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以胃土为本,胃气盛虽有虚邪贼风弗能伤人,胃气一伤则五乱互作。在脾胃病治疗方法上,崔金海主任医师继承了东垣补脾胃、升阳气的观点,并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以现今脾胃病的新特点,增加了清热、解毒、滋阴、活血、理气、下浊等方法,发展了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和方药,临床验之效若桴鼓。跟师学习体会颇深,今将学之所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现代研究进行了60余年,但还未解决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学问题,缺少适用方法是一个关键所在。作者从"脏气法时"研究谈起,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多数研究忽视了"脏气法时"思想的"脏-时对应"这一重要特征。提出四时脉及其参数是研究"脏气法时"的有效途径,并以日节律研究为例,说明寸口脉及其特征参数是开展中医学现代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潘毅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8):926-927,932
目的:引入五行休王理论及病证相参思路,对《黄帝内经》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进行探讨。方法:运用阅读原文、归纳、总结、分析等方法。结果: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符合形式逻辑及临床实际。可贵之处是将“天人合一”观念落到实处,形成规律性认识,符合气一阴阳一五行化的天人之道。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或形式逻辑略疏,其推导方式尚存可商之处。结论:五行休王理论及病证相参思路,能在具体运用中发挥更大的指导实效。  相似文献   

4.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是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反映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它以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的生理特点为指导,能够针对脏腑气机发生障碍时出现的疾病指导选方用药,以便消除这些疾病。1升降浮沉理论与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关系中医认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生理特点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调节的基础。当脏腑气机的功能受到六淫、饮食、七情、劳倦等影响时,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发生障碍,使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倒置、太过或不及,从而影响脏腑气  相似文献   

6.
升降浮沉理论最早起源于《内经》,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理论[1]。主要针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以纠正脏腑机能[2-3],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后经历代临床实践总结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在金元时代得到完善,使之成为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某些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1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药升降浮沉是一种表达中药作用于人体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主要解释中药对于疾病病症、病势发展趋向的影响[1-2],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一同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由来已久,其与中药采收加工、中药炮制、中医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组药等紧密相关。但由于医药分家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缨 《新中医》2006,38(6):63-64
升降浮沉是中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药物性能必不可少的依据。其中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上升提举,指功用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指作用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指作用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指作用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不仅体现了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而且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将笔者对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杲在《脾胃论》中所记载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既继承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并进一步用五行理论将升、降、浮、沉与四时相配,且独重视脾胃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的原理,充分理解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代表方剂的应用是学习李杲学术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王向雷  杨晓云 《河南中医》2012,32(8):961-962
目前中风病多从肝脏论治,结合李东垣脾胃论及目前研究,笔者指出中风病在病因、病机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均与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血逆乱或生化乏源有关,应重视脾胃升降理论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方剂临床应用,对升降浮沉配伍法的治疗理论作出探析。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多在针对病势趋向,调和脏腑气机;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及引经作用方面运用。  相似文献   

12.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古籍及文献研究得知,升降浮沉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成立于《医学启源》,发展于《本草纲目》及现代。升降浮沉理论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验研究少有,临床研究中其对组方的指导主要包括升降相反、升降相生、以升为主和以降为主4种形式。运用升降浮沉药性配伍的药对主要有升药配对、升降配对和降药配对3种。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升降浮沉药性实验研究,揭示升降浮沉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其更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脾胃升降理论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升降出入包含着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其中以脾胃升降功能最为重要.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精足神旺,气机畅和,先天得养,后天得济.  相似文献   

14.
焦卫东 《中医研究》2010,23(2):20-22
气机升降学说是中医学从动态角度出发,对脏腑特性、气化功能以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脾居中央,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的升降功能在整体气机升降出入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衡作用,因此,探讨脾胃气机升降功能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临床亦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脾胃升降运动是人体生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功能活动 ,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将起到重要作用。健脾和胃是脾胃升降失调的基本治则 ,临症中灵活运用多能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中药针对病位与病理发展趋势 ,纠正脏腑的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或因势利导 ,以助驱邪的特性。自形成理论以来 ,已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升降浮沉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表明清阳与浊阴有规律的升降出入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 ,在病理状态中 ,由于阴阳反作 ,气机升降出入紊乱 ,导致“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  相似文献   

17.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亦是升降出入学说在中药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升阳益胃汤为临床常用方,但用方者多注重药物功效而忘其气味升降浮沉,致使该方疗效平平.通过梳理内经、金元直到明清时期关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记载,从溯源探流、理论分析、阐方释药和学习体会四方面,探讨李东垣创制升阳益胃汤的立方之旨.  相似文献   

18.
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特点、肺系病升降失常的病机表现以及归肺经药物在肺系病证治疗中所表现出来的药性趋向,决定了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肺系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肺失宣肃"是肺纤维化发生的病机关键,结合麻黄、五味子调节肺气升降的临床应用,提出肺系病临证用药需重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灵活选用麻黄、五味子治疗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