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应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的临床效果,并作相应的比较.[方法]2008年9月~2009年10月,本院共施行136例(157髋)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9例(68髋),女77例(89髋),年龄27~81岁(平均61.3岁);均采用德国LINK BetaCupTm复合陶瓷界面非骨水泥压配固定髋臼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诊断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6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46髋,骨关节炎15髋,强直性脊柱炎11髋,类风湿性关节炎3髋,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6髋.术中根据髋臼磨挫直径大小选择相应的股骨头假体(直径分别为28,32,36 mm),根据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大小分为3组,Ф28 mm组69髋,(Ф32 mm组31髋,Ф36 mm组57髋,通过术前及术后的Harris评分了解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2个月),(Ф28 mm、Ф32 mm、Ф36 mm股骨头术前Harris总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Harris总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股骨头直径越大术后活动范围改善就越明显(P<0.05).[结论]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直径的选择对术后疼痛的缓解差异性并无影响,但在髋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方面大直径的球头要优于小直径的球头.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手术技术及患者自身条件的要求较高,不可盲目追求大直径而忽略髋臼的实际承载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应用Chiari骨盆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扁平髋等36例41个髋。32个髋平均随防4年4个月。优良者27个髋,占84.37%。术后X线片显示,截骨均获骨性愈合,髋臼对头覆盖完全,头臼相称。髋臼发育不良者,CE角平均增加20°。作者分析此术式后认为:Chiari手术能增加髋臼面积,减少股骨头单位压强,截骨内移后能增加肌力臂,减少重力臂,从而减少髋关节的载荷,降低关节内压及髂骨髋内压,有利于缓解“休息痛”。为此提出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扁平髋、股骨头无菌坏死以及髋的骨关节炎病人适合行此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行全髋置换时,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和传统术式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方法将笔者行传统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传统术式组),与文献报道张洪行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17例(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进行对比,通过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获得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测量手术前、后实际股骨头旋转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探讨两种术式在全髋置换髋臼重建时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结果传统术式组术前水平距离为8~58mm,平均25.92mm,术后为6~34mm,平均16.46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02,P0.01);术前垂直距离为4~38mm,平均20mm,术后为2~36mm,平均18.46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89,P0.05)。两组手术前后水平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36mm、8.81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56,P0.05);两组手术前后垂直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0.41mm、3.47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27,P0.05)。结论传统术式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作用上,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hiari截骨、血管束植入为基础的综合手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42例(6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病变患者接受以Chiari截骨、血管束植入为基础术式的综合手术治疗。本组年龄2742岁,平均36.1岁。61髋中行单纯Chiari骨盆截骨、股骨头内血管束植入术39髋,配合髋臼加盖术16髋,配合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2髋,配合髋臼加盖术及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4髋。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8.4年,最后随访时,5例5髋已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其他37例56髋Harris评分术前平均58分,术后平均83分,疗效优良43髋(76.8%)。CE角:术前平均8.7°,术后平均28.5°。股骨头覆盖指数:术前平均61.4%,术后平均83.2%。结论:该综合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病变可以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延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臼重建治疗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43例(54髋)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9分.髋臼重建方法包括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A组)27例(34髋)、髋臼内壁截骨(B组)12例(15髋)、髋臼自体股骨头植骨(C组)4例(5髋).