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每日针刺1次与隔日针刺1次治疗恢复期贝尔氏面瘫(Bell’s palsy, B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4例恢复期BP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92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和针刺治疗,A组每次针刺1次,B组隔日针刺1次。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量表各项评分[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评分及社会生活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评分]的变化情况,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及FDIp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FDIs评分均显著下降,H-B面神经功能评级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中重度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中重度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和对照组(针刺治疗),治疗组74例,脱落6例;对照组74例,脱落4例。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采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和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和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中重度贝尔面瘫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联合排刺胸锁乳突肌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针刺患侧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排刺胸锁乳突肌(肌肉的起点、止点各刺1针,起止点的连线上排刺3~4针)。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动态观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动态观评分、FDIp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FDI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动态观评分、FDIp评分增加(P0.05),FDI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联合排刺胸锁乳突肌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何胜洋 《光明中医》2022,(16):2983-2985
目的 观察不同间隔时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31例。治疗1组每日针刺1次,治疗2组每日针刺2次。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Sunnybrook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1组为93.5%(29/31),治疗2组为96.8%(30/31),2组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率治疗1组为48.4%(15/31);治疗2组为67.7%(21/31),P <0.05,2组治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在治疗后改良Sunnybrook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个疗程后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治愈率和改良Sunnybrook评分方面治疗2组优于治疗1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针刺在不同时间间隔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4例患者分为每日1次组和隔日1次组,分别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两组在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方面,治疗7d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每日治疗1次疗效优于隔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针罐齐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两组均给以普通针刺,主穴一致,其中A组针刺后给以闪罐联合走罐治疗,隔日1次;每日针刺1次,10 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行下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对比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SFGS)评分、House-Brackmann(H-B)功能,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100.0%,B组为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个疗程后其SFGS评分、H-B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罐齐下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针刺时间间隔治疗黄韧带增生肥厚引起的腰椎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行保守治疗的腰椎狭窄患者12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每日1次组43例,每日接受针刺治疗1次,每周5次,两周之间休息2d;隔日1次组43例,隔日接受针刺治疗1次,每周3次,两周之间休息2d;每3日1次组43例,每3日接受针刺治疗1次,每周2次,两周之间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疗程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检测腰椎功能改善状况,以及低切、中切、高切全血黏度测定,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时,每日1次组和隔日1次组ODI评分低于每3日1次组(P<0.05),而每日1次组和隔日1次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3组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和3个疗程时,每日1次组和隔日1次组全血低切黏度、中切黏度、高切黏度及FIB低于每3日1次组(P<0.05),而每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频次及留针时间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优化该病的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脱落3例)、B组(35例,脱落3例)、C组(34例,脱落1例)、D组(34例,脱落1例),在相同的基础治疗及针刺介入时间(发病第8天)、相同的取穴(患侧攒竹、阳白、太阳、迎香、颊车、地仓,承浆,健侧合谷)及电针疗法干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针刺间隔时间及留针时间,即A组每日针刺20 min,B组每日针刺30 min,C组隔日针刺20 min,D组隔日针刺30 min,治疗20 d。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潜伏期,面神经运动传导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痊愈率分别为44.1%(15/34)、46.9%(15/32)、57.6%(19/33)及51.5%(17/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潜伏期,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均有改善(P0.01,P0.05),且改善程度相当(均P0.05)。结论:每日针刺20min、每日针刺30 min、隔日针刺20 min、隔日针刺30 min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恢复均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督灸干预肾阳虚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肾阳虚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每日1次)联合督灸(隔日1次),连续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督脉灸干预肾阳虚型腰痛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缓解肾阳虚患者的腰痛症状,绿色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梅花针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提高刺激强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膈俞、血海刺络拔罐配合针刺(环跳穴采用傍针刺)治疗,针刺每日1次,16次为一个疗程,放血每2日一次,8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予传统常规针刺治疗,1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统计。结果 2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的VAS、JOA、ODI等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刺激强度高的放血针刺联合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22例、治疗2组25例、治疗3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各组取穴相同,治疗1组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2组采用疏密波电针,治疗3组采用断续波电针,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88.0%、82.6%,对照组为62.5%,各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1个月后Sunnybrook评分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断续波在恢复期早期对面肌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发作性丛集性头痛(C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发作性CH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60例,脱落3例)、针刺组(60例,脱落2例)和蝶腭组(60例,脱落2例、剔除1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头维、印堂、阳白、合谷等,每日1次,每周6次;蝶腭组针刺蝶腭神经节,隔日1次,每周3次;综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隔日针刺蝶腭神经节。各组均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各组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每周头痛发作次数、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各组患者头痛VAS评分、每周头痛发作次数、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MSQ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综合组除每周头痛发作次数低于蝶腭组(P<0.01)外,综合组以上其余指标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P<0.01)。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3.0%(53/57),高于针刺组的75.9%(44/58)和蝶腭组的73.7%(42/57,P<0.05,P&l...  相似文献   

13.
