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经普通胃镜检查为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患者共49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胃镜探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初步定性,再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然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观察并记录普通胃镜和微探头超声胃镜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手术切除病变情况;比较其术后出血、术后穿孔、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EUS诊断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息肉等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普通胃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短于对照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微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窦小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的42例胃窦小隆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最终结果,分析比较微探头内镜超声及内镜下活检对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在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3.3%(35/42),内镜下经活检钳行病理检查对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45.2%(19/42),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高于胃镜活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诊断胃窦小隆起病变的诊断依据;微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窦小隆起病变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黏膜下病变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30985微探头超声对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周平红…刀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一2002,19(4)一205~207 用微探头超声对115例下消化道病灶进行内镜超声检查(EUS)。结果:结直肠癌81例,EUS下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对肿瘤侵犯深度诊断总准确率为82.7%(67/81),肠壁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55.4%(36/65),特异性68.8%(11/a6);粘膜下肿瘤15例,除1例平滑肌瘤误诊为平滑肌肉瘤外,其余病例均得到正确诊断;溃疡性结肠炎10例;克罗恩氏病9例。认为微探头超声对结直肠癌侵犯深度和粘膜下肿瘤的诊断有很高准确率,术前检查可为结直肠癌和粘膜下肿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微探头内镜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37例十二指肠病变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标本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为最终诊断结果,统计微探头内镜超声及内镜下活检对十二指肠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微探头内镜超声对十二指肠病变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78.38% (29/37),其中对十二指肠脂肪瘤和十二指肠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4和10/12,对十二指肠早癌及炎性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4和3/8.内镜下活检对十二指肠病变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40.54%(15/37),其中对十二指肠类癌和十二指肠腺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1和7/12,对十二指肠间质瘤及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10和1/4.结论 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诊断十二指肠病变的金标准,而微探头内镜超声对十二指肠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ھ�������ϼ�����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镜超声检查(EUS)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超声探头离病变部位近 ,无腹壁衰减和消化道气体的影响 ,可采用较高频率的超声波 ,从而获得较清晰的图像。经过 2 0余年的不断改进 ,EUS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声内镜的频率范围为 5~  相似文献   

6.
邹军  崔培林 《山东医药》2010,50(48):52-54
目的评价超声微探头对上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电子胃镜或胃肠造影等检查示上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结果 56.8%(25/44)黏膜隆起性病变位于胃壁,38.6%(17/44)位于食管壁,4.6%(2/44)位于十二指肠。微超声探头对44例病变均可显示,确诊率97.7%,联合胃镜确诊率100%。结论微超声探头有助于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微型探头内镜超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型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微型探头内镜超声观察2003-02~2004-06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诊治的91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明确其来源的层次、病变位置,并分析结果。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以平滑肌瘤最为多见,共57例,病变部位以食管最多;其它依次是囊肿14例、血管病变9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4例和恶性间质瘤2例。恶性病变及部分良性病变获组织学证实。结论微型探头内镜超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是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超声内镜在食管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问世于1980年,自美国的Dimagno首先报道了超声内镜用于检查动物的消化道试验以来,这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1988年,日本Olympus公司开发出具有360度环行扫描可在7.5 MHz及12 MHz之间切换的GF2UM3超声胃镜以及7 MHz的超声微探头以后,超声内镜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超声探头随内镜插入脏器腔内时更接近病变部位,缩短了超声波的传导途经并降低了声衰减,提高了图像分辨率,相应大大地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近年来,超声内镜对于食管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超声内镜对于食管黏膜下病变的鉴别诊断和食管癌的深度、分期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其他食管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超声内镜在食管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直径2 cm的上消化道良性肿物:囊肿、平滑肌瘤、异位胰腺、脂肪瘤的大小变化情况,确定内镜随诊时间或是否需要治疗。方法对超声微探头检查发现的116例上消化道良性肿物的部位、病变层次、超声特点及经过6~100个月(平均23.6个月)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囊肿17例、平滑肌瘤77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15例,经过6个月以上超声内镜随诊,只有1例出现增大,115例无变化。结论直径2 cm的上消化道良性肿物短期内不会明显增大,2年内不需要内镜随诊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ھ������Ե�ϵ���������ν�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和胆囊毗邻结构复杂 ,尤其是胆管常规影像检查难以清楚显示。加之胆系肿瘤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尽管目前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ERCP)和磁共振胆管胰管成像术 (MR CP)巳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胆总管下段病灶显示仍较困难。自内镜超声检查术 (EUS)和管内超声探头 (IDUS)应用于临床以来 ,对胆管和胆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本文就此作一概述。1 仪器及选择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超声内镜仪及其辅助设备品种繁多 ,大致分为 3大类 :即诊断用超声内镜、微型导管式超声探头及特殊超声内镜。