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斜角肌切断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6例16侧诊断明确,保守治疗疗效不佳的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行斜角肌切断术治疗,并随访6月至4年。结果:13例患者3月内症状缓解,麻木感消失、肌力回复、疼痛消失,无复发。2例患者有夜间上臂疼痛,经保守治疗后可缓解。1例患者术后症状无减轻,患侧上肢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受限。结论:斜角肌切断术能很好地缓解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各种症状,是诊断明确的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余修贵  徐建 《九江医学》2003,18(1):20-21
目的:探讨前、中斜角肌起点与臂丛上干的关系,为临床诊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本文对30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察前、中斜角肌起点位置及其与臂丛上干关系。结果:前斜角肌起于第3—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中斜角肌起于第2—7或2—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臂丛上干C5-6神经根出推间孔后被前、中斜角肌起点的腱性交叉纤维所包裹。结论:前、中斜角肌在颈椎横突前、后结节均有起点,该交叉起点可能是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手术方法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有颈肩痛和手部麻木、肌肉萎缩的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改良手术方法治疗,均做前、中斜角肌起点和小斜角肌切断术,术后随访6个月~2 a。结果19例颈肩痛与手麻、痛症状均消失。仅1例有颈背部不适。按照Wood等提出的评价标准,优12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4.74%。结论切断前、中斜角肌的起点和小斜角肌是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臂丛上干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小针刀治疗.方法:采用小针刀的方法,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刺入,直接松解斜角肌、提肩胛肌.结果:疗效满意,总有效率95%,合并有颈椎骨性改变者疗效稍差.结论:小针刀能明显改善臂丛上干神经在斜角肌、提肩胛肌内的卡压,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25例常规固定的成人第一肋骨标本中,测量前斜角肌结节后内缘,及锁骨下动脉沟内侧缘与锁骨下静脉外侧缘的交汇点至第一肋后内缘的垂直距离等数据。结果:前斜角肌结节后内缘长度平均为(13.16±2.69)mm(8.50~20.50mm),锁骨下动脉沟内侧缘与锁骨下静脉外侧缘的交汇点至第一肋后内缘的垂直距离平均为(9.96±1.87)mm(6.50~16.00mm)。结论:文章提供的相关数据和定位方法,可以提高针刀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经斜角肌间隙进路的臂丛阻滞,对颈部和上肢的手术能提供相当安全的麻醉。然而由于针的位置不当所招致的失败,是因为不能辨认前中斜角肌间沟的轮廓引起的。我们现在介绍一种易于确定斜角肌间沟位置的方法。Winne 描述的斜角肌间沟的触诊是,置食指于胸锁乳突肌的外侧缘,向外侧旋转,手指横过前斜角肌,直到摸到前中斜角肌间沟。他认为病人在平卧位处于松弛状态,但  相似文献   

7.
陈爽姿 《吉林医学》2010,31(9):1186-1187
目的:评价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尺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前臂尺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单纯应用0.2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0.3ml/kg行斜角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行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记录有无寒战、恶心、呕吐、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腋神经、肌皮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及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斜角肌间沟复合尺神经阻滞组尺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缩短,尺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单纯斜角肌间沟臂丛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上肢前臂尺侧手术。  相似文献   

8.
<正> 我院采取改进的穿刺方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操作方法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患者左侧手术,麻醉者位于头侧,用左手中指、食指分别依次按在胸锁乳突肌与前斜角肌间隙、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间隙内,从第七颈椎向胸锁乳突肌锁  相似文献   

9.
斜角肌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累积国人的解剖学资料,给临床实施臂丛麻醉提供较可靠的解剖基础。资料和方法在44具成人尸体(男26具、女8具)上使用层次解剖法,共测量了88侧斜角肌间隙。结果该间隙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中点的距离为x=5.36cm;从锁骨的胸骨端至前斜角肌后缘的距离为x=5.49cm,至中斜角肌前缘的距离是x=6.66cm;锁骨下动脉在前斜角肌后缘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的中点为x=2.09cm,臂丛上干距锁骨上缘中点为x=3.66cm,中干距锁骨上缘中点为x=2.84cm;臂丛神经的走行方向与锁骨水平方向形成向前内侧开放x=61.52°的夹角。结论本研究对临床实施臂丛麻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斜角肌前缘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的应用燕兴梅,张国顺(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上常用的阻滞臂丛神经的径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喙突旁和腋路等。我们根据臂丛神经在斜角肌间隙的解剖关系,采用中斜角肌前缘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总结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先天性白内障大鼠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原种群繁殖扩群,观察繁殖性能及仔鼠的生长发育。结果 白内障大鼠、小眼白内障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产仔数和离乳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比,在出生后第2周时白内障大鼠生长速度比小眼白内障组和正常对照组体重大(p>0.05);雄性间比较,2 周时白内障大鼠组比其它二组生长速度快,4周时更为明显(p>0.01);雄雌间比较,5周时白内障大鼠组和正常对照组雄雌间生长速度出现差异(p>0.01),小眼白内障组在第6周时生长速度才出现差异(p>0.01)。结论 白内障疾病基因对大鼠的繁殖率没有影响,而对仔鼠的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空回肠动脉弓和直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并测量了50例肠系膜的空回肠动脉弓及直动脉,见从起始端到终端,每1/5肠段动脉弓的级数依次为2-3-3-4-3。 本研究显示:回肠段的直动脉比空肠多,从空回肠始端到终端,直血管的长度起初逐渐增加,继而逐渐减少。 综合各项观察结果,可以认为肠系膜内存在着一个动脉配布的过渡区,该区一般由第九小肠动脉供应。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在发病24h 内、第7,14 天分别对44 例病人行12 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右胸及V7~9 导联,按心率校正公式计算QT离散度(QTcd)。③结果 与24h 内相比较,第7,14 天QTcd 值明显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F= 26.42,q= 8.06,9.35,P<0.01),第14 天与第7天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 1.36,P> 0.05)。非死亡组QTcd 值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显著性(t= 3.02,P< 0.01)。④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QTcd 值明显增大,随着病情好转,QTcd 值逐渐下降和稳定。QTcd 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近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20.
1982年8月至1992年12月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腔内粘液瘤20例,其中1例右房粘液瘤入院第3天猝死。19例经手术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5.2%。病理检查:左房粘液瘤13例,左室粘液瘤1例,右房粘液瘤2例,右房横纹肌瘤1例,右房恶性上皮瘤1例,右房血栓1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2%。文中对心腔内粘液瘤、恶性肿瘤、血栓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