分别记录每种重建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随访进行放射学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40例(50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在术后3~5个月随访时截骨和植骨已愈合.摄x线片测量A、B、C组重建方式的髋臼外倾角分别为(41.0±7.5)°,(46.0 ±7.7)°,(39.0±11.0)°;前倾角分别为(10.0±2.8)°,(9.0±2.5)°,(4.0±1.9)°;旋转中心上移分别为(8.4±3.6)mm,(7.3 ±2.6)mm,(1.2±0.5)mm;旋转中心内移分别为(7.0±1.5)mm,(9.9 ±1.7)mm,(-2.7 ±1.2)mm.A、B、C组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B9、91、86分.随访患者中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可疑肺栓塞,4例坐骨神经麻痹.结论 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髋臼内壁截骨、自体股骨头植骨是Crowe Ⅲ 型髋臼发育不良髋臼重建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术前评估、术中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截骨术在发育不良髋关节髋臼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采用结合髋臼内壁截骨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7例18髋,男1例1髋,女16例17髋,年龄35~70岁,平均51.4岁。其中CroweⅠ期4髋,Ⅱ期7髋,Ⅲ期4髋,Ⅳ期3髋。通过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对照手术前、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理想旋转中心的距离,测量术后臼杯穹顶与Kohler线的距离、臼杯直径等研究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与臼杯固定的效果。结果所有人工臼杯均安置于真臼位置,臼杯直径44~56mm,平均50.78mm。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12~40mm,平均21.09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3~10.1mm,平均3.73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5~32mm,平均15.39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18~26.3m m,平均4.9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随访3个月以上者,截骨部位均骨性愈合。结论内壁截骨术有助于将发育不良髋关节的髋臼安置于真臼位置,保留髋臼底部的骨量,避免髋臼外上方植骨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在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术前评估、手术设计以及术后效果分析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7月至2006年4月,16例(18髋)的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使用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男1例(2髋),女15例(16髋);手术时年龄为14-42岁,平均24岁。术前行髋关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使用“Top View”技术及Azuma分级对股骨头覆盖程度进行评估。通过该程序对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进行模拟操作,记录模拟手术中髋臼截骨块向外侧和前方旋转的角度,作为实际手术的参考。术后复查髋关节CT及三维重建对术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8髋术前外侧CE角平均为2.94^o(-14^o-22^o),臼顶倾斜角平均为27.7^o(12^o-40^o),前方CE角平均为8.94^o(-10^o-18^o),Top View的股骨头覆盖率平均为63.5%(50%-77%)。术后平均外侧CE角为30.1^o(13^o-47^o),臼顶倾斜角平均为5.5^o(-13^o-18^o),前方CE角为26.9^o(15^o-38^o),Top View的股骨头覆盖面积平均为92.5%(84%-100%)。术后14髋(77.8%)的Azuma分级与模拟设计的分级相符,3髋前覆盖矫正过多,1髋前覆盖矫正稍不足。结论基于三维CT重建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直观、立体地再现髋臼发育不良的畸形特点,与二维图像可互为补充,通过模拟截骨操作可使术者了解合适的截骨位置和旋转角度,以指导实际的截骨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充分显露髋臼,确定真性髋臼位置并行髋臼成形或再造,安放髋臼假体;适配型号的股骨柄试模置入后安放递增长度的股骨头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的情况下触摸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并依次松解,随后置入适配的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实现髋臼及股骨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Harris评分为(94.5±4.7)分,临床效果评定: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均保持解剖位旋转中心,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均示广泛性骨长入,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脱位、假体柄移位及断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不行股骨缩短截骨治疗终末期关节合并股骨头、颈缩短畸形技术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充分显露髋臼,确定真性髋臼位置并行髋臼成形或再造,安放髋臼假体;适配型号的股骨柄试模置入后安放递增长度的股骨头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的情况下触摸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并依次松解,随后置入适配的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实现髋臼及股骨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Harris评分为(94.5±4.7)分,临床效果评定: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均保持解剖位旋转中心,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均示广泛性骨长入,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脱位、假体柄移位及断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不行股骨缩短截骨治疗终末期关节合并股骨头、颈缩短畸形技术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hiari截骨、血管束植入为基础的综合手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42例(6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病变患者接受以Chiari截骨、血管束植入为基础术式的综合手术治疗。