陈锋  吴松  张艳 《针刺研究》2007,32(1):49-5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机理,为治疗效果的客观化评价提供依据。方法:8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埋线和针刺治疗组,主穴为梁丘、中脘、天枢、水分、丰隆、局部阿是穴,并辨证配以阴陵泉、内庭、太冲、气海、太溪穴。埋线1周进行1次,共4次;针刺治疗前5d为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共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单纯性肥胖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胰岛素抵抗,体重、BMI、FINS、HOMA-IR、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体重、BMI、FINS、HOMA-IR、TNF-α明显低于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穴位埋线组FBG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针刺组FBG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效可靠,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秦氏针药结合法治疗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青年CS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假针刺和秦氏药茶方治疗,针药组给予秦氏头八针及秦氏益气活血汤治疗,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及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4例,针药组脱落3例。治疗后,两组患者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m均快于治疗前(P<0.05),且针药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m快于对照组(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4.6%(35/37),高于对照组的66.7%(2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针药组有2例患者针刺后酸胀感明显,休息后缓解;对照组有3例患者有胃胀纳差感,暂停服药后缓解。结论:秦氏针药结合法能改善青年CSA患者的症状、体征,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李昕蓉  侯璇  叶钰娟  卜筱梅  安彩莲  严兴科 《中国针灸》2020,(12):1277-1280+1285
目的:比较"疏肝调神"组方埋线法与针刺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疗效。方法:将68例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34例)及针刺组(34例)。两组均穴取百会、神门、内关、太冲、肝俞、心俞,分别行穴位埋线与针刺治疗,针刺组隔日1次,穴位埋线组每周1次,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评分及医疗费用,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各分项评分及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穴位埋线组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PSQI总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除便秘、尿黄外,两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穴位埋线组治疗后睡眠不安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穴位埋线组医疗费用低于针刺组(P<0.05)。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5.3%(29/34),针刺组为82.4%(28/3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疏肝调神"组方的埋线法和针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温针灸翳风穴配合常规针刺与TDP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脱落3例)、对照组(32例,脱落1例)。第1周,对照组采用TDP灯照射患侧耳周,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患侧翳风穴,均每日1次;第2周开始,两组均在原治疗基础上针刺承浆,患侧攒竹、阳白、太阳、迎香、地仓等,并于攒竹、太阳,颊车、地仓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2 Hz),均隔日1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耳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2、4周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01),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H-B评级均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FDI躯体功能(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FDI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罐结合和单纯西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3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针罐组(70例)和西药组(69例)。针罐组针刺风池(双侧)、大椎、肩井(双侧)和颈夹脊穴(双侧,取风池和大椎穴连线的中点)。得气后,双侧风池和肩井接电针,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期间配合T DP灯照射,针刺后予以局部拔罐。隔日治疗1次,2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西药组予口服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次7.5 mg,每日1次,饭后用水或流质送服,20 d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针罐组总有效率为92.8%。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针罐组临床症状评分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罐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美洛昔康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西药组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联合盐酸托烷司琼治疗,同时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口服;普通针刺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采用普通针刺治疗,针刺选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和上巨虚穴;治疗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采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选穴同普通针刺组。分别于治疗后第1天、3天与5天,比较3组患者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腹泻症状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西药组的53.33%(16/30)、普通针刺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降低程度较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可有效缓解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火龙药灸治疗腰肌劳损风寒阻络型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普通针刺加艾条灸,治疗组用针刺(每日 1次)联合火龙药灸(隔日1次),连续治疗两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对照组8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火龙药灸治疗腰肌劳损风寒阻络型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结果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采用“理焦通腑”针刺法,取天枢、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三焦俞,均取双侧穴位。每位患者均进行正、反面两次针刺治疗,每次留针20 min,共计40 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安慰假针刺的方法,取非经非穴处,疗程同治疗组。本研究以周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s)、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和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随访(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及随访时CSBMs、Bristol、PAC-SY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及随访时CSBMs、Bristol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AC-SYM评分在治疗结束和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焦通腑”针刺法能有效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相关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