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部腧穴针刺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和脑病科收治的CPSP患者13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剔除脱落患者,最终针刺组和药物组分别为67例和62例。针刺组给予头部腧穴针刺,每周5次,药物组给予每天口服阿米替林,25 mg/次,2次/日,均治疗4周。对比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McGill疼痛问卷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疼痛评级指数(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现在疼痛状况(PP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刺组低于药物组(P<0.05)。2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针刺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腧穴针刺能够有效缓解CPSP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贾泽坤  朋源凤  周婷  燕练钢  江娜  李静  曹奕 《中国中医急症》2021,(7):1192-1194,1203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CPSP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各30例.针刺组给予芒针透刺督脉穴位针刺治疗,每周6次,药物组予以普瑞巴林口服,每次75 mg,每日1次,均治疗4周.疗程前后对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进Fugl-Meyer感觉、运动障碍评...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针刺治疗本病在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均有调节作用,在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笔者通过整理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疾病后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这些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便秘、偏瘫、吞咽困难、抑郁和尿失禁等病症,通过机制研究发现,其可通过减轻炎性损伤、抑制凋亡、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和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等方面发挥作用。然而,目前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还存在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低、针刺方案不标准、针刺机制不明确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提高质量和水平,采用科学的设计和评价方法,探索合理的针刺方案和干预时机,揭示针刺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脑血管疾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是其恢复期的重点对象,针刺治疗肢体运动障碍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也已有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针刺干预脑卒中后神经元细胞及脑血管的作用机制与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为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244-247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害和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顽固性的慢性疼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亦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我国传统的疾病治疗手段,已经初步证实针刺主要是通过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抑制P物质含量、干扰腺苷代谢及调控嘌呤信号通路等来实现其镇痛作用。同时,临床研究中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疼痛、幻肢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带状疱疹后疼痛、三叉神经痛、腕管综合征等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疼痛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疗效。该文通过对近10年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思路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是我国持续研究的热点话题。小胶质细胞作为大脑的驻留免疫细胞,对维持脑内稳态、挽救受损神经元等均具有巨大贡献,且其对于炎症反应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脑卒中的预后中具有关键作用。针刺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但关于其治疗脑卒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最近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通过脑梗死后的影响小胶质细胞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论述,试图阐述针刺对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进而简要说明针刺治疗脑卒中相关机理。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充分,且如何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双向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护作用仍存在疑问,因此,关于针刺调控小胶质细胞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涉及到感觉、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一种痛苦体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镇痛优势显著,一直是针刺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趋化因子调节疼痛作用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为针刺镇痛机制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作用机制以及趋化因子介导针刺镇痛机制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可导致患者肢体运动、认知、语言等多个系统发生损害,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其常见的临床后遗症。针刺疗法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脑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其临床疗效确切,亦有大量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该文就近年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临床及机制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实用新疗法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出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疾病,是脑卒中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针刺疗法治疗该病疗效明显、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故被临床广泛采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章通过查阅整理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对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脑出血和脑缺血后出现的以疼痛、感觉异常或其他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由于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诊断及治疗指南,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笔者现就近年来对于本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西医研究1.1 概念CPSP属于中枢性神经性疼痛,该疼痛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所引起[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味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CPSP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身痛逐瘀汤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情况。结果二组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8.97%,对照组有效率为63.64%,两组相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身痛逐瘀汤加味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疼痛都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解决。针刺是良好的镇痛疗法,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针刺并非只改善疼痛患者某一方面的功能障碍,而对疼痛感觉、情绪、认知及社交等维度具有综合性影响。大脑是针刺镇痛过程中的最高级中枢,其中与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节有关的海马参与疼痛多维度的形成与调节。随着针刺镇痛的脑机制研究逐步深入,针刺通过多角度调控海马以镇痛的机制值得关注,并有望成为解开针刺镇痛脑机制奥秘的落脚点,因此本研究围绕海马在疼痛中的作用及其介导针刺镇痛的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TRPV1作为一种新型离子通道,在疼痛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型靶向镇痛药物开发遇到挑战,非药物疗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近年来,研究表明TRPV1受体与针刺镇痛疗效高度相关,TRPV1通过上调启动兴奋性p NR1-p Ca MKII通路介导针刺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而发挥针刺效应。对于各类疼痛,针刺的缓解机制主要以抑制外周、脊髓、中枢及内脏的TRPV1信号表达为主,类似于TRPV1拮抗剂作用。但对于炎性疼痛,针刺对不同脑区TRPV1的调节同时有拮抗和激动,而对于精神性疼痛,则以上调TRPV1信号为主。  相似文献   

15.
<正>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是与卒中病灶直接相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它是与缺血性脑梗死灶或出血灶相关的偏侧躯体疼痛或感觉异常,是一种发生于卒中后的慢性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卒中患者CPSP在急性和亚急性期发病率达14%~43%,原因各异[1-2]。该疾病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并严重降低其生存质量,西药主要以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为主,只能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肢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患肢疼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衡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及使用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平衡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患肢疼痛可显著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能力水平、减少镇痛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脑卒中的后期康复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后期的康复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及显著的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针刺的作用机制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突触可塑性是脑可塑性的核心。本文从突触概述、针刺对突触结构、突触功能及突触相关蛋白影响角度出发,整理分析针刺对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疼痛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具有通过促进动机和学习来保护机体的特征。厌恶状态的缓解(包括疼痛的缓解)是有奖赏性质的。对疼痛的厌恶以及疼痛缓解获得的奖赏,都由具有奖赏/动机特性的中脑-边缘-皮层环路编码。本文综述了一些从动物模型以及人体神经影像研究获得的疼痛机制以及针刺对奖赏/动机环路影响的研究结果。此外,笔者还建议借助神经影像技术追踪介导针刺作用的大脑区域,并将脑奖赏/动机环路对针刺的反应作为一种镇痛功效判定的客观指标,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针刺改善慢性痛的中枢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回顾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和实验文献,综合论述近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法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从调节神经元、改善基因表达和改变信号通路角度论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理。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体现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摘要:针刺镇痛是针灸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了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其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腺苷(Adenosine,ADO)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与腺苷受体(Adenosine receptor,AR)共同参与了疼痛调控和针刺镇痛作用,腺苷及其受体在急性疼痛、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内脏疼痛的传导和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腺苷及其受体参与疼痛和针刺镇痛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阐明针刺镇痛的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