本组年龄27~42岁,平均36.1岁。61髋中行单纯Chiari骨盆截骨、股骨头内血管束植入术39髋,配合髋臼加盖术16髋,配合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2髋,配合髋臼加盖术及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4髋。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8.4年,最后随访时,5例5髋已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其他37例56髋Harris评分术前平均58分,术后平均83分,疗效优良43髋(76.8%)。CE角:术前平均8.7°,术后平均28.5°。股骨头覆盖指数:术前平均61.4%,术后平均83.2%。结论:该综合手术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病变可以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延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儿童发育性髋脱位的术式:经外侧髋臼成形术。方法回顾2011年4月~2012年11月采用经外侧髋臼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患者10例11髋,比较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周髋正蛙位片进行分析,髋臼角术前平均为34.45°(31°~42°),术后14.27°(9°~18°);CE角术前平均为-85.18°(-174°~-48°),术后52.54°(38°~70°),Shenton线不连续10例11髋,术后均恢复连续;术前Severin分级Ⅰ~Ⅱ级:0髋,术后Ⅰ~Ⅱ级达10髋。结论经外侧髋臼成形术兼具salter髂骨截骨术和pemberton髋臼成形术的特点,优点突出,安全易操作,可用于治疗儿童中重度发育性髋脱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骨盆截骨的手术操作方法,即髋臼坐骨切迹周围骨盆截骨术。方法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97例(112髋)行此手术,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以上的31例(39髋)DDH患儿资料,术前髋臼指数平均41°(34°~53°),其骨盆截骨方法为:骨盆截骨线起自髂前上下棘之间中点,与髋臼后上缘相平行,向髋臼后下方止于距离坐骨切迹骨皮质前方3~5mm处,撑开截骨间隙时产生坐骨切迹皮质不完全骨折,获得髋臼向前外方向的旋转,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楔形骨块嵌入截骨间隙,达到改变髋臼方向、增加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的目的。结果31例39髋获2年以上随访,术后髋臼指数平均为16°(-5°~23°) 术后CE角恢复至28°(23°~41°)。术后有2例出现髋臼指数过度矫正、股骨头轻度不规则、髋关节活动受限。按照McKay髋关节评定标准和Severin放射学分类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优37髋,良2髋。结论髋臼坐骨切迹周围骨盆截骨,兼有Salter和Pemberton骨盆截骨的优点,但手术操作更为安全、简便,适应证也较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充分显露髋臼,确定真性髋臼位置并行髋臼成形或再造,安放髋臼假体;适配型号的股骨柄试模置入后安放递增长度的股骨头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的情况下触摸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并依次松解,随后置入适配的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实现髋臼及股骨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Harris评分为(94.5±4.7)分,临床效果评定: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均保持解剖位旋转中心,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均示广泛性骨长入,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脱位、假体柄移位及断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不行股骨缩短截骨治疗终末期关节合并股骨头、颈缩短畸形技术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治疗。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充分显露髋臼,确定真性髋臼位置并行髋臼成形或再造,安放髋臼假体;适配型号的股骨柄试模置入后安放递增长度的股骨头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的情况下触摸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并依次松解,随后置入适配的股骨柄及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实现髋臼及股骨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Harris评分为(94.5±4.7)分,临床效果评定: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均保持解剖位旋转中心,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均示广泛性骨长入,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脱位、假体柄移位及断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不行股骨缩短截骨治疗终末期关节合并股骨头、颈缩短畸形技术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1985年至2005年期间分别采用Salter截骨术、Pemberton截骨术和髋臼造盖成形术治疗6~15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56例(62髋).