对侧颈外动脉分支1例(7.1%),ⅠAB型颈外动脉供血同时来源于锁骨下动脉及对侧颈外动脉分支1例(7.1%)。新发脑梗死中,ⅠA型多见(80%),无ⅠB及ⅠAB型,Ⅱ类2例(20%),ⅠA型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比例与ⅠB型、ⅠAB型和Ⅱ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A闭塞性病变不同血流代偿模式与脑梗死是相关的,故准确而完整的评估侧支循环对客观分析脑梗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和开放类型对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MVMCA)下降率和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DSA证实的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头部CT、MRI及临床表现,分为脑梗死组(CI组)6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40例和无症状组(Asy组)42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MCA的平均流速(MVMCA)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及颈内-外动脉(ICA-ECA)的开放,比较3组间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开放类型、患侧MVMCA下降率的差异性。结果①3组间各侧支动脉开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97,P=0.000)。Asy组ACoA(51.7%,78/151)、PCoA(38.4%,58/151)及ACoA+PCoA+ICA-ECA(7.3%,11/151)开放率均高于TIA和CI组(P<0.001),ICA-ECA的开放率亦高于CI组(P<0.001);TIA组与CI组比较,除ICA-ECA为TIA组高于CI组外(P<0.001),其他侧支开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3组间MVMCA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249,P=0.000)。Asy组MVMCA下降率为(30±11)%,TIA组为(51±4)%,CI组为(65±7)%。AcoA+PCoA同时开放者,患侧MVMCA下降率最低(P=0.000)。结论一侧ICA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与临床表现相关。ICAO患者的ACoA+PCoA同时开放可以降低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下降程度,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颈外动脉在颈内动脉远端分支供血区存在多个吻合支,是颅内侧支循环的重要来源。已闭塞颈内动脉同侧的颈外动脉狭窄可导致缺血性事件的发生。Xu等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以后在5家医学中心接受颈外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所有研究者均采用通用的病历汇报表对相关的病例统计学信息、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由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其末端分叉为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属于后循环系统(或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供应脑干、小脑、丘脑、部分颞叶及枕叶的血流,这些结构大多位于后颅窝,许多影像学检查难以显示,故对后循环病变的认识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脉的交通前多普勒检测(TCD)评估老年患者脑底动脉环的侧支循环能力。方法 对80例老年无脑血管病患者,在颈总动脉压迫试验时TCD检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段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31%患者的前交通动脉和两侧后交通动脉均开放,构成一个血流动力学完整的脑底动脉环。93%患者的脑底动脉环前部开放。61%脑底动脉环后部发育异常,阻碍了侧支血流从基底动脉到颈内动脉。结论 TCD检测有助于了解脑底动脉环的侧支循环能力。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致残率和死亡风险高,血管内治疗可使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显著受益。该文报道1例经枕动脉肌支逆行开通闭塞椎动脉行基底动脉取栓患者,以为常规入路难以完成血管再通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该患者为57岁男性,主要症状为意识不清3 h,病史结合影像学提示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急诊行机械取栓时优势椎动脉难以开通,遂经侧支循环途径逆行开通闭塞椎动脉行基底动脉取栓,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完全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