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自然进展,并评估轴向负重位下X线预测自然进展的作用。方法 2007-02-2010-02门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02例,按Cobb角分为侧凸组(≥10°,n=106)和狭窄组(<10°,n=196)。门诊随访并收集患者ODI评分、初诊时轴向负重位及历次站立位X线片,并测量Cobb角、顶椎旋转度、侧方移位度、腰椎前凸角、矢状面滑移度五项指标。结果 273例患者完成随访,狭窄组3.85%的病例出现进展,平均Cobb角显著增大;而侧凸组26.37%的病例进展,平均ODI评分、Cobb角、椎体旋转度、腰椎前凸角明显改变。两组患者初诊负重下各项数据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负重下顶椎旋转角和侧方移位与末访比有较好的一致性;负重下顶椎旋转和腰椎前凸角进展与Cobb进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轴向负重位下的顶椎旋转角、侧方移位和腰椎前凸角是预测短中期进展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血管内渗漏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PVP后是否发生骨水泥血管内渗漏分为渗漏组(35例)和非渗漏组(65例)。记录术前Cobb角、体重指数、骨密度、术前椎体裂隙征、椎体内血管分布走形、骨水泥注入量及注入状态、术中穿刺方向、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9个月。体重指数、骨密度、术前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状态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漏组T4~T10、T11~L2、L3~L5节段椎体后缘高度、椎弓根高度、血管沟至椎体上缘距离、椎体后缘高度/椎弓根高度、血管沟至椎体上缘距离/椎体后缘高度、血管沟至椎体上缘距离/椎弓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斜行向下穿刺均低于水平方向穿刺、斜行向上穿刺(P<0.05),水平方向穿刺与斜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伤椎置钉结合滑动撬拨复位治疗胸腰椎A3型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间的胸腰椎A3型爆裂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28~65岁,平均(46.30±15.23)岁;按照骨折部位:T10 5例,T11 7例,T12 10例,L1 18例,L2 10例;Frankel分级均为D级或E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压缩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伤椎置入螺钉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轴螺钉组(28例)和万向螺钉组(2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及中部高度、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单轴螺钉组椎体中部高度恢复与万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GSS-Ⅱ型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2例,并与前期(2004年前)及同期未行椎弓根植骨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6例作对照研究。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及CT检查,观察椎体高度及矫正Cobb角有无丢失,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果治疗组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矫正后凸Cobb角丢失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GSS一1型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5.
李翔  俞君  钱磊  王骏 《颈腰痛杂志》2024,(2):224-227
目的 探讨L5椎体发育不良(L5 vertebral dysplasia, L5VD)的发生率及其与腰痛患者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67例L5VD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1∶5比例从剩余患者中选择335例非L5VD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L5椎体参数、L4-5椎间盘退变、L5-S1椎间盘退变、L5椎体上下终板Modic变化、L5峡部裂和椎体滑脱的发生率。结果 L5VD检出率为1.97%。研究组L5椎体前后位直径、L5椎体后缘高度低于对照组,L5椎体楔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4-5、L5-S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高级别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手术实景的全脊柱过伸位CT定位像(back-forward bending CT,BFB-CT)的影像技术,分析其评估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真实后凸角度与柔韧度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28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男6例,女22例;年龄56~92岁,平均69.5岁。骨折椎体位于T10~L2,其中胸椎单发骨折11例,腰椎单发骨折11例,胸腰段多发骨折6例。病程3周~36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所有患者均行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standing lateral full-spine X-ray,SLFSX)和BFB-CT检查,采用Cobb角法分别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伤椎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of injured vertebrae,LKIV)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并测量矢状面垂直轴(sagit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2月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间孔狭窄症75例的临床资料,年龄77~89岁,平均86.5岁。均有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为单责任节段椎间孔狭窄,责任节段L4/5 15例,L5/S1 60例。术后1个月复查腰椎X线和CT,术前及术后1、6及12个月评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术后12个月按照腰椎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50.3±6.5)min,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显示椎体间水平位移值、成角位移值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椎间孔最大宽度及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00),椎间孔最大高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按改良MacNab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腰椎L1~L4骨密度在女性绝经前后和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L1~L4腰椎骨密度的女性患者共1 549例,收集患者相关资料,按照患者是否绝经分为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按照BMI分为中低体重组(≤24 kg/m2)和高体重组(>24 kg/m2),回顾性分析各组间和组内的面积骨密度(areal BMD,aBMD)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绝经后组腰椎L1~L4的aBMD值均低于绝经前组,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绝经前组内腰椎L1~L4的aBMD值基本相同,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绝经后组内腰椎L1的aBMD值低于腰椎L2~L4,腰椎L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短节段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肌间隙入路加伤椎6钉固定技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未植骨。对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进行测量,进行疼痛VAS评分,测量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滑移距离。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5(18.7±5.7)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动力位X线片上伤椎椎体前后相对滑移距离为1.2~2.7(2.1±0.5)mm。VAS评分:术后(2.3±0.6)分,末次随访时(1.4±0.7)分,与术前(6.7±0.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创伤小,出血少,复位好,稳定性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 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0~77岁,平均62.5岁。均接受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治疗;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UIV)位置:T5 1例,T6 1例,T9 13例,T1012例,T11 4例;最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位置:L1 3例,L2 3例,L310例,L4 7例,L55例,S13例。基于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术前过伸位CT定位像,获得脊柱矢状面序列,分别测算以下指标。