结果 31例(33髋)获平均8.5年(2.5~15年)随访,根据周永德疗效评定标准,优17髋、良11髋、中2髋、差3髋,总优良率为85%.Salter骨盆截骨术组优良率为87%;Pemberton截骨术组优良率为83%,1例股骨头坏死;髋臼造盖成形术组优良率为85%,1例股骨头坏死,1例严重髋关节僵硬;同时行股骨粗隆下截骨的22例(23髋)中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和术后脱位.结论 正确选择术式是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病理变化和年龄.股骨粗隆下截骨能有效降低头臼压力,减少股骨头坏死和再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应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16例(18髋),截骨线距臼周缘2 cm,做穹隆状截骨,凿断后再用弧度骨凿将髋臼向前外下方旋转。髋臼矫正到较正常位置后,截骨间隙呈楔形状,用类似间隙大小的楔形同种异体骨块嵌入,并用可注射状人工骨填满间隙,最后用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测定并比较术前和术后JOA评分、CE角和Sharp角。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442个月。术后摄片髋关节复位位置好,股骨头及髋臼形状基本正常。髋臼旋转截骨及植入骨块2个月后骨性愈合,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17髋,较差1髋,无患髋的骨性关节炎病变继续恶化。JOA评分:术前为75.2分±3.1分,术后为93.5分±3.5分;CE角:术前为15.8°±1.3°,术后为33.4°±1.7°;Sharp角:术前为47.3°±2.5°,术后为29.8°±2.1°。JOA评分术后增加18.3分;CE角增加17.6°,Sharp角减少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旋转截骨术可矫正头臼间异常的匹配关系,使疼痛得到缓解,并使骨性关节炎的过程得到有效遏制,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合并早、中期骨性关节炎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探讨髋关节脱位患儿Salter骨盆截骨手术前后股骨头覆盖率的变化。方法对20例单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截骨手术并对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测量CE角及股骨头的覆盖率,分别比较其手术前后的变化,以正常侧作为对照组。结果髋脱位患儿术后CE角与股骨头覆盖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CE角和CT的股骨头覆盖率无正相关关系。结论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股骨头的覆盖情况;Salter骨盆截骨手术在空间上改变了髋臼的方向,对股骨头的覆盖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2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探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田川法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共28例(29髋),随访时间3.2年。手术前后X线变化及临床评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可使髋关节疼痛消失,功能改善,髋臼和股骨头之间恢复了正常匹配关系。结论:髋臼旋转截骨术是从根本上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髋内、外翻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髋内、外翻畸形23例(25髋),男2例,女21例;年龄15~26岁,平均(20.5±3.9)岁。2髋行转子间外翻截骨,23髋行内翻截骨。术前髋部疼痛5~24个月,平均(11±4.7)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70~83分,平均(76.7±3.7)分。术前Shenton线均不连续,外侧CE角为-6°~15°,平均5.6°±4.6°。髋外翻23髋,术前颈干角150°~165°,平均158°±3.2°;髋内翻2髋,颈干角均为110°。术前T-nnis骨关节炎分级0级7髋,Ⅰ级12髋,Ⅱ级6髋。结果 术后随访12~78个月,平均(40±18)个月。23髋Shenton线连续、外侧CE角平均28.6°±2.9°、颈干角130°±2.1°、Harris髋关节评分(90.8±3.3)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7髋、良8髋。T-nnis骨关节炎分级无明显进展,0级6髋、Ⅰ级11髋、Ⅱ级8髋。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6髋、Shenton线仍不连续2髋、跛行步态3例。随访期间无股骨头坏死、截骨不愈合和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治疗复杂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矫正或明显改善髋关节畸形,缓解疼痛,无明显的股骨头坏死和骨不愈合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治疗CroweⅣ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12例(18髋) 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采用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行THA手术。男1例(2髋),女11例(16髋),年龄33~51岁(平均47.7岁)。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以后每年评估一次。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及Charnely评分,术中记录截骨及患肢延长长度,术后影像学检查对截骨面愈合情况、假体有无松动下沉及髋臼假体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随访到,无死亡,随访时间21~46个月(平均42.3个月),1例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50±23.78)分、Charnely评分(17.36±2.01)分均较其术前(37.01±10.42)分(t=1.82, P<0.05)、12.00±1.52分(t=2.83, P<0.05)明显提高;术中截骨长度平均(2.5±0.98)cm,患肢平均延长(4.24±1.06)cm;术后X线评价无截骨面不愈合及假体下沉及松动,截骨面愈合时间3~11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较术前下降45.5 mm,术后髋臼位置良好,髋臼假体覆盖范围93.3%,具有较好初期稳定性;手术治疗优良率88.9%。结论粗隆下短缩截骨结合Zweymuller假体THA术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早期临床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