其中大部分可用于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EUS)对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定性定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经常规胃镜初步诊断为104例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微探头超声内镜(mEUS)进一步诊断。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EUS对SMT的诊断价值,经Kappa检验分析mEUS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经病理诊断提示平滑肌瘤54(51. 92%)例、囊肿8(7. 69%)例、脂肪瘤9(8. 65%)例、间质瘤17(16. 35%)例、异位胰腺10(9. 62%)例、神经纤维瘤6(5. 77%)例。经mEUS诊断提示平滑肌瘤57(54. 81%)例、囊肿10 (9. 62%)例、脂肪瘤7 (6. 73%)例、间质瘤16 (15. 38%)例、异位胰腺9 (8. 65%)例、神经纤维瘤5(4. 81%)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发现mEUS诊断各肿瘤的符合率分别为92. 59%、75. 00%、66. 67%、82. 35%、80. 00%、66. 67%,总符合率为84. 62%。Kappa检验提示mEUS诊断平滑肌瘤、囊肿、脂肪瘤、间质瘤、异位胰腺、神经纤维瘤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0. 788、0. 636、0. 730、0. 820、0. 826、0. 712。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对SMT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能对肿瘤类型进行鉴别,总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超声内镜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声内镜 (EUS)国际上 80年代初期应用于消化管疾病的诊断 ,我国的此项技术开展较晚 ,迄今尚未全面普及。EUS是将高频微型超声探头安置于内镜顶端 ,可直接观察腔内形态又可对消化道管壁及邻近脏器进行探察的仪器 ,主要分为线阵式和扇形扫描式 2种。前者探头发出的超声波为平行的直线 ;后者探头可进行圆周形扫描 ,较前者有扫描范围广和容易操作等优点。内镜超声探头的频率一般为5 0MHz,7 5MHz,12MHz和 2 0MHz,其穿透深度分别为15cm ,10cm ,5cm和 1cm。一般先用较低频率对病灶进行定位观察 ,后换较高频率精细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痛条件下(静脉麻醉下)超声微探头在上消化道疾病检查的安全性。[方法]对入我院内镜中心的200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行超声胃镜检查,对术中发生的血氧饱和度(SpO2)改变、心率下降、呛咳、呃逆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静脉麻醉情况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出现SpO290%的发生率分别为8/90,9/90,3/20;心率60次/min的发生率分别为8/90,9/90,3/20;呛咳2例均发生在食管上段和胃底部,2例呃逆发生在胃底部。[结论]在正确的体位和祛泡剂、适当的麻醉深度和严密监护下,结合内镜操作技巧,静脉麻醉下的超声胃镜检查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微探头超声联合环扫内镜超声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以及判断其对直肠癌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方法 对2007年8月-2008年8月60例术前直肠癌患者行微探头和环扫超声内镜联合探查.参照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诊断,并与MRI、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总结EUS分期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结果 在60例直肠癌患者中,EUS分期T1期4例,T2期18例,T3期30例,T4期8例,存在7例分期过度和4例分期不足;MRI分期T1期1例,T2期18例,T3期30例,T4期10例,存在14例分期过度和3例分期不足.微探头超声内镜结合环扫型超声内镜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综合准确率为81.67%(49/60),N分期的准确率为78.33%,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1.43%和91.03%;MRI对直肠癌T分期准确率为71.67%(43/60),周围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为83.33%,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71%和86.96%.结论 微探头联合环扫内镜超声检查是一有效估计直肠癌肠壁浸润深度并对其进行TN分期的方法,且操作简便、痛苦小、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枯腹下肿瘤诊断和治疗中价值。方法对117例常规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病人,行小探头超声内镜险查,部分小探头超声内镜后行内镜下电切、氩气刀、手术切除等,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117例常规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病人行小探头超声检查诊断为壁外压迫22例(占18.8%),95例为消化管壁病变,其中平滑肌瘤58例(占61.1%),平滑肌肉瘤4例(占4.2%),脂肪瘤5例(占5.3%),异位胰腺6例(占6.3%),息肉12例(占12.6%),粗大粘膜皱襞4例(占4.2%),管壁囊肿3例(占3.2%),孤立静脉瘤3例(占3.2%)。其中32例经过高频电切、手术取得足够病理标本者,病检结果平滑肌瘤12例、平滑肌肉瘤4例、异位胰腺4例、息肉1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准确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对判断壁外压迫和粘膜下肿瘤的起源、大小、性质具有很大的价值。EUS是粘膜下肿瘤进一步治疗方法选择的首批方法.但在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病变超声内镜检查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解放军大连210医院1999年1月-2014年2月2 886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采用FUJNON SP-701型小探头超声内镜(频率为12 MHz、15 MHz),纵轴电子线阵扇扫,记录病灶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的声像学特征。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 194例,贲门116例,胃1 376例,十二指肠200例。病变种类:包括平滑肌瘤、恶性间质瘤、息肉、囊肿、脂肪瘤、异位胰腺、血管瘤、肿瘤和外压性病变,EUS依据不同回声和起源予以诊断。结论 EUS是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对内镜下治疗隆起性病变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微探头超声对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检查对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微探头超声对115例下消化道病灶进行内镜超声检查(EUS)。结果 结直肠癌81例,EUS下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肿瘤侵犯深度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2.7%(67/81),肠壁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55.4%(36/65)和特异性68.8%(11/16);粘膜下肿瘤15例,除1例平滑肌瘤误诊为平滑肌肉瘤外其余全部得到正确诊断;溃疡性结肠炎10例,克罗恩氏病9例。结论 微探头超声对结直肠癌侵犯深度和粘膜下肿瘤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率,术前微探头超声检查可以为结直肠癌和粘膜下肿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在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隆起性病变91例患者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超声胃镜图像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并对部分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病例进行超声微探头复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5例,黏膜下肿瘤86例,包括良性间质瘤50例,恶性间质瘤3例,浸润性癌5例,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胃淋巴瘤1例,胃黏膜皱襞肥大2例,Brunner腺增生1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2例,孤立性静脉瘤7例,静脉曲张4例,囊肿1例。28例黏膜肌层良性间质瘤和2例黏膜下层脂肪瘤采用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11例黏膜肌层间质瘤术后6个月超声微探头复查有3例在原切除部位见到残留的瘤体,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中4例复发并经病理学证实。结论超声微探头能显示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层次和性质,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从而提高胃镜医师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20023194微型超声探头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许国强…刀中国内镜杂志一2002,8(1).一1~3,6 经电子胃镜、肠镜、体表超声或胃肠造影等检查病因诊断不明.或病变范围欠清者102例行超声内镜检查术伍US),探头频率为7.SMHz或12MH:。结果诊断为息肉9例,粘膜下病变57例,外压性隆起1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