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醋酸亮丙瑞林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直径>10 c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4月63例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1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术前使用醋酸亮丙瑞林3个月后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B组32例患者为单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A组患者用药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变化及A、B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A组患者用药后[(24.53±1.79)cm3]子宫肌瘤体积较用药前[(38.13±2.40)cm3]平均缩小35.56%(P=0.005),贫血患者口服补血药硫酸亚铁片治疗,术前血红蛋白均达80 g/L以上。A组患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中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109.71±11.87)ml vs(208.89±30.8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90±1.30)h vs(12.72±0.85)h]、盆腔引流放置时间[(27.35±4.00)h vs(4.22±6.30)h]及住院时间[(3.15±0.18)d vs(4.11±0.3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1)。两组术后复发率和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a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93.57±12.68)min]明显长于对照组[(64.54±9.36)min],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120.24±53.40)ml、(41.57±13.65)h、(8.52±1.45)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38.67±18.64)ml、(19.46±4.86)h、(4.95±1.0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5.00%,治疗组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具有微创、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金钰铌  张学军  许静  候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506-3507
目的:比较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A组80例)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组(B组80例),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A组多于B组(P<0.05),手术剔除的子宫平滑肌瘤个数A组多于B组,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未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式要在术前认真分析,为术后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经阴道与经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扬州友好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96例,其中观察组46例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50例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住院花费、术后情况、肌瘤复发率及肌瘤残留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及镇痛剂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剔除的肌瘤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子宫肌瘤复发率、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剔除的肌瘤数多,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创伤小,粘连发生率低。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子宫肌瘤的数目、大小及手术者的经验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经阴道手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效果,建立支持经阴道手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经阴道手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期间就诊于西安市人民医院妇科疑难疾病中心行经阴道手术治疗住院患者共587例为研究对象,36例同时合并2种或2种以上类型,435例患者无并发症。其中选择经阴道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数据和患者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切除子宫肌瘤的数量。结果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97.2±59.1)ml]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96.4±56.7)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P>0.05)。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患者子宫肌瘤剔除量[(5.9±3.2)个]高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4.0±2.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5)。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患者住院费用和手术时间[(12 365.4±987.2)元和(78.4±12.6)min]均短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14 876.7±763.8...  相似文献   

6.
李燕燕 《中国校医》2020,34(10):780-781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减少术中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21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术。对比2组手术指标和激素水平。结果 2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112.37±5.27)mL VS (128.03±3.21)mL],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较低,血清卵泡刺激激素水平较高[(7.34±1.31)U/L VS (6.92±1.28)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术相较单独使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更好,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中老年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并观察炎性因子水平。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2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的180例子宫肌瘤患者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30例,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B组60例,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C组90例,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术后就其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量、术后肛门排气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相关数据及炎性因子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三组的总有效率依次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6、2.013、2.265,均P>0.05)。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同时B组显著优于C组(P<0.05);A组和B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A组和B组(P<0.05);C组剔除肌瘤数量最多,B组最少,且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IL-6、CRP及TNF-α水平依次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6.956、5.235,均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中老年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且能显著改善炎性因子、术中出血量及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宫腔镜诊治子宫肌瘤对预防不孕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8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指征分为A(经阴道超声组,39例)、B(子宫输卵管造影组,36例)及C(宫腔镜检查,9例)3组,应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开腹手术,观察组进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结果 A组与B组患者宫腔镜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8,P>0.05);两组患者宫腔镜诊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71、4.684,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6%)、妊娠率(95.2%)均高于对照组(83.3%、76.2%),流产率(2.4%)低于对照组(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94、5.138及5.076,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3.1±1.3)d]、手术时间[(57.2±19.0)min]、肛门排气时间[(10.7±2.0)h]及出血量[(30....  相似文献   

9.
江莉 《中国妇幼保健》2018,(19):4531-4533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观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兰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NE、Ang II、ET-1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NE、Ang II、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3个月肌瘤复发率和残留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且对患者血管应激反应影响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5-16
目的通过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肌瘤残存率、复发率,研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单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术前B超提示单发性子宫肌瘤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其中120例行腹腔镜下手术,60例行开腹手术。术后随访6月,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腹腔镜患者与开腹患者相比,手术时间短[分别为(90±21)min、(131±17)min],术中失血量少[分别为(87±46)m L、(164±38)m L],肛门排气时间短[分别为(12.1±5.2)h、(24.3±2.5)h],术后住院时间短[分别为(3.2±1.5)d、(6.4±2.5)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术后残留率高(分别为6.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分别为13.3%、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残留率高于开腹手术,但术后6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保留子宫尤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均为较好的手术方式,但大多数子宫肌瘤剔除患者可以选择微创的腹腔镜完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106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应用阴道超声引导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是1.89%,对照组复发率是16.98%,组间复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能够显著减少肌瘤残留与术后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开腹与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小切口开腹与腹腔镜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和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本院妇科收治的直径8~12cm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同期30例小切口及38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没有延长切口或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开腹组显著短于腹腔镜组[(63.55±21.95)minvs(91.33±36.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22±84.75)mlvs(148.9±211.2)ml],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开腹组显著高于腹腔镜组(50.0%vs13.3%)(P<0.01),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5.87±8.47)hvs(25.92±7.38)h](P>0.05),术后病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巨大子宫肌瘤小切口开腹及腹腔镜下剔除术均为微创术式,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腹腔镜手术需要医师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及缝合技术,手术时间延长;合并肌壁间多个肌瘤时开腹手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开腹、阴式、腹腔镜下3种途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42例(开腹组)、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26例(阴式组)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5例(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组手术时间最短(84.2±29.8min),开腹组次之(102.7±30.8min),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最长(129.6±39.7min),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阴式组最少(122.3±44.1ml),与开腹组、腹腔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最大直径开腹组最大(8.0±2.8cm),与腹腔镜组、阴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阴式组最短(21.0±4.8h),腹腔镜组次之(24.4±5.1h),开腹组时间最长(30.5±4.7h),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开腹组时间最长(7.5±1.1d),与阴式组、腹腔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证范围更广,3种术式不能完全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14.