(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指标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通过腰椎矢状位MRI进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Pfirrmann分级,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骶骨倾斜角、椎体后缘切线角及椎间隙高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firrmann分级与X线片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Pfirrmann分级增加,患者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的骶骨倾斜角、椎体后缘切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椎曲线指数(P=0.002)、腰椎Cobb角(P=0.001)、椎间隙高度(P=0.001)是椎间盘退行性改变Pfirrmann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临床上测量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侧位X线片上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采用全可视脊柱内镜椎间孔再造手术治疗退行性L5S1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11—2020-11采用全可视脊柱内镜椎间孔再造手术治疗的60例退行性L5S1椎间孔狭窄症,手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使用Endo-surgy standard手术器械套装,可视内镜外环锯切除S1上关节突尖部、部分肩部腹侧及部分基底部腹侧骨质,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之后用髓核钳咬除椎间孔内增生肥厚的黄韧带,显露L5出口神经根及S1行走神经根进行椎间孔减压。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49.58±6.74)min,术中出血量为(19.83±6.23)mL,住院时间为(3.05±0.65)d。术后腰椎CT显示椎间孔区减压充分,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显示腰椎稳定性良好,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辅助椎管减压结合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10例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接受UBE技术辅助下椎管减压结合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1~57岁,平均43.1岁。骨折节段:L1 2例,L2 4例,L3 3例,L4 1例。AO分型:A3型7例,A4型3例。骨折至手术时间2~5 d,平均3.3 d。记录总手术时间、镜下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E级对应赋值1~5分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患者腰痛程度及神经功能;X线片、CT检查骨折愈合情况,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椎管侵占率。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镜下完成减压及椎管内骨块复位。总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9 min;镜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mbined with lateral plate fixation, OLIF-LP)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1月25例使用PIVOX系统行OLIF-LP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3/4节段9例,L4/5节段16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术后第1天、6个月、12个月拍摄腰椎X线片和MRI,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在MRI T2WI轴位像上测量椎管面积;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术后1、6、12个月腰痛和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12~17(14.3±1.7)月。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术前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孟祥启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2):1067-1069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植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2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后,取自体髂骨剪成碎沫状,经伤椎椎弓根植入伤椎椎体内。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胸腰椎X线片,测量伤椎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对测量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伤椎中央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得到明显恢复,未发生内置物断裂和螺钉松动现象,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丢失。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一种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 CT 三维重建技术,观测上腰椎骨性结构、神经、黄韧带压迹等位置关系,指导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对侧入路治疗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方法 以 2019 年 6 月—2021 年 7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21 例 ULD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2 例,女 9 例;年龄 55~72 岁,平均 62.1 岁。病程 1~12 年,平均 5.7 年。病变节段:L1、2 1 例,L2、34 例,L3、4 16 例。将患者 T12~S3节段 CT 脊髓造影数据导入 Mimics21.0 软件行腰椎三维重建,观察上腰椎节段椎体棘突侧方与椎板下缘交点(Q 点)、黄韧带上缘压迹线、神经根起点下缘、椎间孔及椎间隙等组织结构毗邻关系。应用 Mimics21.0 软件建立直径 3 mm 圆柱体模拟 UBE 手术路径并测量其外展角(∠b1),以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L3-L5)的安全性及早中期疗效。方法 采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40例L3-L5单节段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椎间高度及JOA评分,以及术后1年的椎间融合率、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40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LIF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64.1±3.6)%,椎间未融合及椎体塌陷各3例。结论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L3-L5单节段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效果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更好地保护脊柱后方结构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术中L4和L5水平螺钉相关性上关节面损伤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MIS-TLIF手术治疗的127例腰椎滑脱(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螺钉侵犯小关节面(Facet joint surface is invaded by the screv, FASV)将患者分为FASV组和非FASV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127例患者L3-4关节面FASV发生率为10.24%(13/127),L4-5关节面FASV发生率为12.60%(16/127)。L3-4关节面和L4-5关节面的FASV组和非FASV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减压侧、小关节OA分级、横向椎弓根峡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陈旧性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术前站立位至俯卧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6月收治的36例手术治疗陈旧性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3.9岁。病变节段:T11 2例,T12 12例,T11、12 2例,T12、L1 4例,L1 12例,L2 2例,L2、31例,L31例。病程4~120个月,平均19.6个月。手术采用Smith-Petersen截骨4例,Ponte截骨6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2例,改良的四级截骨18例。骨密度-3.0~0.5 T,平均-1.62 T。测量术前站立位与俯卧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CT值与骨水泥螺钉注入强化剂的相关性,初步筛选需行骨水泥强化的椎体CT值临界范围。方法 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资料89例,随访2年以上。按腰椎椎体是否注入骨水泥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骨水泥组29例,男4例,女25例;年龄54~84岁,平均(67.8±1.4)岁。非骨水泥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52~85岁,平均(69.4±0.9)岁。测量患者L3~5椎体的CT值,以Logistic回归分析CT值与椎体是否行骨水泥强化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CT值对骨水泥强化的预测价值,初步筛选L3~5椎体需行骨水泥加强固定的CT值临界范围。结果 骨水泥组L3、L4、L5椎体CT值分别为(65.4±6.0)HU、(68.9±6.5)HU、(78.9±6.3)HU;非骨水泥组L3、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