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无创性磁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对磁刺激的发生发展、物理原理、特性,磁刺激与标准电刺激的差别,外周磁刺激技术的多信道磁刺激对电刺激的模拟等,以及临床上磁刺激对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与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2名正常成人志愿者的上下肢比较电与磁两种经皮运动皮层、脊髓刺激法所引出之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差异。结果表明,电刺激诱发成功率为100%。磁刺激在下肢肌 成功率为0-14.3%(皮层刺激)和0-42%(脊髓刺激);电刺激MEP波幅比磁刺激高2.47-41倍(平均11.3倍);电刺激MEP潜时比磁刺激平均短2.78ms(皮层刺激)和1.34ms(脊髓)。作者认为,易引出高大而可靠的MEP的电刺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免疫力下降,频繁误吸易引起吸入性肺炎,预防吸入性肺炎是卒中吞咽康复的重要原则。电、磁刺激疗法作为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新兴治疗手段,通过将电刺激或磁刺激作用于外周肌群、大脑皮层与周围神经,在卒中吞咽障碍的肺炎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技术主要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咽腔电刺激、重复外周磁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迷走神经刺激。电、磁疗法对肌肉激活与神经元调控具有积极作用,可增加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吞咽运动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从而减少误吸发生,达到预防肺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3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假治疗组3组,在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假治疗组接受功能性电刺激及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步态运动学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及Amer-Lindholm分级对3组患者的下肢综合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步态运动学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及Amer-Lindholm分级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其余2组(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有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性神经电生理学技术,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已广泛应用于运动皮质兴奋性与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传导功能的评价。近年随着对磁刺激原理的深入了解和刺激线圈、刺激模式的不断多样化,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病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不断拓展,逐渐形成更加科学和标准化的运动诱发电位操作流程。本文拟对诊断性经颅磁刺激常规刺激模式研究进展、特殊模式刺激方案,以及经颅磁刺激与脑电图、f MRI的联合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健康志愿者中检验三重刺激技术(TST)的可靠性,并探讨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正常参考值.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的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双侧小指展肌TST检测,结合经颅磁刺激和外周刺激,应用对冲技术,给予3个刺激,发生2次对冲.3个刺激分别为磁刺激皮质运动区、电刺激腕部、电刺激Erb点.TST检测的顺序是:经颅磁刺激→在腕部电刺激→在Erb点电刺激;TST对照的顺序:在Erb点电刺激→在腕部电刺激→在Erb点电刺激.结果以TST检测/TST对照波幅比率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臂长以及左右侧之间的数值.结果 全部受试者的TST检测/TST对照波幅比率为85.0%±6.7%.受试者左、右侧TST数值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臂长61~70 cm的受试者(50名)和臂长71 ~ 80 cm的受试者(50名)TST数值分别为85.0%±2.6%和85.0%±8.7%,组间比较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ST检测方法比较完善,不受年龄、侧别、性别、臂长的影响,可试用于锥体束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应用磁刺激、电刺激三叉神经和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来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并对三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对比。方法以扭转型为主的6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20例,电刺激三叉神经组20例,同期肉毒素局部注射组20例。三组年龄及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和电刺激三叉神经组在治疗前后临床分级评分及临床见效时间评定和临床疗效评定方面均优先于同期肉毒素局部注射组(p<0.01),前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经颅磁刺激及电刺激三叉神经眼支的方法治疗痉挛性斜颈疗效显著,且其近期疗效优于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创电/磁刺激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9月无创电/磁刺激治疗的144例慢性意识障碍的临床资料。常规对症治疗36例(对照组),正中神经电刺激(MNS)治疗36例(MNS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36例(rTMS组),MNS联合rTMS治疗36例(MNS+rTMS组)。应用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2周、1个月,无创神经电刺激治疗病人CR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MNS+rTMS组明显高于MNS组和rTMS组(P<0.05),MNS组和rTM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治疗后不良事件(肺部感染、癫痫、交感神经兴奋发作)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慢性意识障碍病人,无创电/磁刺激治疗可改善病人意识状态,联合应用MNS+rTMS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皮质刺激因其对脑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而被应用于临床,皮质刺激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直接皮质电刺激,每种方法又各具特点。本文就其应用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磁刺激运动诱发肌电位对运动机能的评价。方法:用磁刺激装置对正常人12例,运动障碍患者31例进行了经颅脑刺激,记录运动诱发肌电位。结果:受检测的43例,无一例引起头痛和感觉异常,也无癫痫及意识障碍等副作用。正常人中,诱发肌电位的潜伏期相对恒定,振幅在个体间虽存有差异,但同一例左右侧几乎相同。对20例单侧肢体功能障碍的肌力按体征分级,比较患侧和健侧的诱发肌电位,发现患侧振幅较健侧明显减低。对肌力0~2级的病例,不能诱发出肌电位。结论:磁刺激运动诱发肌电位,在临床上可在数量上正确评价肢体的运动机能,并且经颅磁刺激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