沈健  黄磊  田训  李双  张庆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8):1241-1244
目的:评价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TAM)145例,并选择同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435例,比较其术中与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手术剔除肌瘤1、2~4及多于4个情况下手术时间分别为73.89、116.70及162.41 min,开腹组分别为75.40、95.14及123.33 min。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肌瘤个数为1、2~4及多于4个情况下腹腔镜组为105.15、119.70及213.79 ml,开腹组分别为142.90、164.44及191.11 ml。对于单个肌瘤无论肌瘤部位及大小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肌壁间肌瘤及肌瘤直径<10 cm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通气时间及住院日等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手术相比具有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子宫肌瘤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半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复发率低,患者痛苦轻,但是有严格的临床适应证,对医师技术水平要求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子宫肌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趋势。本研究探讨指助腹腔镜手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为子宫多发肌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5-08-01-2017-10-31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指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0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传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随访3个月,通过B超监测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0.75±34.71)min,短于对照组的(82.26±31.56)min,t=4.349,P=0.001;观察组术中失血量为(79.38±16.12)mL,低于对照组的(89.56±18.63)mL,t=3.986,P=0.001;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剔除肌瘤个数与术前B超符合率高于传统腹腔镜组,χ~2=20.060,P0.001。术后随访,观察组2例(1.9%)复发,对照组12例(15.0%)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3,P0.001。结论指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其肌瘤清除率高、手术时间短,拓宽了手术适应证,减轻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患者性功能、子宫微循环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龙泉市人民医院和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61例和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61例。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性功能、子宫微循环、复发率及应激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分别为(206.51±33.21)ml、(15.39±3.47)h、(5.39±1.47)d,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2.24±45.18)ml、(17.42±2.36)h、(9.42±1.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性欲、性高潮、性唤起、性心理及性行为评分分别为(120.57±5.01)分、(122.77±9.17)分、(123.82±7.27)分、(118.84±6.28)分及(116.47±5.31)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07.36±6.18)分、(108.41±7.45)分、(110.52±5.22)分、(106.45±6.12)分及(102.61±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为(12.68±3.29)cm/s,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0.99±3.31)cm/s,血管阻力为(0.71±0.22),低于对照组患者(0.8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去甲肾上腺醇和皮质素水平低于对照组,醛固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促进子宫功能恢复,提高性功能,降低对子宫微循环的影响,减少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458-3459
[目的]研究腹腔镜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和优点。[方法]选取39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2组。对照组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研究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并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时不同大小、数目子宫肌瘤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影响。[结果]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越多、越大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方面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采用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剔除肌瘤最大直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8.29±10.02)min、术中出血量(65.37±12.06)ml,对照组手术时间(69.42±12.39)min、术中出血量(93.06±16.32)ml,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剔除肌瘤个数、剔除肌瘤最大直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0.02±2.06)h、术后住院时间(3.82±1.01)d,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7.34±3.04)h、术后住院时间(7.06±2.04)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病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月经正常、子宫大小正常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阴道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经阴道组和腹腔镜组各42例,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肌瘤剔除数量和最大直径、胃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病率,在术前及术后1 d、3 d测定Ig G、Ig M、Ig A及CD3+、CD4+、CD8+水平,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阴道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功能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52.65±23.63)ml、(89.41±13.15)min、(1.62±0.44)h、(18.55±2.68)h,均低于腹腔镜组的(184.32±25.48)ml、(101.72±14.58)min、(1.81±0.32)h、(21.46±2.97)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Ig G、Ig M、Ig A及CD3+、CD4+、CD8+水平分别为均明显下降(P<0.05),腹腔镜组水平明显低于经阴道组(P<0.05),术后3 d经阴道组各项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腹腔镜组Ig G、CD4+、CD8+水平仍低于术前水平且低于经阴道组(P<0.05)。结论相比于腹腔镜手术,经阴道手术操作简便快速,术中出血量少,对胃肠道干扰小,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轻微,在同等条件下,若可以实施经阴道手术,建议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