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李文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5):370-370
一侧枕叶梗死致皮质盲临床少见。现报告2例如下。1病例1.1例1女,61岁。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1周于1998年2月13日入院。高血压病史12年。查体: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kPa);双眼视力:数指不能/30cm,对强光剌激尚有瞬目反应,眼底:A∶V=1∶3,余无异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 相似文献
2.
3.
Anton综合征为临床少见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闭塞,造成双枕叶距状裂缺血、缺氧、软化坏死,现将我科收治Anton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61岁。因双眼失明3天于1999年7月入院。既往:右顶枕叶脑梗死病史2年。留有向左同向偏盲。该患于3天前突然双眼失明,但自己并不在意,被家人发现后,到眼科就诊,以“球后视神经炎”收入眼科治疗,2天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行头部CT检查示右枕顶叶软化灶,左枕叶脑梗死,以“脑梗死”转入我科治疗。发病以来无眼球疼痛、畏光、突眼。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恶心、呕吐。查体:血压18/10kPa,… 相似文献
4.
枕叶梗死致皮质盲的CT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明启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6):83-83
目的 探讨枕叶梗死导致皮质盲的CT与临床特点。方法 对11例枕叶梗死致皮质盲的临床与CT进行分析。结果 除皮质盲外,临床上还有精神异常,记忆力下降,偏瘫等表现,头颅CT除枕叶梗死外,还有丘脑,颞叶,基底节部位的梗死,结论:枕叶梗死所致皮质盲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5.
是明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6):83
目的 探讨枕叶梗死导致皮质盲的CT与临床特点。方法 对 11例枕叶梗死致皮质盲的临床与CT进行分析。结果 除皮质盲外 ,临床上还有精神异常、记忆力下降、偏瘫等表现 ,头颅CT除枕叶梗死外 ,还有丘脑、颞叶、基底节部位的梗死。结论 枕叶梗死所致皮质盲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6.
黄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3):187-187
患者男性,58岁,因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双下肢乏力3d而入院。入院时头颅CT检查显示双侧额颞顶类新月形略高密度灶,脑池、脑沟各结构基本消失,各脑室较纤细,中线结构尚居中,诊断为双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d前有跌伤史,当时未予明确诊治。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双下肢肌力Ⅳ级。入院5h后,患者突然烦躁,神志不清,GCS评分6分,右侧瞳孔略大于左侧,光反应迟钝, 相似文献
7.
孕产妇经过妊娠、分娩过程的生理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可增加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现报告1例在分娩后发生双侧枕叶梗死的患者如下。
1病例女,33岁。因“产后双目失明约30h”于2006年11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0h前在当地医院足月顺产1男要,总产程40min。 相似文献
8.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全脑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其相关的并发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其罕见的并发症一皮质盲却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8岁,于2003年7月18日出现右侧肢体活动无力,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左侧额顶脑白质梗死。在我院治疗35d病情好转出院,当时右侧肢体肌力Ⅲ一Ⅳ级,可有自主活动,意识清醒,语言功能正常。出院后行康复治疗,于第3天出现四肢抽搐,并伴短暂意识丧失,经治疗后意识转清,但右侧肢体功能逐渐恶化。一周后类似症状再次发作,出现频繁抽搐并伴短暂意识丧失,随后出现中度昏迷。于9月10日入我院ICU治疗,颅脑MRI示右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及颞叶急性脑梗死;左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陈旧性脑梗死。给予促进代谢、营养神经细胞以及积极的康复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双侧肢体无自主运动,不能张口、伸舌,不能吞咽,饮水呛咳, 相似文献
11.
12.
13.
先天性双侧外侧裂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以假性球麻痹、癫痫、智力低下和双侧外侧裂区皮质发育异常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本文4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该综合征的患者,其中男3人,女1人,年龄范围12~26岁。4例患者均因癫痫发作就诊,影像学检查均显示双侧外侧裂皮质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轻至中度的智力障碍、言语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和轻度锥体束征等。对于临床上表现为癫痫、假性球麻痹、智力低下、影像学提示双侧外侧裂萎缩的患者应想到先天性双侧外侧裂综合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15.
双侧近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56岁,教师。嗜睡起病,3 d后出现言语混乱,于2001-03-07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查体:PB 180/100mmHg(24/13kPa),神志恍惚,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说话文不切题,有错语,无主动语言。人物及地点定向力差。对人及周围事物有虚构,如对同室患者说话声音很熟悉。并认为是自己最熟悉的朋友和已教过的学生。有梦境感及幻觉,常能听到别人和自己说话,并与之对话。 相似文献
16.
窦性心动过缓致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4岁,主因“发作性右侧下肢力弱7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7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下肢无力,不能独自站起,症状持续约15min后白行缓解,发作间期行走如常,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每日发作约1-2次。既往有冠心病、老年性痴呆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45/80mmHg(1mmHg=0.133kPa),心率56次/min,心律齐。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减退,四肢肌力V级,右侧Babinski征偶可引出,左侧Babinski征阴性。入院后查头颅MRI:左侧额叶及枕叶多发亚急性梗死灶;超声心动图未见附壁血栓。入院后患者右侧肢体力弱症状逐渐加重,入院第6天痛刺激后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床旁重症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心率为43-64次/min,血压波动于正常范围。给予缓释茶碱片口服,患者心率可维持在60次/min以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逐渐平稳,入院后3周复查头颅MRI+弥散提示:左侧侧脑室前后角、基底节区、枕叶大片新发梗死灶。患者发病前10个月曾查颈部血管超声:双侧颈总、颈内、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内壁增厚,但未见显著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上述动脉血流通畅,双侧椎动脉血流通畅,未见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解剖变异致双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2例经颅脑MRI确诊的双侧小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其头颈部血管,从而了解后循环血管的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经DSA证实左侧椎动脉较细,远端管腔闭塞,通过右椎动脉代偿供血原左侧PICA供血区但欠充分,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右侧椎动脉。病例2经CTA证实右侧椎动脉较左侧明显细且远端显示欠清,MRA示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左侧椎动脉。结论 2例双侧小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一侧椎动脉优势供血,且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该侧椎动脉。在该解剖变异基础上一侧椎动脉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双侧小脑梗死。因此,在临床中出现双侧小脑梗死时临床医师不能忽略这一解剖变异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双侧腹内侧丘脑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附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侧腹内侧丘脑综合症 (Bilateral Ventromedial ThalamicSyndrome)是一少见的丘脑病变 ,由双侧丘脑腹内侧梗塞引起。我们于 1995年至 2 0 0 1年共收治 7例患者 ,现报道并分析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男 6例、女 1例 ,年龄 4 2~ 6 9岁。 7例病人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9.
20.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6):554-557
目的对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提高对此病的掌握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报道3例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其中2例男性患者以双足底踩棉花感为首发表现,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局部水肿、皮肤颜色变黑、男性乳腺发育等症状,1例女性患者以面部、四肢皮肤及乳头变黑为首发表现,逐渐出现足底踩沙感,双下肢麻木无力、闭经、水肿等症状。3例患者免疫固定电泳均检测出M蛋白;1例患者病程中曾查M蛋白阴性,至病程终末期出现血M蛋白及本周氏蛋白尿。3例从首诊到确诊时间分别为16个月、3 y和5 y。对3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1例患者症状改善明显,2例确诊较晚患者死亡。结论 POEMS综合征是一组较少见的与浆细胞病变相关的副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确诊时间较长,早期病例易被误诊,需仔细分析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