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水提取物对离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提取小鼠脾细胞,制成一定浓度细胞悬液.实验分3组:对照组、伴刀豆球蛋白(Con A)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设卵鞘、若虫、雌虫和雄虫等4组水提取物.每组设低、中、高剂量组,浓度依次为2.5 μg/ml、5.0μg/ml和10.0μg/ml,对照组加相同浓度的完全培养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再加入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测出各实验组570 nm波长的吸光度A值,运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此判断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吉氏染色法对各组淋巴细胞形态进行观察,通过其细胞体积、胞核及胞浆等的变化判断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卵鞘、若虫、雌虫和雄虫的水提取物中高剂量组的,A值均高于对照组,若虫中剂量组和雌虫中、高剂量组A值依次为0.362±0.033、0.333±0.088、0.354±0.039,与对照组(0.231±0.0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内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学改变与A值变化一致. 结论黑胸大蠊若虫和雌虫水提取物在一定浓度时有促进离体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四种抗原蛋白经SDS -PAGE后银染色 ,均得到清晰的蛋白显色带。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 13、2 8、2 6和 4 1条蛋白区带 ,其中主带分别为 2、10、10、13条 ,分子量大多位于 10kDa - 97kDa范围。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大多分布在 4 3kDa以上分子量范围 ,四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的存在。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的蛋白质组分从卵 -若虫 -成虫出现次第增多现象并趋于复杂化 ,这对研究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实验就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两种动物模型,考察美洲大蠊提取物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模型以考察其镇痛的效果。结果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P〈0.05)、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P〈0.05),可使醋酸所致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5),并使小鼠热板法痛阈明显提高(P〈0.01)。结论初步证明美洲大蠊提取物具有抗炎消肿、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洲大蠊特异性抗原的蛋白印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不同时期抗原成份分析以及特异性抗原组分鉴定。方法本文通过采用Coca's提取液提取得到美洲大蠊粗浸液抗原,通过饱和(NH4)2SO4沉淀以及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SE),对其抗原成份进行分析,并选用对蟑螂过敏性疾病患者阳性血清进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ting)。结果美洲大蠊成虫、若虫、幼虫、虫卵生活史不同时期及不同部位抗原各有不同数量的蛋白条带,但生活史各阶段均出现6条蛋白主带,分别为:92、78、66、56、52和40kD,免疫印迹显示其92、78、49和26kD为美洲大蠊成虫特异性变应原,其中78kD是主要变应原。结论美洲大蠊78kD蛋白为主要变应原,92、49和26kD为次要变应原,本研究为蟑螂变应原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克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基因并表达、纯化具有变应原活性的重组AK。 方法 提取美洲大蠊总RNA,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T-PCR克隆美洲大蠊AK基因目的片段,测序后将该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 coli) 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重组AK。用镍离子(Ni2+)亲和层析柱纯化,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AK表达情况。用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变性条件)和ELISA(非变性条件)检测重组AK变应原与过敏患者血清IgE结合活性,并以健康人血清为对照。 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AK基因含有1 0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登录号为EU429466)。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登录号为AY563004)比较同源性达99.9%。SDS-PAGE分析表明, 该变应原基因在E. coli中主要以可溶形式高水平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 45 000。重组变应原AK在变性与非变性条件下,与过敏患者血清IgE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与健康人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获得了具有变应原活性的重组美洲大蠊精氨酸激酶。  相似文献   

6.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美洲大蠊sIgE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6只美洲大蠊全虫用液氮研磨提取粗浸液,用阴离子交换剂(DEAE, Sephadex A-50)纯化后测定蛋白浓度,并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分别将粗浸液及纯化后的不同浓度变应原点于硝酸纤维膜(NC膜)上,依次加入不同蟑螂过敏患者血清、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IgE二抗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以及鲁米诺化学发光底物进行化学发光反应。结果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法可检测美洲大蠊粗浸液最低蛋白浓度为0.87 μg/ml。在此浓度下,其检出结果与皮试阳性患者血清符合率为90%,与皮试阴性及健康人血清的符合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美洲大蠊提取物抗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大蠊提取物(APA)对实验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抑制雏鸭体内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1].为探讨APA对肝纤维化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用CCl_4复制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不同剂量APA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各剂量问疗效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泛素基因,并对序列进行相关分析。方法依据其他物种泛素基因的保守区设计1对简并引物,对美洲大蠊cDNA模板进行RT-PCR扩增,产物纯化后行T-A克隆、测序和酶切鉴定,运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和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二级结构等。结果从美洲大蠊体中克隆了泛素基因的编码区,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EF10156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泛素基因编码区的长度为228 bp,编码的多肽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8.53 ku,理论等电点为6.56,与其他真核生物泛素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96%以上的相似性,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26.3%,无规则卷曲占47.3%,延伸串占26.3%。结论成功克隆了美洲大蠊泛素基因,并进行了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泛素在美洲大蠊机体内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美洲大蠊尾须一种新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美洲大蠊尾须的细微结构,首次发现尾须上有1种新型感受器(简称感器)。该感器基部为1倒扣的飞盘形,其中部着生1根细长的感受器毛(简称感毛),暂名矛形感器。此外,尾须上还可见大量刺形感器B和少量钟形感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观察低温对附红细胞体活力的影响,附红细胞体感染异种动物试验,附红细胞体在动物体内消长测定试验。结果附红细胞体在-20℃下保存835d,在4℃下保存205d,仍有一定的活力;猪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小白鼠而不能感染鸡;附红细胞体在动物体内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在感染后,2-4hRBC的感染率迅速上升到96%~98%,然后下降又上升,在感染后第8h再次达到高峰,最后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波动的基本周期是14-16h。结论附红细胞在-20℃可以较长时间保持活力,对宿主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感染动物后潜伏期短,在动物体内的繁殖周期是14-16h。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rfbG基因对肠炎沙门菌毒力的影响,评价肠炎沙门菌缺失rfbG基因后作为减毒活疫苗的潜力。方法 利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无痕构建肠炎沙门菌Z11ΔrfbG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肠炎沙门菌Z11ΔrfbG缺失株,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Z11ΔrfbG生化特性没有发生变化,在LB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速率较慢;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弱于野生株,其感染J774A.1细胞后,产生的细胞毒性亦显著低于野生株。此外,缺失株可与吖啶橙溶液发生凝集,但与O9血清不发生凝集。结论 rfbG基因缺失显著降低了肠炎沙门菌Z11的毒力,且缺失株符合粗糙型菌株的特点,Z11ΔrfbG不仅具有作为沙门菌减毒活疫苗或载体的潜质,也具有作为DIVA疫苗的潜力,为肠炎沙门菌减毒活疫苗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实验室内不同温度下淡色库蚊氯氰菊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变化。方法在17、25和28℃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两品系蚊幼虫,观察蚊虫的繁殖、发育及平均寿命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淡色库蚊在17℃条件下发育慢,历期长;在28℃条件下发育快,历期短。同一温度下抗性品系蚊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均低于敏感品系,卵期死亡率高于敏感品系。结论淡色库蚊抗氯氰菊酯品系在不同温度下与敏感品系比较均表现出环境适应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胎盘滋养层细胞(以下简称滋养细胞)感染人巨细胞病毒(HCMV)后生物学特性改变及意义。方法采用复合酶消化法及Pere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人滋养细胞;采用HCMV AD169病毒感染滋养细胞,检测不同时间点病毒复制情况和细胞凋亡率。结果HCMV感染滋养细胞后快速复制,24—72h复制速度减慢;感染HCMV的滋养细胞凋亡率(34.68%±3.14%)明显高于未感染HCMV者(15.32%±2.34%),P〈0.05.结论HCMV感染滋养细胞具有早期快速复制的特点,可导致滋养层细胞在感染早期加速凋亡。  相似文献   

15.
对狂犬病固定毒Vero细胞适应株 3aG V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包括病毒的形态、抗原结构、培养条件、致病性、免疫原性、纯毒试验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形成尼氏小体检查。结果表明狂犬病病毒 3aG V株具有抗原性好 ,培养产毒量高 ,保持有aG固定株弱毒性、传代稳定、无变异 ,可作为替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aG毒株 ,用于Vero细胞培养病毒生产出毒液毒力高 ,灭活后效力高 ,安全性好的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生产用疫苗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美洲大蠊肠道中分离、鉴定4株内生无色杆菌,并初步测定其抑菌活性和鉴定其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方法 采用平板划线法、16S rDNA PCR扩增、Blast比对和最大似然值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牛津杯法初步测定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采用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的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PKS I、NRPS和卤化酶基因FADH2。结果 从美洲大蠊肠道中分离得到了4株内生无色杆菌,且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与已知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Achromobacter aegrifaciens和Achromobacter marplatensis的相似度均在99.3%以上。抑菌实验结果表明,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等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均能从4株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的关键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PKS I、NRPS,且在菌株WA5-1-54的检测到卤化酶基因FADH2。结论 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无色杆菌可能具有产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